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媛媛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
論新疆少數民族音樂資源與文化價值
孟媛媛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摘 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我國的西北邊陲,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維吾爾、漢、哈薩克等十三個世居民族。這些民族雖共同居住與此,彼此間也有許多的文化交流,卻也擁有各自不同的音樂文化及特點,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等,它們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蜚聲中外,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各類音樂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活的素材,具有不可比擬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新疆;少數民族;音樂資源;文化價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歐亞大陸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地處東經73°40′~96°23,北緯34°25′~49°10′之間。面積166多萬平方千米。以新疆天山為界,分為自然景色各異、風貌迥然不同的三個部分:以喀什為中心的南疆,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和準葛爾盆地四周稱為北疆,哈密和吐魯番盆地稱為東疆。可以說,新疆文化是屬于游牧文化、農業經濟、宗法制度為一體的文化:南疆屬于南部綠洲文化,北疆屬于草原游牧文化,而東疆屬于兩種文化交匯的東部漢文化。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聚居地區,也是中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至2007年底,境內共有53個民族成分,其中居住歷史悠久的主要民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和滿族等13個,這13個民族總人口2082.76萬人,占全區人口的99.4%。2007年末,新疆少數民族人口1271.27萬,占全區總人口的60.68%。根據《新疆年鑒2008》統計數據,新疆目前民族構成如下表:

維吾爾族 965.06萬人 占總人口的46.06%漢族 823.92萬人 占總人口的39.32%哈薩克族 148.39萬人 占總人口的7.08%回族 94.3萬人 占總人口的4.5%柯爾克孜族 18.19萬 占總人口的0.87%蒙古族 17.71萬人 占總人口的0.85%塔吉克族 4.48萬人 占總人口的0.21%錫伯族 4.24萬人 占總人口的0.2%滿族 2.56萬人 占總人口的0.12%烏孜別克族 1.61萬人 占總人口的0.07%俄羅斯族 1.16萬人 占總人口的0.05%達斡爾族 0.67萬人 占總人口的0.03%塔塔爾族 0.47萬人 占總人口的0.02%其他民族 12.42萬人 占總人口的0.6%
新疆的13個世居民族大都保持著各自的民族文化。大多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樂文化,音樂風格也因民族、文化、經濟、地理等差異而各有不同,在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之林中形成了獨特多樣的藝術風貌。我們將世界民族音樂劃分為中國、波斯——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而這個三個音樂體系在新疆少數民族音樂中都有所體現,其中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體系。
新疆有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內容。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以及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含口頭傳說、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等。2007年4月1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了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民間音樂25項,民間舞蹈9項,曲藝4項。如維吾爾族喀群賽乃姆(莎車);哈密維吾爾族艾捷克藝術;新疆蒙古族長調民歌(巴音郭楞州、和布克賽爾縣);柯爾克孜族奧孜庫姆孜(口弦,烏恰);塔吉克族鷹舞(塔什庫爾干);維吾爾族薩瑪瓦爾舞(庫車)等;這些新疆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遺產,以它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新疆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疆少數民族有著豐富的音樂資源,如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蒙古族人中保留著一種被稱為“浩林潮爾”的古老長調,一人獨唱兩個聲部;錫伯族民間音樂體裁之一的“罕杜春”是新疆錫伯人在與漢族交往中學會曲調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本民族的戲曲,錫伯族的田野歌、撲蝶舞也很有民族特色;塔塔爾族的民歌內容十分豐富,喜用曼多林琴和手風琴作為伴奏,舞蹈開朗活潑,歌舞是常伴有口哨和呼喊,即兼收了俄羅斯、維吾爾和哈薩克族的民族舞蹈的特點,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俄羅斯族著名的俄羅斯踢踏舞、頭巾舞聞名遐邇。
在新疆眾多的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三個民族的音樂相較于其他少數民族更具有系統性,數量更為豐富,特色更加鮮明。因此筆者將著重對這三個民族的音樂資源進行論述。
