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峰
供應鏈管理在大宗商品流通企業的應用探析
林旭峰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互聯網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互聯網互拉式的變革不斷推進供應鏈的整合。而流通企業,尤其是大宗商品的流通企業,作為企業科學化、社會分工細化發展的方向企業,供應鏈管理對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縱觀目前供應鏈管理研究,鮮有關于供應鏈管理在大宗商品流通企業的應用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對供應鏈管理、大宗商品流通企業的簡單闡釋,著重研究兩方面內容:一是梳理我國目前供應鏈管理在大宗商品流通企業的應用現狀;二是展望未來供應商管理在大宗商品流通企業的應用策略。期望研究可以為大宗商品流通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構建有所啟示。
供應鏈管理;大宗商品;流通企業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現代物流企業越來越向科學化、網絡化發展,而供應鏈模式作為當下可以增進企業效率、協調企業各個環節的有效管理模式,在不斷加強企業間的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競爭程度愈演愈烈,供應管理不僅逐漸成為流通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也逐漸突顯出一些應用問題。如何更好的梳理這些問題及通過問題分析展望未來流通企業的應用成為了當下管理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熱點課題。大宗商品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大數據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直接影響著供應鏈管理模式在流通企業中的應用。2015年6月在北京成功召開了“在線供應鏈推介大會”,這也預示著供應鏈模式逐漸成為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
供應商管理是在新經濟形勢下提出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鏈接供應商、中間商與客戶之間的合作關系。供應商管理對于供應商與制造商間的關系維護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強化供應鏈商各個環節的利益分享關系與責任感,供應鏈關系中的合作性關系與合同性關系可以增進供應鏈各環節運行的穩定性,增加供應鏈環節的可預見性和可控性;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制造商在供應鏈上的商品質量,增加采購的可控性。供應鏈關系主要包括合作性關系、合同性關系與競爭性關系,供應鏈管理的本質就是關系管理。
大宗商品是處于供應鏈管理的上游環節,對供應商管理的整個鏈條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互聯網對大宗商品流通企業運用供應商管理模式影響深遠,2014年我國大宗商品的互聯網交易量達到12億,而且這樣的交易量涉及農業、金屬等多個行業,根據2016年《中國行業發展報告》統計顯示,我國的大宗商品正在呈現多元化與規模化發展。但是我國大宗商品逐漸呈現劣勢狀態,急需對供應商管理模式更加有效的應用。
1.我國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
我國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具有其必要性,首先它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近幾年全球經濟處于經濟周期的蕭條階段,大宗商品產能過剩,企業重組浪潮在全球范圍內掀起,這也影響著我國整個經濟體系。大宗商品流通企業逐漸開始在自身管理模式方面尋求發展與進步,而供應商管理模式是其目前發展的最好模式,因此供應鏈管理模式是大宗商品順應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其次它是流通企業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一個企業的成功并不是僅僅依賴于該企業的產品資源,還需要依賴于金融、物流等,目前大宗商品流通企業的競爭市場逐漸轉向互聯網與大數據,打造大宗商品的交易平臺,供應鏈管理模式是協調與互通互聯網交易平臺、節約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據統計,目前我國的物流企業成本費用率達到了11%,而發達國家的費用率僅僅是6%,我國急需利用供應鏈管理模式進行費用降低。
最后它是大宗商品物流企業的發展方向,大宗商品企業不像京東、阿里等企業,直接顛覆產業格局,而大宗商品更多的是實現產業格局的升級與完善。大宗商品的標準化要求相對較高,專業方向集中度高,大宗商品流通企業作為上游環節集中度較高,而下游的客戶集中度也較高,但是中間環節的物流則表現出集中度偏低,呈現“凹”形。但是供應鏈管理模式可以補充中間的薄弱環節,實現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將三者間的映射效能完全發揮出來。因此供應鏈管理模式指明了大宗商品流通企業的發展方向。
2.我國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應用現狀
我國大宗商品目前處于一種產能過剩的狀態,尤其表現在2010年前,那時的大宗商品市場嚴重萎縮,2010年后雖然有些回升,但仍然不容樂觀。目前大宗商品市場主要實現互聯網轉型與大數據分析,搭建互聯網交易平臺。目前的大宗商品的主要發展方向是由價差轉向供應鏈綜合服務,具體而言是實現供應鏈金融+大宗商品物流基地(橫向整合)+網上交易平臺+縱向服務一體化。這樣的轉化需要具備金融功能、數據分析、加工配送、倉儲功能和交易功能五項條件,因此目前大宗商品市場的主要現狀是在逐漸具備這五項條件,并搭建互聯網交易平臺,緩解產能過剩,轉向供應鏈管理模式。
