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婷
?
從供求角度探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可得性問題
張小婷
摘要:為提高農用土地流轉利用效率,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減少農民在取得貸款方面的困難,我國已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提上國家議事日程,部分地區已開始試點并取得良好成效。但該政策正處在實施初期,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從供求角度探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農戶可得性問題,以達到使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制度規范化的目的。
關鍵詞:供求角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可得性
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自此,關于農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就一直受到中央各部門高度重視,國家相繼在2014年和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出臺關于農地抵押貸款相關文件,促使其落實到各地基層。在試點推行初期階段,農村土地抵押貸款面臨的法律障礙尤為明顯,仍對農地抵押實行了嚴格的限制。但在近期又有了突破性進展,在2015年12月召開的第十二屆人大會議決定暫時調整物權法、擔保法中關于耕地使用權不得抵押的規定,允許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這一項決議的頒布標志著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在一步步向合法化進展。
目前,國內許多學者都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歷史及現狀進行了分析,對該政策如何在我國更好地實施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解決方案。肖詩順、高鋒(2010)認為農民對于信貸的要求在增長,而因其較困難,給廣大農民帶來了不便,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出現很好地彌補了這個缺陷。無論從哪一層面分析,該制度的出現都具有完備的條件?;莴I波(2013)運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農戶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及其抵押貸款的潛在需求及其影響因素,提出開展試點、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相關制度等建議。陳沙沙(2013)通過博弈分析,提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及時變現、降低交易費用、扶持農業,使其生產風險降到最低等幾條建議。對于從供求角度來分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可得性問題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從該角度進行分析探討,以推進農地抵押貸款制度的推廣實施。
(一)信貸配給與農地抵押貸款可得性
對于需求方農戶來說,信貸需求包括名義信貸需求和有效信貸需求。名義信貸需求,是指在信息完全對稱的情況下,農戶只需考慮預期的投資收益是否高于銀行的貸款利息時產生的貸款需求;有效信貸需求,是指農戶實際的貸款需求,即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農戶有貸款的意愿并最終提出貸款申請的需求量。對于供給方金融機構來說,信貸供給是指正規的金融機構愿意貸款給農戶的最大金額。在農戶進行農地抵押貸款時,信貸配給指在固定的利率條件下,金融機構因各方面因素不能夠提高抵押貸款的利率,而采取非利率的抵押貸款條件使得部分農戶不能貸款,即“信貸門檻”,降低了農戶可得性。具體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當時,名義信貸需求與實際信貸需求相等,且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足以滿足農戶的需求,則為農戶不受信貸約束的情況,農戶的貸款可得性為100%,然而現實中存在這種狀況極少,符合這種情況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制度推廣成熟、農村土地交易流轉市場發達的結果,也是目前努力的方向;
當時,金融機構信貸供給滿足不了農戶的信貸需求且實際信貸需求小于名義信貸需求,即農戶存在沒有滿足的信貸需求并受到了供給方的數量配給,包括完全數量配給和部分數量配給,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制度實施初期,大部分地區處于完全數量配給的狀態,隨著試點的逐步推廣,漸漸地從完全數量配給狀態轉為部分數量配給狀態,但在多數的非試點農村地區仍處于完全數量配給狀態;
當時,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可以滿足農戶的實際信貸需求但實際信貸需求仍小于名義信貸需求,即農戶收到了需求方因素的信貸配給,包括交易成本配給和風險配給。交易成本配給是指農戶是指評估費用、處置費用等交易費用過高、貸款手續繁雜等原因而未申請抵押貸款;風險配給是指農戶擔心收回和處置風險、因違約而失去抵押品等問題而不愿意申請抵押貸款。目前由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相關制度尚未完善,農村土地的登記確權工作推進過慢,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不成熟以及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受限等問題導致的交易成本過高、風險保障缺乏,使得農戶有需求貸款,金融機構也有足夠信貸供給,但農戶的信貸可行性仍不高,這是目前農地抵押貸款制度推行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需求方因素
