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 葉軍
?
戰后日本產業政策的變遷及啟示
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 葉軍
摘 要:日本作為世界上典型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國家,二戰后依托成功的產業政策,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及經濟高速增長。其產業政策的主要特點是產業政策強調時效性與適應性,產業政策體現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等。因此,研究日本產業政策的內容、特點,以及其在經濟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對于我國產業政策方面的理論與實踐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日本 產業政策 經濟增長 政府主導型 市場經濟
二戰后直至20世紀90年代,日本政府依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目標,制定和實施了相應的產業政策。不僅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而且推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非常值得我國借鑒與學習。戰后日本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及主要成效有以下幾個方面。
這一時期產業政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實施傾斜的財政政策,促進支柱產業的發展。日本政府通過將有限的財力集中投入到鋼鐵、煤炭兩大產業,依托產業鏈的延長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以此建立良好的經濟秩序。二是產業合理化政策。政府采取財政、貨幣等間接調控手段,如財政投資貸款、海運利息補貼等,促進設備和技術的更新,以此達到降低基礎工業成本的目標。三是扶植與振興新興產業政策。伴隨著戰后日本經濟的復蘇與高速增長,日本政府適時調整產業政策,通過重點扶持機械、電子工業與石油化工產業,大力培育與扶持出口先導產業與支柱產業。
應該說,上述三大產業政策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傾斜的產業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煤炭及粗鋼產量的增長。到1948年底,日本的原煤產量增加到3477萬噸,發電量達到363.1億度,普通鋼材產量也達到了123萬噸。而到了1960年,日本普通鋼產量已經達到3000萬噸,占世界鋼產量的1/10。同時,產業合理化的政策也有效地促進了勞動率的提升。以1951年上半年為100%的話,1954年下半年勞動生產率達到166%,1955年下半年則達到176%(日本經濟產業省http://www.meti.go.jp/policy/index.html資料整理)。
這一時期的產業政策以促進日本社會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與發展為目標。其主要政策包括:強化政府對企業的干預,促導產業結構向重化學工業發展;強化政府對鋼鐵、合成纖維、石油化工和紙漿等產業的設備投資規模的干預,保證生產與需求的供求平衡;制定并實施《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協調大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生產專業化體制的實施與發展。
上述一系列產業政策的出臺與實施,不僅促進了生產的高度集中,更主要的是保證了重化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從而促導日本經濟進入了長達20年的高速增長階段。從綜合國力看,這一時期的日本已躋身世界經濟大國行列。作為重化工業的核心產業——鋼鐵業,在昭和35年(1960年)粗鋼產量達到2214萬噸,超越英國名列世界第4位。昭和38年(1963年)產量達到3978萬噸,超過德國名列世界第3位。從技術水平看,重要產業的生產技術已經趕上或者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從產業結構上看,真正實現了重化學工業化。根據日本國民經濟統計年報統計,1968年日本經濟依托鋼鐵業、石油化工等重化工業的發展,其國內GDP總量居于世界第二位;從對外經濟關系看,出現了出口額的巨大增長。如1960年日本對外貿易中出口總量約為1兆5000億元,到1973年出口總量就超過了10兆大關(日本經濟產業省 http://www.meti.go.jp/policy/index.html資料整理)。
伴隨著重化工業的迅猛發展,日本社會也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環境與各類公害問題。為此,日本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以兩次世界石油危機為契機,提出國內產業結構要以電子產業、信息業、汽車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向轉型。為此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主要包括: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防止各類公害、保護環境的政策,以此來解決“外部不經濟”問題。同時,針對世界石油危機,出臺了三大產業政策,一是調整高能耗衰退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向節能型轉換政策。二是通過產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化,減輕以至擺脫經濟增長對能源輸出國的依賴。三是大力發展節能技術和節能技術產業,完成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形態的轉換。
在日本政府積極推行產業升級與降低能耗,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政策的引導下,日本1980年每萬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僅耗能3.5萬噸標準煤,熱利用效率在世界居于領先地位。同時,以微電子學產業、光學機械產業、生物工程學產業、新原材料產業及宇宙航天產業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顯示出強勁的經濟實力。據統計,1970年上述產業占日本出口總額僅為7.9%,而到了1985年,上述產業占出口額已達到16.8%,十五年間翻了一番( 〔日〕宮崎勇:《日本經濟概述》,巖波書店1989年版)。
以1985年日元急劇升值為標志,日本經濟開始全面進入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階段。其主導思想是以技術立國取代貿易立國,以尖端技術為中心的知識密集產業作為國家主導產業。為此,日本在產業政策方面重點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和航空航天等技術開發,或“下一代產業基礎技術”開發等產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政府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再進行直接干預,而是通過發布長期甚至是超長期報告,如1986年公布的《21世紀產業社會的基本構想》,通過分析與預測產業發展方向進行引導。
