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侯立
?
淺析東北亞經貿合作發展趨勢
臺灣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侯立
摘 要:盡管東北亞各國經貿關系日益緊密,但彼此之間的制度化、地區化合作仍然非常有限,其整合進程呈復合型局面——多種機制的競合狀態,因此,通過區域整體層次來分析東北亞經濟整合相當困難。
關鍵詞:東北亞經貿 區域合作
自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開始興起新一波的區域主義發展潮流,這股新浪潮呈現出兩個特點,即開放性和復合性。
1.1開放型區域主義
相對于過去的內向型、保護性質的區域主義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主義發展愈來愈趨向于開放型。相對于過去的傳統區域主義發展,新區域主義產生的背景則為全球化。由于全球化下國際經貿互依性增強,各國一方面必須透過區域整合方式作為建構全球經貿策略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必須建立對外開放性的連接關系,以求積極整合進國際體系,導致一種以新自由主義為主要核心價值,已簽訂區域內或區域間自由貿易協議(FTA)為主要形態的開放型區域主義產生,有學者稱其為“新自由主義的區域主義”[1]。
開放型區域主義(open regionalism)通常被視為亞太區域整合的重要特征,在對內形成自由貿易的同時,對外也積極推進全球的貿易自由化進程,形成一種對區域外成員國開放而不封閉的對外關系(開放性區域主義之所以稱之為開放,是因為其市場開放成果不僅受益于會員國,而且延伸其優惠至非會員國,同時在開放型區域主義中,不僅結構開放,其達成市場開放之過程方法也開始給會員國自行決定)。例如,APEC以及亞歐會議都將開放性區域主義原則列為其組織原則。
1.2復合型區域主義
在新區域主義潮流下,一國通常不只是參與一個區域組織,也就是呈現成員國在參與區域組織的多元重疊性。例如,世界貿易組織現有的成員國至少參與一個以上的區域組織。
現階段的全球化進程反映了這種復合型區域主義,由于國際資本投資的全球化以及不確定性,各國希望透過建立多方的貿易協議來分散風險,以及積極整合進入世界經濟發展體系的愿望。同時為了響應世界貿易組織所提倡的自由化進程,各區域也必須加強與各區域之間的自由貿易協議(FTA)來提前適應全球化的進程。以上種種動機,促使了復合型區域主義的產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最受矚目的國家,在東亞地區的經濟影響日趨突顯,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中國更是成為全球經濟走向復蘇的重要引擎。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勢加深了東亞國家對其龐大市場的依賴程度。例如,日本2009年度的對華出口額度大幅超過對美出口額度,中國首次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目的地。2010年,中國和東盟之間的貿易額達到近。3000億美元,中國也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中國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時,依據雁型理論,中國似乎已經超越日本成為東亞經濟的“雁首”了。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推動了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并從根本上改變了東亞地區貿易模式和資金流向。作為一個資本充足的經濟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的崛起對東亞經濟發展乃至區域整合產生了深刻影響。
中國已經取代日本領頭雁的角色,成為東亞區域經濟增長的“龍頭”和其相鄰經濟體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些經濟體向中國出口工業品(部件和配件)和初級產品,充分利用了中國的內部市場,使其成為自身增長的來源。這是因為中國是許多區域供應鏈(區域生產網絡)的集散地。中國大陸的崛起推動了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并從根本上改變了區域貿易模式和資金流向。作為一個資本充足的經濟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財閥壟斷一直是韓國經濟的“頑疾”,韓國經濟自由化以及經濟危機都促使財閥壟斷現象進一步加深,使得財閥與中小企業的兩極分化加劇。特別是在上屆政府進一步放松財閥管制,并對大企業實施減稅政策。上屆執政期間,韓國排名前20的大企業集團總資產增加了77.6%,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企業的總資產僅僅增加了26.3%[4]。
