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石油大學 任飛
?
互聯網背景下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
東北石油大學 任飛
摘 要:如今,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廣闊的經濟市場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而企業的不斷壯大,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話語權。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企業所處的也不再是以往單純的物質經濟環境,而是以互聯網為大背景,通過互聯網實現整個商品流通環節的有利環境。制造業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行業,制造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關鍵因素,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比例,而如今的制造業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因此,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極為關鍵的。
關鍵詞:互聯網 制造業 轉型 升級
互聯網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總體趨勢,對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乃至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走向都有重要影響。學術界從理論高度和實際意義角度對互聯網背景發展的趨勢做了重要的探索,但卻難以得出統一的結論。互聯網作為一個發展的媒介,而制造業作為一個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其二者的結合是互聯網作為一個收集、加工、整理資源的平臺,以促進新的商業發展形式產生的過程。其重中之重,是實現線上線下資源的重新利用。因此,這也對制造行業的持續發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技術立足點。
1.1 技術發展的革新
隨著“互聯網+”政策的深入貫徹落實,中國的工業發展正向“工業4.0”邁進。即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從本質上來看,“工業4.0”革命是指互聯網和生產制造銷售的有機融合,其核心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實現產品的優化和服務的升級。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既面臨著產業基礎和核心技術薄弱等問題,同時也缺乏互聯網信息技術基礎和信息管理人才,使其無法形成以數據網絡統籌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因此,這種現狀制約了中國制造業產品優化效率的提高,成為了中國制造業持續發展的不可抗拒的阻力。
1.2 品牌意識的增強
實現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和升級,需要技術的發展和升級,也要在經濟基礎發生改變時,實現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同步發展,這也是傳統制造業戰略升級的意義所在。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企業更注重產品以高產取勝,以低價取勝,但互聯網使實體經濟的高產低價優勢微乎其微,這就促使制造業企業要改變發展戰略,應以質取勝,讓品牌帶動發展。只有重視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才能實現各個生產要素之間的高效流通,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3 銷售手段的升級
尼葛洛龐帝曾預言:“在數字化世界里,無論你身處哪個行業,你的公司終將化身為數字公司。”在互聯網時代,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消費空間產生了巨大的空間位移,制造業企業面臨的銷售市場環境和以前大有不同。原有的業務邏輯和商業模式被改變,促使新的銷售模式的產生。因此,重新構造一個完善立體的營銷模式至關重要。
目前,互聯網背景下產業的轉型升級是企業發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大多數學者僅從互聯網對企業內部發展的推動力大小著手研究,這很容易導致行業利潤發展空間的趨向狹窄,進而導致競爭力不足。當下,受沖擊最大的是中國傳統制造行業,由于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約束的強化,制造業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內部技術創新能力有限
無論是什么行業,技術都是推動企業保持成長的原動力。但我國制造業大多都受制于外部技術,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可以看成是沒有自主技術、品牌支撐的“加工工廠”。從微觀方面來看,我國制造型企業只是一個擁有較大市場潛力的“代加工企業”。一旦技術要素缺失,我國制造業發展將面臨著巨大困境。尤其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其內部技術創新能力有限的問題格外突出,自主向數字化生產和經營模式轉型的能力十分有限。
2.2 互聯網背景下的產業生態圈不完善
我國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一大批高新技術的制造企業應運而生,如華為、格力等公司。以廣東省的發展為例,根據廣東省工業統計年鑒顯示,2015年,廣東省制造業分行業增長值排名最高的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高達5743億元,相較于2014年的增長速率為9.5%。顯然,廣東省的制造業企業已另辟蹊徑,向高科技發展模式轉型。但由于廣東省制造業的產業發展模式相當穩固,即使面對著以互聯網為大背景的數字轉型發展浪潮的沖擊,廣東省高科技企業發展仍比較困難,其本質原因是各企業的轉型發展會受到地區產業生態圈的影響,缺乏從固定的產業生態圈闖出來的信念和勇氣,難以形成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商業經營模式,從而導致企業數字化轉型愈加困難。
