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行智 唐永金
?
農村財務管理問題與對策
馬行智唐永金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和土地流轉等農村改革逐漸推行,農村“三資”財務管理問題日漸突出,影響著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本文從財務管理制度、財務人員素質、財務信息透明情況、村賬村管的弊端和財務監督等方面,分析了目前農村財務管理的問題及其后果。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重點闡述了“管賬要專業,管審要分離”的幾種新型財務管理和監督模式,對規范我國農村財務管理有一定參考意義。
關鍵詞:農村財務;管理;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和農村土地流轉的逐漸推行,近幾年農村經濟管理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2013年,農業部、財政部、民政部、審計署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村級財務管理是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依法保障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因此,分析我國農村財務管理問題,探討農村財務管理對策,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
(一)農村財務管理的概念
農村財務管理的概念,不同學者在不同時間給予的定義不同。馮健華(2009)認為,農村財務管理是在農村集體經濟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資金以及財務事項的變動等信息進行記錄、歸集、核算、分析的財務管理工作。按此定義,農村財務管理的工作主要是會計工作,缺少計劃、監督和控制等內容。蘇凱(2009)、潘林(2012)等認為,農村的財務活動就是處理農村各方面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這個定義很抽象,缺乏具體的工作內容。白光明(2012)認為,農村財務管理是指對直接歸農民集體所有、支配、管理的各項資產所發生的收入、使用、分配等財務進行核算、計劃、監督與控制。這個定義比較全面,但缺少記錄等會計工作內容。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推進,土地資源在許多地方已逐漸變成資金或資產,農村財務管理的對象不僅僅局限在資金和資產的管理,還應包括集體資源管理。因此,現代農村財務管理就是對村、組集體資源、資產、資金變動等進行科學計劃、記錄、核算、監督、控制等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
(二)農村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我國農村土地從單純的集體經營改為家庭和集體雙重經營以后,集體經濟受到很大削弱,集體經濟管理尤其是村、組財務管理也大大削弱。近些年,隨著工業交通和城市化征地、農村土地流轉,耕地、山林等集體資源越來越多的變成集體資金,村、組財務問題越來越突出,村官巨腐等社會問題已經嚴重妨礙農村穩定和發展。因而中央和有關部門近年連連發文加強財務管理。
實際上,農村財務工作一直是農村管理工作中的難點,也是農村村民關心的焦點。農村財務管理是國家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樣是整個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問題。核心問題如果都沒有得到合理解決,就會影響農村基層的其他工作。很多農村群體性突發事件和農村干群矛盾都因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源、資產)分配不勻,農民集體收益分配不到位所致。因此,解決農村財務管理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先決條件,對繁榮農村集體經濟、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穩定農村社會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監管機制失靈
財務管理制度是用來約束和規范財務人員行為的一種有效手段,但這種手段在許多農村顯得蒼白無力。白光明(2012)認為,現在許多農村財務管理只能做好基本的財務工作,農村財務工作不規范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周啟宏(2012)和陳梅容(2009)指出,目前農村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還表現在財務基礎工作薄弱、財務監督機制不到位等方面。趙筠(2009)也認為,鄉村沒有財務監管人員,民主決策難以實現。因此,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監督控制機制不到位是農村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問題。作者認為,農村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和財務監管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沒有專職財務人員,有的財務人員是村主任或村支書直接擔任;二是財務人員無視財務制度,缺乏財務監管;三是缺乏財務審計,財務管理少有約束機制。沒有一個健全的約束體系,就會出現會計工作不規范、賬務處理混亂(高祥曉,安存紅2010)。這幾種表現都給一些農村干部貪污腐敗提供了方便之門。
(二)缺乏專業型財務人員,業務水平及素質不高
農村財務工作是一項業務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然而,目前大部分農村財務人員都是初高中學歷,缺乏相應的會計專業教育,年齡較大,業務水平較低。馮健華(2009)指出,當前農村財務管理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財務人員素質低下,缺乏執行力。生雪瑩(2014)認為,農村財務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的原因主要是在選拔財務人員時,徇私舞弊,任人唯親,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文化知識涵養不高,缺乏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操守,無法處理好農村財務經濟運作的各項活動。王艷云(2015)也認為,農村缺乏高素質、高水平的財務人員,這將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財務信息透明度不夠,民主監督缺失
財務公開透明是形成民主化理財機制的重要途徑。但許多農村財務信息不夠公開,財務監督不夠民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公開流于形式。趙凱(2013)認為,不少農村民主理財過于形式化,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檢查,而不是讓農民們了解真實情況。李百超(2014)也認為,在當前的基層農村財務工作中,農村財務情況的公開透明化沒有得到落實。二是公開時間拖后,內容不完整。許多重要的、村民關心的內容不公開。農村財務透明化最關鍵的兩個問題就是時間和內容,由于農村財務公開不及時以及財務內容不真實完整,喪失了財務公開的真正作用(袁猛,2015)。
