楊麗佩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0)
?
表現自然動象的長笛音樂探究
楊麗佩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0)
摘 要:在中外的傳統音樂中,大自然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創作主題,表現鄉村、田園、山川、花鳥的音樂作品也屢見不鮮,其中長笛描繪的自然運動之“象”,也是值得研究的一類代表性的作品,通過分析作品本體的特點,進而探究其作品的創作原則與表現方法,以對審美創作提供理論的依據和參照。
關鍵詞:自然動象;長笛音樂;創作原則;表現方法
自然“動象”,這個詞的引入是借鑒了周海宏關于事物“動象”一詞的運用。顯而易見,“動象”是表現運動著的“象”。如昆蟲的飛行的形象,流水運動的形象、風聲呼嘯的形象。本文通過對自然動象音樂本體的分析,旨在呈現音樂創作的原則和表現方法,以對長笛繪景音樂的本質進行探索性的研究。
(一)旋律特點
音樂必須在音響的流動中進行和存在,具有一定高度、長度、力度和音色的音響材料,通過旋律等表現手段,才能塑造出鮮明、深邃的音樂形象。
1.半音級進的旋律。長笛樂器的特性決定了它擅長演奏半音階等經過句等快速進行的旋律。由于其旋律的動力性和傾向性,半音級進除了用于樂器的炫技之外,還具有描繪自然動象的功能。例如,表現昆蟲的音樂作品《野蜂飛舞》。
譜例1

全曲由半音階下行的樂句開始,巧妙的描繪了野蜂飛舞的“嗡嗡聲”,樂曲快速的半音級進的旋律形態與野蜂的飛行的頻率形成的聯覺對應的關系,使得人們很容易想象到野蜂這樣的昆蟲形象。
再如交響組曲《舍赫拉查達》,這首樂曲有很多描寫暴風雨的畫面的片段。特別是在樂曲最后的段落,短笛、長笛和豎琴交織演奏,用快速半音階的迂回進行來表現怒號狂風的音樂形象。
譜例2

由于風的呼嘯聲常是尖而高的滑音,因此描繪暴風雨的時候,旋律線常是急促的半音階下行或上行。半音是音樂中最小的音程,會產生滑音的效果,進而能生動的表現風的呼嘯聲。
2.波浪式的旋律。波浪式的旋律適合表現起伏的情感,同時也適合描繪與其運動形態相似的蝴蝶、蜻蜓等物象的飛行狀態。例如,法國魯塞爾《蜘蛛的盛宴》第三部分“蝴蝶之舞”,這是一段三拍子舞曲,主要是長笛活躍的旋律表演,但同時用其他樂器上的顫音、波音裝飾或跳躍音型以及半音音階等參與形象的塑造。
譜例3

再如交響樂作品《伏爾塔瓦河》,引子中用長笛和單簧管輕聲奏出波浪型的旋律,表現湍流不息的動勢,象征了伏爾塔瓦河的兩個源頭。
(二)節奏特點
節奏作為音樂重要的表現手段,對旋律性格的塑造常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表現自然動象的音樂作品中,常用到的節奏型主要有等分節奏和連音節奏,以描繪自然動象中風聲、雨聲、流水聲等自然之“象”的運動節奏。
1.等分型節奏。等分節奏在長笛中經常被使用,而且以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來呈現快速飛行的節奏感。例如,科勒的長笛曲《蝴蝶》,就采用了的等分節奏,表現飛行的均衡狀態及那種不規則的翅膀上下翻飛的動勢。
譜例4

再如,表現科勒的長笛作品《風》,用了更加密集的等分節奏型,這些快速流動的三十二分音符組成的喋喋不休的音型動態,讓人不自覺的會聯想與想象“風”的自然運動之象。
譜例5

2.連音節奏。連音在長笛演奏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技巧之一。在譜面上用連線連起來的音就是連音。長笛中常有的連音節奏有三連音、六連音、七連音、九連等,其實這些節奏都具有音符特殊的均分形式。例如,三連音的節奏型,常表現為有節奏感的律動。科勒的《昆蟲群舞》就是典型的例子,運用三連音與其他音符的結合來表現昆蟲的迂回飛舞。
譜例6