(一)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是新疆的主體民族,“維吾爾”意為“聯合”“協助”。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周圍的各個綠洲和天山以北的一些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維吾爾族以能歌善舞著稱于世,音樂資源非常豐富。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從題材上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曲,民間說唱和綜合性大曲木卡姆。
1.維吾爾族民間歌曲
維吾爾族民間歌曲可分為傳統民歌和新民歌兩大部分。傳統民歌包括勞動歌、生活習俗歌、愛情歌等類別。其中勞動歌多反應維吾爾族人綠洲農耕經濟文化生活,也有反應放牧生產和商旅生活內容,生活習俗歌與維吾爾族人各種傳統習俗禮儀相關,有婚禮歌、哀悼歌、祝福歌等;愛情歌多表達維吾爾青年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新民歌則是1949年后新創作的歌曲。
2.維吾爾族民間歌舞音樂
維吾爾族民間歌舞非常豐富,舞蹈多與大型音樂套曲的演奏或融歌舞和游戲為一體的民間娛樂活動麥西來普結合在一起,成為維吾爾人學習和傳承本民族樂舞的重要方式。形式有輕快活潑的“來派爾”,在節日、喜慶聚會上表演大型民間歌舞“賽乃姆”,流行于全疆的群眾集體舞蹈“夏地亞納”等;
3.維吾爾族民間器樂
維吾爾族民間器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甚礎。樂器品種繁多,可分為吹奏、拉弦、彈撥、打擊樂器四類。如用于伴奏的木笛、用于節慶活動的嗩吶、民間藝人自彈自唱的薩塔爾、音色優美的艾捷克、常用于獨奏的彈撥爾、新疆各地廣泛流傳的熱瓦普、用于自彈自唱的獨塔爾、形似揚琴的卡龍、用來演奏固定節奏型的達普、用于民間舞蹈伴奏的納格拉、表演者邊舞邊奏的薩帕依等;
4.維吾爾族民間說唱音樂“達斯坦”“苛夏克”“埃提西希”等。
5.木卡姆
維吾爾族木卡姆是維吾爾族民間音樂中一種集合歌、舞、樂等成分的綜合藝術形式,“具有世界性的影響,是維吾爾音樂之母,是新疆這個‘歌舞之鄉’的象征,‘是流傳千余年的東方音樂歷史上的巨大財富’。”
維吾爾族人民在本民族固有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樂,她從民間樂調、民間歌謠中汲取精華,用音樂、舞蹈、詩歌演唱等形式表現維吾爾人民的情操和理想,是勤勞而充滿創造精神的維吾爾人民智慧的結晶。維吾爾族木卡姆歷史源遠流長,與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同步發展,在整個維吾爾族的歷史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可以說離開了木卡姆就無法解釋維吾爾族的文化史。木卡姆的音樂內容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是用音樂語言敘述的維吾爾族人民生活的文化藝術百科全書。主要有流行在南疆以喀什為中心的“十二木卡姆”流行在伊寧市附近城鄉的“伊犁木卡姆”,流行于哈密、伊吾縣城鄉的“哈密木卡姆”,流行于吐魯番地區東部農村的“吐魯番木卡姆”,流行于葉爾羌河中下游兩岸的麥蓋提、巴楚、阿瓦提等地的“刀郎木卡姆”等。
(二)哈薩克族
哈薩克意為“避難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木壘縣以及巴里坤縣。哈薩克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哈薩克族古諺云:歌和馬是哈薩克的兩只翅膀。將歌和馬作為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缺一不可的象征。因此歌是哈薩克人生命的一部分。哈薩克人有“伴隨著歌聲來到人世,伴隨著歌聲進人墳墓之說”。每年夏季在草原上舉行的“阿肯彈唱會”就是以對唱為主要的比賽項目。即興編詞彈唱和對唱的能手被稱為“阿肯”,因此哈薩克人有在草原上舉行“阿肯彈唱會”的傳統習俗。哈薩克族傳統音樂主要包括民間歌曲、民間說唱、民間器樂三個部分。哈薩克族民間歌曲主要分為反映與牧業生產有關的歌曲,如奶幼畜歌、牧馬歌、牧羊歌等;反映社會民俗的歌曲,如勸嫁歌、哀悼歌等;精神民俗方面的歌曲,如薩滿教巫師的歌、宗教節日歌等。哈薩克族說唱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流傳至今有六十部左右的敘事長詩,主要有”達斯坦”和“鐵爾麥”兩種,都由冬不拉伴奏,多自彈自唱。哈薩克族民間樂器歷史悠久,種類齊全。主要有吹奏、彈撥、拉弦、打擊樂器四類。主要代表有斯布斯額,柯爾那依,冬不拉,庫布孜、達布勒。
(三)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的含義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草原人”另一種是“四十個部落”。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大多分布于克孜勒蘇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也有部分信仰喇嘛教。柯爾克孜族俗語云:“在柯爾克孜人中找不出一生中沒有編過一首歌的人”。張口成詩,出口成歌是富有激情的柯爾克孜人十分注重培養和發展的一種能力。柯爾克孜族音樂主要分為民間歌曲、說唱音樂和民間器樂三類。新疆柯爾克孜族民歌分為“也爾”、“烏落泔”、“達斯坦”三類。柯爾克孜族音樂與其民俗息息相關,其歌曲有反應畜牧生產的歌曲,有反應社會民俗的歌曲,有反應薩滿巫師治病驅邪的各類歌曲;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藏族的《格薩爾王》以及蒙古族的《江格爾》并稱為中國民間三大史詩。《瑪納斯》規模宏大,色彩絢麗,反應了古代柯爾克孜族的社會風貌;柯爾克孜族主要樂器有庫姆孜、口弦、可雅克、曲歐爾等。
新疆其他少數民族也有著豐富的音樂資源,如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蒙古族人中保留著一種被稱為“浩林潮爾”的古老長調,一人獨唱兩個聲部;錫伯族民間音樂體裁之一的“罕杜春”是新疆錫伯人在與漢族交往中學會曲調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本民族的戲曲,錫伯族的田野歌、撲蝶舞也很有民族特色;塔塔爾族的民歌內容十分豐富,喜用曼多林琴和手風琴作為伴奏,舞蹈開朗活潑,歌舞是常伴有口哨和呼喊,即兼收了俄羅斯、維吾爾和哈薩克族的民族舞蹈的特點,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俄羅斯族著名的俄羅斯踢踏舞、頭巾舞聞名遐邇。