2.3 產品品牌化有待增強
在中國,企業一直缺乏自主的品牌意識,也導致了企業發展只重近期利潤的詬病。微笑曲線理論認為,提高研發能力和創建強大的品牌是提升制造業企業產業鏈附加值的關鍵因素,也是實現傳統產業鏈中成本控制和市場銷售的重要手段。反觀中國制造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大都只重視產品的生產,而忽視了培育自主品牌。但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交流更加頻繁,信息流通更加便利,因此,讓企業產品品牌化至為關鍵。
傳統制造業需要將企業本身的發展軌跡與時代背景相統一,但互聯網背景下的企業需要理清互聯網的發展與傳統行業經營模式之間的關系。以互聯網為媒介,來實現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3.1 企業品牌向高端多元化發展
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一直以來都是企業綜合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不但是中國傳統制造業產業升級的現實需要,而且是互聯網背景下經濟發展的趨勢使然。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在一個全球化的網絡互動平臺,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基礎,實現商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要素的盡快整合,在一個高端立體的終端平臺上搭建市場,最終形成一個智能生態系統。因此要加大力度實現傳統品牌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在國家戰略政策的支持下和財政資金的幫助下,提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3.2 產業鏈向智能系統化發展
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制造業企業的營銷手段實現了網絡化的轉變,企業商品的搜索也更加地快捷和智能。面對這么龐大的網絡營銷環境,中國制造業企業需要實現經營技術上的自主,從而可以實現從機器智能向系統智能的轉變。傳統制造業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擴大消費市場,但轉型和升級之后的制造業應該有以下兩種能力的提升:一是在關注大數據的基礎上實現產業鏈末端的轉化率,二是發揮互聯網的整合資源能力,拓展品牌接觸點。
3.3 地區人才的優勢互補
“優勢互補”戰略是指企業與高等科研機構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是以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通過企業的生產活動轉化為生產力。在互聯網背景下,中國制造業企業轉型需要將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進行轉變,以實現更多的高技術人才聚集,促進人才引進和培養系統的完善,一是需要企業與本地高校實現有機結合,共同培養具有高等素質的專業型人才,建立全面穩定的人才培育和發展基地;二是出臺高素質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根據企業經營發展的不同需要設定不同的人才選拔標準,主要還是要招收更多對互聯網技術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3.4 將制造業產業鏈中心向消費者傾斜
在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者拓寬了購買途徑,線下經營的實體經濟基本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和消費需求。所以,制造業企業的發展重心需要向以消費者為重心轉變,促使新型的生產經營方式形成,這也是互聯網內在發展的需要。互聯網經濟提倡商品的消費應以消費者為重,盡量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預期,這需要制造業企業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對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做充分的調研,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挖掘潛在利潤;二是完善線上與線下的服務,實現資源的合理調配。
在我國,制造業在工業結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會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在互聯網經濟的大背景下,整個產業的優化升級也是不可逆的發展態勢。我們必須要明白任何企業的轉型和升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艱難的發展過程。與此同時,也一定會面臨著時代背景下來自其他各方面的挑戰。這就要求制造業在處理好內部發展的同時,也一定要和外部的時代環境相適應,從而實現技術創新和品牌化,以更好的質量和更高的效率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
參考文獻
[1] 潘洪亮.數字時代的企業服務化轉型初探[J].廣告大觀:理論版,2014(6).
[2] 段淳林.全球化背景下產業集群升級模式創新研究[J].福建論壇,2008(12).
[3] 沈洪昌.產業集群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24).
[4] 馬曉河.中國產業結構變動與產業政策演變[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
[5] 孫尚清.試論技術改造問題[J].經濟研究,1982(2).
[6] 唐曉華.現代產業經濟學導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7] 王利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1(1).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a)-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