綜上所述,戰后日本依托成功的產業政策,實現了經濟長達20年之久的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戰后日本產業政策制定與實施的成功經驗非常值得我國借鑒與學習。
5.1產業政策強調時效性與適應性
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戰后日本的產業政策基本上以十年為一個周期實施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不同時期的產業政策與每一時期的經濟發展重點緊密結合與相適應。如20世紀50年代的復興期,提出重點發展煤炭、鋼鐵業,期望通過延伸產業鏈來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60年代,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產業政策轉向優先發展重化工業。到了70年代,針對兩次石油危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又適時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電子工業、現代服務業和信息業等節能型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而80年代以后,為了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政府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轉型與發展。應該說,產業政策的時效性得到充分體現,重點產業和支柱產業獲得快速發展,夕陽產業與衰退產業得到有效調整,保證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在目前我國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在保證產業政策的時效性與適應性的前提下,政府要做到適時轉變政府的職能,將政府干預與市場調控有機結合,既杜絕政府干預失效,也要防止單純市場調節失靈的問題。
5.2強化政府宏觀調控,保證產業政策的實施
從戰后日本產業政策變遷中,我們不難發現,日本在戰后經濟復蘇時期,通過實行強有力的政府干預,保證了有限資源在重點產業的利用。而當經濟發展步入高速增長時期,產業結構面臨轉型與升級階段,又適時地采取政府間接宏觀調控,依托各類長期和超長期的預測報告、咨詢報告和信息發布等手段,引導產業結構轉型,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產業政策實施效率。應該說,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作為現代經濟調控的兩大杠桿缺一不可。無論是在經濟過熱還是在通貨緊縮情況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經濟職能,優化投資環境、法律環境等;另一方面注重利用稅收、利息等財政與貨幣政策,保證經濟發展的“軟著陸”。
5.3以技術創新為原動力推進產業轉型與升級
戰后日本的產業政策非常重視技術的創新作用,在20世紀50年代,產業政策的導向主要以模仿、消化、吸收為主,到20世紀60年代,開始注重技術引進與創新相結合,實施進口替代的產業政策。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著經濟的轉型,進一步提出,以技術立國取代貿易立國,以尖端技術為中心的知識密集產業作為國家主導產業。應該說,二戰后日本政府的產業政策一直強調與注重技術的創新。就我國而言,目前在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過程中,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我國應該在大力引進國外各類適用技術的同時,依托我國政府提出的“中國制造業2025發展規劃綱要”,以技術協同創新為手段,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5.4以優勢產業為載體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
在經濟全球化與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國內與國外兩種資源與兩個市場,是在國際大分工中獲得一席之地的關鍵。日本在戰后通過采取“貿易立國”的戰略,依托自身在資源、產業和產品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有效支撐與載體。因此,目前我國在確定相關產業政策過程中,注意比較在資源稟賦方面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以此為基礎,制定相應的產業保護政策與產業扶植政策,從而達到提高我國產業與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綜合競爭力的目的。
5.5完善與創新制造業生產組織模式
日本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作為支柱產業的制造業一直采取的是“金字塔形”模式。即以核心生產企業為中心,通過層層轉包體制,把眾多零配件供貨商組織起來,形成一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核心企業對于供應鏈的上游、下游諸多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技術上的支持。例如,豐田汽車公司對下屬的諸多供貨商企業的投資,一般占企業資金總額的30%左右,在技術上,幫助這些中小企業實施“看板管理”、“準時化生產”等。應該說,日本的這種生產組織方式有其獨特的魅力。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期,中小企業在刺激經濟增長、解決就業、實現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業受到企業規模的限制,抗風險能力較差,故在實施銀行貸款、技術創新等方面存在著天生的弱質性。未來我國應該積極借鑒學習日本的成功經驗,將眾多的中小企業與核心生產企業,組成專業化分工協作、信息雙向交流的供應鏈一體化模式。依托核心生產企業在資金、技術上的優勢,為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資金借貸抵押、技術援助等。從而有效地幫助眾多中小企業從高能耗、高污染的粗加工產業領域,逐步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的創新型中小企業轉型。
參考文獻
[1]任云.日本產業政策再評價及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日本經濟,2006(4).
[2]陸靜超.日本的新興產業扶植政策及其啟示[J].行政論壇,2011 (6).
[3]宋慧斌.日本產業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J].宏觀經濟管理,2014 (5).
中圖分類號:F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c)-143-02
作者簡介:葉軍(1962-),女,湖北省武漢市人,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