令人更為憂心的是,中小企業的發展萎縮也意味著基礎就業崗位數量銳減。在這一惡性循環中,普通勞動者在社會財富的所占份額會越來越小。根據韓國銀行的統計結果,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曾占人均國民總收入的60.6%,但因為此后企業收入不斷增長,而個人收入不斷降低,2010年以后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人均國民總收入中的比例一直未達到58%,2012年甚至降到57.9%,在OECD國家排名中處于末端[5]。
4.1有層次推進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議
韓國經濟發展極其依賴對外貿易,積極推進國際間經濟合作的發展戰略也無基本調整,因此盡管執政理念與李明博有所分別,對于韓國自由貿易戰略的發展意愿仍然趨同,不過在參與區域合作的方式上就更為務實、全面,不僅積極推動雙邊貿易協議(迄今為止,本屆政府就任后已與4個國家簽署FTA),更是冀圖借力雙邊自由貿易戰略以更為有利的態勢切入多變區域合作,在2013年修訂的韓國“新通商路線圖”中,韓國政府將其通商交涉定位為“區域整合核心軸”,例如加速推進中韓FTA就是希望在中日韓自由貿易談判中取得較大的主動性,而與澳洲、紐西蘭締結FTA也是為了換取日后加入TPP談判的話語權。在已構建的FTA網絡的基礎上發揮連接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一體化和以美國為主導的環太平洋一體化的核心軸功能。
4.2加強民眾與通商政策的連接性
盡管上屆政府FTA政策已取得矚目成就,但是,與此同時造成獲益嚴重不均的問題,即對大財閥有利,而對農漁業與中小企業很不利。這也使得韓國政府在區域經貿合作中會采取更為謹慎、務實的態度,中小企業工商業者、農民等經濟弱勢團體的利益訴求會更多的影響韓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但由于韓國的發展思路從經濟層面轉為社會層面,其在面對FTA等議題時會受到來自國內社會更大的壓力,會更多地討論各種經貿合作對國內社會的后續影響。為在財閥與其他利益群體取得較平衡的利益,本屆政府組織的新變化是將外交通商部所屬通商交涉本部的通商政策權限和通商交涉權限移交給負責產業通商資源統籌的產業通商資源部(Ministry of Trade,Industry and Energy),其目的是讓了解韓國產業的人士與外國進行通商談判,并觀察簽署的經濟(FTA)協議對韓國產業與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4.3積極開展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早在2005年,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的一項韓日中三國FTA研究結果顯示若三國締結FTA,韓國將是最大受益國,其貿易規模將激增86%~94%,因此,歷屆韓國政府都在力圖促進中日韓三方合作中扮演撮合中日兩國的樞紐角色。上屆政府計劃通過韓中日高峰會,奠定了東北亞三國合作基礎,并經由與所有亞洲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成為區域FTA網絡中樞,也是新亞外交構想的重要方針之一。
因此,現階段暫時將東北亞經貿合作重心放至與中國的經貿關系當中,特別是2014年11月10日韓中FTA締結,自此韓國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自由貿易網絡已形成,同時也將加速下一步中日韓三國FTA的協商進程。另外,韓國在朝鮮開城工業區的制品也因FTA締結而將能直接標記為韓國產,日后韓國可藉發展與中國更密集的貿易往來而限制朝鮮。
分析推進區域經貿合作的路徑,對我們理解區域國家參與整合之決策,則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韓國的案例顯示,借由區域層次與國家層次的互動分析,可以反映區域國家的政策思維。韓國至今已經與美國、歐盟以及中國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已成為全球貿易領域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
參考文獻
[1]Mittelman,James H.Rethinking the “New Regionalism”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J]Global Governamce,1996(2).
[2]張健.當代韓國對外決策機制分析[J].當代韓國,2010(02).
[3]千勇.樸槿惠政府出臺與中韓戰略伙伴關系的走向[J].黃海學術論壇,2014(01).
[4]王曉玲.韓國發展方向的轉變及其對中韓關系的影響[J].東北亞論壇,2013(04).
[5]張慧智,于艇.樸槿惠政府的東北亞外交政策新課題[J].東北亞論壇,2014(01).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c)-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