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文鵬
(韶關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
淺析內蒙古民歌的藝術風格
亓文鵬
(韶關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摘 要:我國民歌文化博大精深,尤其以少數民族最為典型,而內蒙古民歌文化作為少數民歌文化的一支,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是蒙古族民歌。本文以蒙古族長調民歌為切入點,從其溯源、演唱風格和藝術特征、發展趨勢以及傳承三個方面進行解讀,使人們對蒙古族長調民歌的藝術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從中領略其深刻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風格;藝術特征
內蒙古民歌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文化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有馬頭琴、蒙古長調、呼麥等等一系列草原文化,蒙古族人從小在草原上生活,世代在大草原繁衍生息,是大自然帶給了蒙族人民創作音樂的靈感,在藍天白云的庇護下,蒙族人民揮舞著馬鞭在大草原上縱情歌唱,歡歌起舞。在內蒙古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祖先們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財富,內蒙古民歌正是這寶貴財富中的一部分。
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涵義是永恒之火,別稱“馬背上的民族”,內蒙古民歌是藝術海洋里一朵晶瑩的奇葩,是遼闊草原上一匹奔馳的駿馬,2008年6月7日,由國務院批準,蒙古族民歌被納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作為游牧民族,蒙古族從民族誕生起,就一直過著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的生活,這就了蒙古族人民剛毅堅強、能歌善舞的民族傳統。蒙古族統一蒙古草原后,隨著漢化程度的加強,蒙古族的音樂風格也發生了改變。經過長久的發展,蒙古族音樂統一的民族風格基本形成,其鮮明的特點表現在節奏層次清晰,裝飾音多而整齊,朗誦性強,曲調流利清揚,振奮人心。蒙古族民歌格調宏大,節奏高亢,內涵豐富,這些民歌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當地的風俗人情。
在音樂藝術方面,蒙古族在成功的繼承、弘揚草原游牧先民的同時,也開創和完善了自己的傳統音樂文化。
(一)風格與形式
我們通過古詩詞對塞外的描述可知大草原是“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就是因為空曠的草原,造就了蒙古人民希冀用高昂的歌聲來排解內心的孤獨與寂寞,在幾千年的生產生活中,蒙古族人民創作了不勝枚舉的歌曲,這些歌曲有著不同的風格,題材。面對浩瀚龐大的蒙古族傳統歌曲,我們只能對其主要的種類進行一些論述。
1.烏爾玎哆
講到烏爾玎哆,我們不得不提“蒙古人”這個稱呼的來源。據考證發現,“蒙古人”之稱形成于13世紀,但是蒙古人的歷史卻比稱呼久遠許多。作為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忠實守候者、繼承者,發揚者,傳承者,蒙古人民身體里必然蘊藏著草原先民的鮮血,因此在其文化結構中也會有早期游牧的文化影子。從蒙古音樂文化中可以窺探出某些蒙古音樂還保留著歷史某一時期的痕跡。而古代蒙古族的音樂文化是對匈奴與高車游牧音樂文化的繼承,不僅體現在樂器的繼承上,還體現在特有的演唱方式上。因此至今廣為流傳的烏爾玎哆這一獨特的蒙古長調的演唱方式還留有匈奴、高車的影子。
“烏爾玎哆”俗稱“長調”。長調是蒙古族歌曲中魅力最為突出的一個歌種,清揚舒暢的旋律與不規則的節奏是烏爾玎哆的鮮明特點,烏爾玎哆的樂句長短不拘,中間常常夾雜著時長時短的襯詞拖腔,因此其整體結構表現為非方整性。歌詞內容多是贊頌主題,贊頌的題材非常廣泛,諸如英雄人物、自己的家鄉,身處的大自然以及親朋好友等,充分表達了蒙古人民對待感情認真,對待生活熱情,對待人生積極的精神氣質。
2.潮爾音哆
“潮爾音哆”是蒙古族古老的多聲部歌曲體裁,旋律屬于長調范疇,但其結構比長調大,音域比長調更加寬廣。這種歌曲在過去只能在莊嚴隆重的場合演唱,而且必須在德高望重的長輩、喜慶宴會的貴賓面前和宮廷官府中按一定的程序和規范演唱。潮爾音哆的內容均為嚴肅莊重,或是緬懷祖先、贊譽英雄,或是表達對生活、對人生的美好祝愿和對大自然的壯麗景色的歌頌、贊頌。
3.呼麥
“呼麥”亦稱“浩林潮爾”,是蒙古語的音譯。“浩林”是指喉嚨,“潮爾”是指旋律的多聲性(一般就是兩個或三個聲部)是同時吟唱兩部旋律的一種獨特的聲樂藝術,亦是蒙古人十分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演唱“呼麥”時,先在歌曲的主音上吟出一個持續的低音(此音一直延續到全曲的結束),然后在其相差兩個八度的上方唱出一個音色透明而完整優美的大調旋律。呼麥主要是用來贊頌巍峨聳立的山巒和優美壯麗的草原等自然景色。呼麥的種類大致分為“烏音格音呼麥”和“哈爾黑熱呼麥”兩種,前者具有舒緩優美、旋律性強的特點,后者則是音色較生硬、旋律簡單而直接、高音區的哨聲較粗而且其音色厚而發暗。
4.烏力格爾圖哆