縱觀目前大宗商品流通企業的發展,互聯網+供應鏈整合是當下的主流,而且互聯網+是打造自己的互聯網平臺,例如寶鋼2014年通過自己的互聯網平臺實現收入151億元,2015年電商平臺實現收入同比增長3.3%。2016年7月鋼鐵產業鏈電商高峰論壇提出,目前我國的大宗商品(如鋼鐵)仍然處于低迷狀態,2015年就鋼鐵行業而言虧損近1000億元,供給側結構改革才剛剛起步,預計要有3-5年的深度調整。會議提出,目前鋼鐵大宗商品最需要做的不是物流企業、流通商作為競爭對象,而是進行供應鏈整合,將互聯網與供應鏈結合。目前大宗商品流通企業依托網絡化平臺、技術應用能力及供應鏈管理理念的強大支撐,通過建設塑化、農產品、金屬等行業的供應鏈體系,形成綜合物流的供應鏈電商模式。
1.搭建供應鏈平臺的共建模式與供應鏈電子商務模式
搭建供應鏈平臺的共建模式是上海交易中心2013年提出的,這個共建模式主要包含交易中心、下游客戶、第三方支付、上游供方、物流平臺,即交易中心共建模式、第三方支付與物流共建模式。首先由上游供方上掛資源給交易中心,并發令至物流平臺,交易中心與下游客戶進行在線交易,物流平臺提貨給下游客戶,然后下游客戶通過第三方支付與上游供方進行結算。這樣可以通過與交易中心進行技術對接,推進實現供應鏈電商化。這樣引入第三方支付的供應鏈模式不僅提升了大宗商品的交易效率,還保障了交易的安全性,
供應鏈電子商務模式的構建對大宗商品更好的應用供應鏈管理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5月18日冶金工業規劃院成立了鋼鐵行業電子商務中心,研討會對目前應用供應鏈電子商務模式企業進行統計,結果顯示目前鋼鐵企業自身建設和依靠第三方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的企業數量達到200家,而大宗商品電子商務企業占比為27.6%。2014年鋼鐵電子商務平臺交易量占總交易量的10%左右,這樣的互聯網+供應鏈整合逐漸成為供應商管理應用的主要策略。總之,供應鏈電子商務平臺對供應鏈在大宗商品流通企業中的應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機制,明確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范圍與步驟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機制是建設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必要前提條件。首先要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供應鏈相關的內控糾偏機制,確保供應鏈環節的責任明確、運行高效。制度是保障供應鏈模式運行環境安全性與內部競爭優勢的長效性,必須建立長效的供應鏈保障機制,例如在建設供應鏈電子商務平臺時,可以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出臺的《非金融機構管理辦法》等明確企業供應鏈模式的性質等。順應我國關于大宗商品交易的立法,完善供應鏈各環節企業的準入條件、風險管理機制,規范大宗商品企業的經營行為。
明確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范圍與步驟也是大宗商品更好的應用供應鏈管理的有效策略。首先要明確供應商管理的構建條件,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必須要有主導的生產項目,依賴于這樣的主導生產項目推進供應鏈構建的內在價值要求。其次要明確供應鏈模式的適用范圍與實施步驟,主要是應用于企業的上游環節,其實施共分為五個步驟,一是要將現在的業務能力與業務目標進行比較,要發現企業在物流中的問題,并通過解決問題提升供應鏈模式的運行效率;二是要與供應鏈中各環節企業進行協調,明確其中的權責利關系;三是建設網絡系統,搭建信息技術平臺;四是根據大宗商品的主導生產項目,以供應鏈模式進行物流管理與運行;五是進行運行糾偏,根據供應鏈管理模式運行情況進行評估與糾偏。
3.拓展供應鏈整合模式
拓展供應鏈整合模式是當下大宗商品流通企業順應互聯網轉型的重要策略。目前大宗商品的商業模式主要有O2O、B2B、B2C等,可以自己打造自己的商業平臺,例如寶鋼,也可以利用第三方電商平臺,例如上海鋼聯。主要的管理模式是客戶+員工或者管理者,主要的營銷模式是網站推廣和媒體中介。因此,企業在拓展供應鏈模式時,要創新商業模式、管理模式與營銷模式,將供應鏈模式與營銷模式、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相結合,融合創新供應鏈模式的各個環節。總之,拓展供應鏈整合模式是強化供應鏈管理在大宗商品流通企業應用的主要策略之一。
供應鏈管理模式是目前大宗商品流通企業一直贏得市場競爭優勢的有效模式。但是隨著大宗商品發展趨勢受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影響,而且現狀也不容樂觀,如何更好的利用供應鏈整合是每個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供應鏈模式構建的必要性與應用現狀是企業構建模式的前提,而應用策略是企業進行模式構建的驅動力。但是鑒于時間與篇幅的限制,文章在拓展供應鏈模式部分只能簡練的解釋,并沒有詳細的解釋各模式間的密切關系與拓展路徑,因此建議后續研究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與完善。
[1]謝莉娟.互聯網時代的流通組織重構——供應鏈逆向整合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04):44-56.
[2]雷國鋒.淺析供應鏈管理在物資流通企業中的應用[J].石油石化物資采購,2014(5):87-89.
[3]王炳.第三方支付對我國大宗商品交易的影響與對策建議——以廈門象嶼集團鋼鐵供應鏈平臺為例[J].福建金融,2015(5):23-28.
(作者單位:浙江物產金屬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