連音節奏的運用,還有在《天方夜譚》、李桐樹《風暴》中,都有不同的連音節奏運用,其中《風暴》用的是六連音的節奏音型。連音節奏具有滑音的效果,與其他的節奏性相結合,常常還會出現滑稽的音樂特點。
(一)創作原則
1.角色定位。長笛音樂較之其他樂器所表現的音樂,雖然沒有鋼琴的織體那樣的豐富,但其音樂的獨特之處,音色卻是不容忽視的,長笛音樂其描繪性、抒情性較強,所以有大量具備這樣特點的音樂作品應運而生。長笛的角色性較突出的是它對自然景色及自然動象的描繪,如描摹回聲、林聲颯颯、浪花、雪飄等。長笛的音色及演奏技巧非常之豐富,能演奏各種變化多端的曲調,任何快速的經過句、華彩樂段,這也是其他管樂器所無法媲美的。同時也決定了長笛經常在樂隊中既能表現鳥語花香與風和日麗的景象,又能對自然動象進行炫技性的靈活模擬演奏。
2.音調基礎。旋律以其鮮明的主題性格、獨特的動機音型和豐富的音調,喚起人們的共鳴,從而獲得音樂上的感染和影響。表現自然動象的長笛音調,主要涉及到兩種,一是自然聲響音調,二是運動節奏的音調。自然聲響的音調體現在鳥鳴、流水、雷雨等自然界的音響素材。例如,長笛表現流水動象的音調,表現風雨雷電的音調。運動節奏的音調,是為自然動象描繪提供節奏造型的基礎。法國的自然學家、音樂理論家馬林.麥爾生曾經說過:“音樂的動機可以描繪海洋,天空,一切存在于我們世界中的東西的運動。”例如,長笛音樂中表現風暴這一動象運動的連音節奏,反映了人類自然中,風暴的運動形式,同時與其音高變化相結合,詮釋風暴的樣貌,體會風暴真切形象的節奏律動。
3.聯覺效應。聯覺又稱通感,是一種有意思的心理活動,需要通過表象的組合與轉換而創造出新意象。音樂中的形象來自于音樂自身的結構邏輯,并借助于聯覺效應,使描繪的自然動象存在于音樂作品之中。通常創作按照聯覺的原理,以聽覺特征來類比自然動象的形狀、色澤、光線、運動等視覺特征,它追求的是神似。例如,等分節奏的運用,呈現出一種運動的律動性和規律性,正好與《伏爾塔瓦河》表現的河流形成運動的形態的同構關系,增加了想象的空間性。我們可以通過聯想把我們早已存儲于記憶中的有關河流、小溪、大海的豐富景象置換出來,并根據音響的特點整合,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音樂節奏源于無限豐富的運動世界、人的生理、心理和語言現象,并且是在這個基礎上的藝術化的提煉與概括,優秀的音樂作品無不與鮮明生動富有典型意義的節奏作支撐。
(二)表現手法
1.語言的符號性。音樂的樂譜具有符號性,它有一套像美術的線條、色彩一樣的規則系統,這個系統就是特有的節奏音型、旋律音型,適合描繪自然動象的音型。這些音樂語言的符號,構成了可聽、可感、可想的音響素材,呈現出不一樣的視覺動象,又如舞蹈,流動舞步在創作者和欣賞者的心中。而創造者的敏銳聽覺及對各種音樂材料的豐富積累,為主體想象的樂音動態結構尋找選擇準確的符號形式,來實現音樂符號與自然動象表現的有序轉化。例如,長笛作品《昆蟲群舞》,創造者根據對自然昆蟲的觀察,選用了三連音的符號,組成連續的飛舞可感的片段,塑造了昆蟲這一自然動象的特點和運動形態,呈現了音樂語言這種符號的魅力所在。
2.內容的景觀性。自然動象的描繪也是一種聲音景觀,因為我們的耳朵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也在用眼睛捕捉聲音的信息,同時還用腦去整合感知的音樂動象。所以音樂不只是依靠耳朵感知的聲音,同時也是用視覺體驗的景觀。大自然的聲音非常的豐富,音樂將自然界的聲音加以美化和規律化,進而使人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音樂的聲音作用于人耳或人心時,就會在人的心理上形成意象空間,進而產生對自然動象,流水、蝶飛、鳥鳴、風聲等空間的聯想,呈現表現內容上的連續的聲音景觀。因此表現自然動象的景觀性,也成為音樂審美信息的來源。
3.創作的社會性。如果在音樂中一味的模仿自然界的聲音,就失去了音樂的意義。往往創作者將自然的原材料和素材,納入到人的創作活動中,這種創造自然音樂的人的行為活動過程是具有社會性的,長笛表現自然動象的音樂,不是純粹的自然之象、自然之聲,是經過再加工的音樂形態。所以創作中,體現了音樂對自然音響的規定性和選擇性。同時,這些表現自然動象的音樂,還需要通過聽覺的、人為的感知才能實現其創作的價值。所以表現大自然的音樂,間接的體現了音樂創作的一種社會性。例如,長笛半音階表現的風聲,自然之聲的呼嘯,經過創作者的聯想、選擇、篩選、組織,運用節奏對稱的美感,使律動的自然動象進行了生動的呈現。
本文以表現自然動象的長笛音樂作品為例,通過進行本體的分析,發現自然動象與音樂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尤其體現在創作原則及表現方法上,一方面角色定位、音調基礎、聯覺效應成為創作者考慮的原則,另一方面,語言的符號性、內容的景觀性、創作的社會性,呈現出謳歌大自然的音樂作品所運用的方法和屬性。總而言之,音樂對自然動象的描繪帶來很大的創造性,即必須按照音樂的組織規律等嚴格的體系對音樂進行處理,重新創造出用音樂語言表達的世界,為審美、創作、研究帶來全新的啟發。
[參考文獻]
[1] 周海宏.音樂與表現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04.
[2] 施詠.中國音樂審美心理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3] 王建元,曾遂今.音樂傳播與音樂傳播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