農戶信貸可得性問題受到了需求方因素的影響,需求方因素主要考慮可觀測的家庭特征變量。
第一,年齡及受教育年限與農地抵押貸款可得性呈同方向變化關系。當戶主的年齡或受教育年限越大時,證明其經營能力和獲取信貸有用信息能力越強,則更容易獲得抵押貸款;第二,家庭勞動數與農地抵押貸款可得性呈反方向變化關系。由于資本和勞動力有一定的替代關系,當農戶家庭勞動數越大,獲得農地抵押貸款的意愿就降低;第三,農戶規模與農地抵押可得性呈正方向變化關系。農戶規模體現在是否為種養大戶,生產性固定資產規模、實際耕種面積以及家庭年純收入,當農戶規模越大時,農戶貸款需求越大且能承受的風險也越大,則農地抵押貸款可得性越高;第四,工資收入與農地抵押貸款可得性呈反方向變化關系。工資收入會降低農戶的信貸需求,當工資收入越高時,農戶信貸需求越低。第五,農地價格認知度與農地抵押可得性呈正方向變化關系。當農戶認為土地評估價格公允且合理時,農戶抵押貸款的意愿會增強。
(三)供給方因素
農戶信貸可得性問題還受到了供給方因素的影響,供給方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試點區與非試點區。在試點區域,農村土地經營權作為新增的抵押品貸款被拒的可能性降低,金融機構相應地也會增加提供農戶貸款的機會,提高了農戶的信貸可得性。第二,農戶的社會關系。擁有社會關系的農戶可以通過更低的交易成本,更容易獲得抵押貸款;第三,農戶的貸款經歷。貸款經歷包含信用記錄、農戶與銀行的關系,金融機構會根據這兩個指標來決定是否放貸。當農戶信用記錄越良好、與銀行的關系越好則更容易獲得抵押貸款。
(一)做好土地確權登記工作
土地確權登記工作是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前提條件,農地抵押試點推行也是建立在土地確定登記工作的基礎之上的。根據國家及上級政府出臺的政策和工作規范,落實到基層縣、鄉、村開展土地確權工作,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調解仲裁機構,通過實事求是地踏查、丈量,認真解決農戶承包土地邊界模糊、面積計算不精準等問題,降低確權登記成本的同時提高確權登記的工作效率和質量。
(二)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能有效減少農戶與金融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農戶交易成本,才能將農戶的名義信貸需求轉化為有效信貸需求,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不僅有助于推廣承包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真正提高農戶的信貸可得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農民信用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工程,也是落實相關支農惠農政策的重要手段。
(三)推進農村土地價值評估市場建設
盡快建立專業評估機制,設立專業評估機構和評估人才,出臺評估管理、技術規范等有關法律和業務準則,對農村土地經營權價值進行評估,為商業銀行大規模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創造條件。農交所要根據農村土地條件和近年平均收益,確定不同地域的最高和最低價格。由借貸雙方根據市場供求、參照指導價格商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價值,有效保護借貸雙方的利益。
(四)完善抵押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
建議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風險保障程度,構建強有力的農業保險體系,建立農業保險與抵押貸款聯動機制,為金融機構提供風險分擔和利益補償;建議完善抵押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制度,加強政策引導防范道德風險,探索成立農村產權融資擔保公司,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抵押貸款增信服務,進一步降低金融機構承擔的信貸風險。
(五)建立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平臺
加快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市場平臺建設,建立土地使用權市場信息、咨詢、預測和評估等中介組織,培育農村土地經紀人或經紀公司,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提供服務。加快建設規范化的農村土地交易機構,包括專業從事農村土地權利交易的代理機構、專業的農地產權交易場所、減少交易成本,為金融機構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創造有利條件。
我國自2014年首次開展試點工作以來,不斷頒布各種支持文件,拓寬試點地區,政府通過建立農交所來促進土地流轉,多家銀行推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辦法。農村抵押對于提高農戶信貸有效需求和金融機構的貸款供給、緩解農戶信貸配給以及提高農戶信貸可得性有一定的作用,這也正是政府大力推進農地抵押貸款實施辦法的初衷所在。
項目名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
參考文獻:
[1]黃惠春,祁艷,程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與農戶信貸可得性——基于組群配對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15 (03).
[2]李晨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實踐與思考——以黑龍江省克山縣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04).
[3]黎翠梅,劉穎,鐘維宇.長沙縣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資源科學,2015(08).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