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達伊認為,民族文化是民族本位、民族尊嚴、民族意志的標志,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本質最完美的音樂表現。音樂是一種文化,它的產生、發展或消亡,受到各民族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以及語言、宗教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影響。音樂資源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該民族共同的心理價值取向。新疆豐富的少數民族音樂資源,是各民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并積累下來的。它反映了各少數民族絢爛多姿的社會文化生活,顯示出不可比擬的文化價值。
新疆在中國所有地區中有著獨特的地位。不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而且對中華民族的共有文化寶庫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這里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三大語系、四大文化唯一的交融薈萃之地。在這眾多文化元素的碰撞和融合中,形成了新疆現有的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音樂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既有本民族自身的形式內容、風格特點及審美追求,又共存共融。
費孝通先生曾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論點。如果我們把它縮影于新疆,也是十分適用的。可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新疆大同”。并且我們還可以從新疆民族音樂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涵義。
所謂“各美其美”,即是指新疆的各民族,都欣賞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從而產生民族文化認同感。以維吾爾族木卡姆為例。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杰出音樂才能的最佳體現,它滲透于維吾爾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維吾爾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反映了維吾爾人在自然、歷史、社會、生活變遷中的種種心理,成為維吾爾人體現民族凝聚力和教育后人的重要手段。在維吾爾族禮儀和聚會中,木卡姆是維吾爾人增進感情的重要手段,是十分直接而有效的交流方式,是維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美人之美”是指新疆各民族不僅欣賞本民族音樂文化,還要發自內心地欣賞他民族的音樂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審美理念,去評判他民族文化的“優劣”。做好這一點,就會使民族文化認同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從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擴大到對他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進而達到民族間的相互認同。
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得以實現,各民族都能夠以一種理智而不輕率、穩健而不浮躁的心態來欣賞他民族音樂文化,既有“理解”又有“選擇”時,那么在民族音樂文化上我們就做到了“美美與共、新疆大同”。
[參考文獻]
[1] 新疆年鑒社.新疆年鑒2014[M].2014,1∶1.
[2] 劉遜,劉迪.新疆兩千年[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127.
[3] 盛菲菲.新疆木卡姆音樂文化傳承研究[J].民族音樂,2015.
[4] 劉潔,穆巴拉克依米提.新疆音樂文化歷史與傳承[J].蘭臺世界,2014.
[5] 張天彤.高校傳承少數民族音樂再思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
[6] 阿布都外力·可熱木.論維吾爾民間口承達斯坦藝術的傳承方式和傳播方式[J].民族文學研究,2013.
[7] 龍華云.歷史視域下少數民族音樂與文化的關系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
[8] 董學榮.民族研究的價值探討-以基諾族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12.
[9] 田中娟.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與當地民族藝術資源的互動開發研究[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3.
[10] 劉暢.論我國民族音樂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意義[J].大眾文藝,2013.
[11] 倪俊杰.文化認同視域下民族音樂之發展[J].音樂創作,2013.
[12] 范巧珍.廣西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2.
[13] 張麗萍.少數民族高校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
[14] 孫杰遠,劉遠杰.融合與認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路徑[J].中國民族教育,2012.
[15] 普麗春,袁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主體及其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2.
作者簡介:孟媛媛(1981-),女,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鋼琴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