(四)村賬村管模式落后,財務制度實施困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自治法》第二章第八條第二款規定“村民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因此,管理農村集體所有的資金、資產和資源是村民委員會的法律職責。但這種管理是組織村民進行支配性、經營性管理,而對這些“三資”變動的財務管理,可以是村委會自己管理,也可以委托專業機構管理。但在實踐中,很多農村普遍是“村賬村管”。前已述及農村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人員業務素質低、財務信息透明度低等問題,“村賬村管”模式就可能為村組干部創造很多貪污腐敗的機會。同時,健全和實施財務制度會減少一些干部貪污的機會,在“村賬村管”模式中,這些村干部可能千方百計地阻礙良好財務制度的實施。彭典范(2014)認為,導致財務管理模式落后原因是村組織沒有一個創新的意識,觀念落后,對新模式的認識不夠。
(一)健全現代農村財務管理制度
財務管理制度是財務工作者的基本準則和規范。完善現有的財務管理制度,讓農村財務工作有章可循。許正剛(2012)認為,建立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強化制度執行力和規范財經法規,完善財務工作的分工等是搞好財務管理的重要環節。朱炎(2014)認為農村財務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提高法律的執行力和嚴肅性,保障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正常運轉。
(二)建設高素質農村財務管理隊伍
建設和管理好高素質農村財務管理隊伍是整個農村財務管理的核心工作。(1)培養鄉土財務管理人才。馮健華(2009)認為,村級財務管理的根本途徑是充分發揮農村村民的自治組織作用,提高干部素質。每個縣的職業中學應該開設財務管理專業,采取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縣和鄉鎮農經站要定期給農村在職財務人員進行技能培訓,鼓勵在職財務人員參加中專以上學歷教育。(2)引進外來財務管理人才。在選派大學生“村官”和引入“三支一扶”人員中,注意選派財務管理專業的人士,委派擔任多村農村財務管理人員。
(三)改變農村財務公開方式方法
農村財務公開是農村民主管理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目前,大多農村財務公開的方式還是傳統的墻報、黑板報公開。由于有些農村居民長期在外打工,墻報和黑板報公布財務信息使外出村民難以獲知公開的信息。隨著移動通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手機和互聯網公布財務信息應該是農村財務公開的發展方式。楊羽(2011)指出,通過農村會計信息化系統可以增加農村財務透明化,更貼近群眾,減少農村干群矛盾。農村財務公開方式要與時俱進,利用好網絡信息技術,以多樣化的財務公開方式來保障農村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及時性(李慧,2013;李新華,2015)。
(四)加強農村財務審計工作
審計監督機制是管理農村財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利用財務審計的途徑進行審計監督。目前,農村財務審計大致有縣級農經部門審計和鄉鎮農經部門審計。兩種模式缺乏獨立性,形式不規范。可以將重要的的審計工作,如換屆審計、重大項目審計委托給專業審計機構,也可雇傭獨立性較強的注冊會計師參與重要工作審計,可以提高審計質量和監督效力。建立健全的審計制度,有利于提高財務透明度和民主理財意識(陳文豪,2014;彭典范,2014)。趙凱(2013)也認為,引入獨立性較強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到農村財務監督中去,構建一個全新的農村財務經濟審計監督模式,可以穩定農村社會和保障農村經濟發展。
(五)發展新型農村財務管理和監督模式
由于村賬村管模式落后,一些農村財務實行“委托代理制”、“村賬鄉管制”等模式。這些模式解決了鄉村財務人員素質低、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問題,使農村財務管理得到很大的改進和提高。但在實踐中,委托代理或村賬鄉管仍然缺乏獨立性、缺乏內部控制和監管的能力。因為“三資”的支配權和經營權在村、組,怎樣支配和經營,委托代理財務管理人員或村賬鄉管人員無權監管,或有權監管而礙于情面不能監管。因此,可以采取一些新型組合式農村財務管理和監管模式。(1)委托代理+村賬鄉審模式。主要是集體“三資”較多的農村,如村組企業發達的農村、郊區的農村,可以委托專業財務管理機構進行財務管理工作,由鄉鎮審計機構進行財務審計。(2)村賬鄉管+委托審計。在一些專業財務管理缺乏,“三資”不多的農村,村級財務可以由鄉鎮專業機構管理,一個鄉鎮專業機構可以管理多個村級財務。在村委換屆前或進行重大項目后,委托專業審計機構進行財務審計。(3)村賬村管+村賬鄉審。在有專業財務人員、“三資”不多的農村,可以由村自己管理財務,由鄉專業人士進行財務審計。總之,新模式的原則是:管賬要專業,管審要分離。郝麗霞等(2011)認為,審計監督可以防止村干部濫用職權和貪污腐敗的情況出現,保證農村財務管理的有序進行。鄧梅(2013)指出,完善“村賬鄉管”財務管理模式,必須加大對審計監督的力度。在這三種組合模式中,都增加了財務審計,因為農村財務審計的作用是能及時發現和改正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維護村組織和村民的利益,推進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村經濟發展(梁妙連,2014)。
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促進了農村高素質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使農村勞動者素質整體水平降低,也使村、組管理人員素質降低。我國城市化、城鄉統籌發展和土地流轉經營政策的推行,使大量農村土地資源逐漸變成資金或資產(如股權),很多地方集體資金、資產大大增加。但許多農村還是按照“村賬村管”模式,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人員素質低,財務信息不透明,缺乏健全的監管機制,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針對這些問題,建議在健全農村財務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提高農村財務人員素質,改變農村財務公開方式方法,加強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因地制宜發展“委托代理+村賬鄉審”、“村賬鄉管+委托審計”、“村賬村管+村賬鄉審”的農村財務管理和監督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馮健華.加強我國農村村級對務管理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9.
[2]蘇凱.村級財務管理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09.
[3]潘林.我國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研究[D].長江大學,2012.
[4]白光明.談談農村財務管理的現狀及改進措施[J].中國農業會計,2012(02):24-26.
[5]周啟宏.我國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5(04):96-98,104.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