烏力格爾圖哆即敘事性歌曲。它以生動的語言、動人的情節、美妙的音樂成為蒙古人所喜聞樂見的一個歌種。
由于烏力格爾圖哆內容豐富、詞句較多,因此其節奏比較緊湊,一般僅在句末出現一個長音舒緩一下。其旋律結構一般是由兩個樂句和四個樂句組成的方整樂段,旋律樸實,音程跳度不大。但其民族風格濃郁,易學易記易流傳。烏力格爾圖哆的演唱形式一般都由演唱者用四胡或馬頭琴伴奏,自拉自唱,連唱帶說。雖然反復運用同一曲調,但由于歌手善于運用速度、力度和情緒的變化來生動的刻畫人物形象,有時在旋律或節奏上做一些即興變化來吸引聽眾。
5.其他歌曲
此類歌曲指蒙古歌曲當中,除上述四種以外的那些具有律動性節奏的所謂“短調歌曲”。這類歌曲的數量在蒙古族傳統歌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們大多節奏鮮明、節拍規整、簡單靈活、易學易唱,有廣泛的群眾性。常用節拍為二拍子和四拍子,三拍子和其他節拍形式較少。這一類歌曲所反映的內容題材十分廣泛,幾乎囊括了蒙古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搖籃歌,兒歌;有反應思鄉情懷的歌曲;此類歌曲中愛情題材的歌曲占很大比例,充分反映了蒙古族青年愛情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
(二)長調短調區別
蒙古音樂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就是本文所介紹的烏日玎哆,也就是俗稱的長調,第二類是短調。長調居主體地位,在蒙古人民中受到尊崇的地位,而短調作為與盛大慶典、節日儀式相關的表達方式,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長調作為抒情歌曲,由32種旋律組成,旋律主要是由大量的裝飾音構成。
長調的主題是贊頌,贊頌的題材涉及到對自然山川、對親朋好友的眷戀,以及對時空、對命運的思考。
長調的特征,上文強調了使用大量的裝飾音,此外還需要一些假聲。不斷節奏變化蘊含著悠長持續的旋律。節奏持穩,但是旋律中常常插入活潑的三音重復句式,還原于對草原的生活節奏。
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節奏緊湊,音色鮮明,音域較窄,篇幅小。在形式上,短調往往表現為2行。這2行講究韻律,一般是兩句式或者是四句式。短調多用漢語演唱。歌詞簡單容易記憶,靈活性強,一般是歌唱者一邊演唱一邊創作,而且在修辭上常常使用重復,疊字較多,短調民歌一直流行在蒙古族和漢族雜居的地區,河套平原居多。
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為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作于上世紀50年代。這首歌曲的旋律是在蒙古民歌的基礎上在創作。歌詞精煉,寓意深刻。充滿了詩情畫意。也展現了遼闊草原的美麗景色。
歌曲為兩個樂句的單樂段結構。第一樂句旋律以級進為主,伴以四度跳進,以波浪式前行,句尾逐步到了高潮,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長部分,整體感十足,仿佛富饒的草原就在了聽者的周圍。
第二樂句大致保持了第一樂句的主體材料而形成兩個樂句相互對稱的樂段,第二樂句旋律起伏較大,出現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相互呼應,讓歌曲活力四射,再以平和的旋律進行和肯定的語氣結束全篇。尾音正是全曲的主音,與首句結尾6形成八度相互呼應,交相輝映。(見譜例)

2008年,蒙古族的長調民歌就被納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中。蒙古長調民歌不再是單純的人們用以抒發情感的途徑,而更多的作為一種地方文化特色產品,以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展現在游客面前。內蒙古民歌的傳承則主要通過家族親緣傳承、師徒授藝傳承以及社會民俗傳承三種方式進行。
家族傳承的主要特征是“口傳心授”,蒙古族人民通過向家族里能歌善舞的前輩進行耳濡目染的學習,成為一個同樣優秀的繼承者;師徒授藝傳承是學生通過模仿師長來學習演唱民歌,繼承老師的演唱風格和技巧;社會民俗傳承是通過蒙古族豐富的民俗活動,對蒙古族民間歌曲進行傳承與發揚。
內蒙古民歌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愛的民歌,是發自內心流淌出來的優美樂章,草原民歌的淳樸、唱腔自由豪放,高亢又不失溫柔,是蒙古人民寶貴的藝術品,近幾年,研究內蒙古民歌的學者越來越多,相信內蒙古民歌會越來越大放光彩,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加入研究行列中,希望內蒙古民歌前景遠大,發展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李建軍,紅梅.流淌在生命里的歌-蒙古長調藝術.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94-102.
[2] 烏蘭杰.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213-217.
[3] 聞婷.蒙古族長調民歌、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7-21.
[4] 包·達爾汗,烏蘭陶麗.蒙古族長調民歌.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