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冉纖
?
淺析企業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的關系
胡冉纖
摘要: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目標一致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圍繞這一主題的研究成果甚豐。筆者圍繞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作出雙向的分析,剖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討論了三九集團中控制失效的原因,就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的改進措施提出了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內部控制;內部審計;監督
(一)內部控制的定義
1992年,COSO委員會發布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在其報告中將內部控制定義為:是受企業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職員的影響,目的在于取得經營效果和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遵循適當的法規等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一種過程。它認為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主要由五大要素構成,即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內部監督。
(二)內部審計的定義
2003年3月,國家審計署對內部審計的定義是:“內部審計是獨立監督和評價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以促進加強經濟管理和實現經濟目標?!?/p>
(一)內部控制對內部審計的影響和推動
1.內部控制是內部審計建立的基礎和前提。在企業管理活動中,內部控制會受到其外部壞境,即內部控制的影響。如果一個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不夠嚴密完整,甚至破綻百出,那么要想在此種基礎上建立一個嚴謹有效的內部審計體系完全是異想天開。而在進行內部審計之前,要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一個深入的了解,理應先根據所有控制目標是否達到的具體情況,評價確定經濟活動的合規性和合法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以及企業工作的優缺點。只有如此才能有目的地進行內部審查,并提出建設性和管理型的建議。
2.內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內部審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一個企業里,它是獨立于其它部門的。只有保證了內部審計在組織和地位上的獨立性,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和評價職能才能得到真正的開展,才能確保審計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和一定的權威性。在內部控制的大環境下,如果將內部審計完全歸并在其系統中,則內部審計的運行和最終結果容易受到控制管理層的干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越高,監督和評價作用才能發揮得越充分。內部審計的運行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復雜過程,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很可能遇到一些來自內部或者高層的阻礙和困難,如果此時沒有一個嚴密合理的內部控制體系作保障,內部審計就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而內部審計機構部門也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3.內部控制能夠促進內部審計的發展和創新。內部審計是在內部控制的基礎上產生、建立的,并隨著內部控制的變化和改進逐步發展、進步。近年來,國內的大多企業都發展迅速,由于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的最終目標始終保持一致,所以內部審計的實施和發展必然要依賴于內部控制體系的合理、完善。內部控制系統是內部審計發展創新的起始點,只有在內部控制逐步有效發展完善的基礎上,內部審計的程序和方式才能夠發展創新,找到更有效的途徑和正確的目標,以實現內部控制的高效率和企業運營的可持續發展。
(二)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的作用
內部審計以內部控制為工作對象。內部審計對完整性、合理性的監督和評價,主要著重于解決內部控制系統是否合理、健全和內部控制點是否齊全、準確等問題。而對于內部控制運行有效性的監督和評價,重點在于考察其執行情況與預期情形的符合程度,檢查控制機制是否正常有效得發揮作用、是否能夠實現預期所想的目標。這是內部審計最重要的職責,會直接影響到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那么一旦發現問題,內部審計應該做到及時指出問題分析原因,并消除隱患,以確保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
(一)背景資料
三九企業集團組建于1991年12月,趙新先是總經理兼黨委書記,下面不設副總經理,三九集團的管理機制可以稱之為“一人機制”。從1992年到1998年,三九集團的產值從16個億迅速發展到153個億;而經過一系列的擴張和資本運作后,三九集團進入發展的最高峰:橫跨8大產業,控制3家上市公司,下屬企業600余家,總資產近200億,穩居國企50強,成為國內最大的醫藥巨頭。然而,三九集團這些年大肆擴張的同時,欠下了巨額的銀行貸款卻無力償還,為之后的財務危機埋下了伏筆。
(二)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失效分析
1.內部環境存在問題和缺陷。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是內部審計系統得以健全發展的基礎和重要因素。
2004年,趙新先被宣布離職。而后,其因為在資金上的違法行為被捕。領導人在公司財務和管理上的的不正直不合格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內部環境,而三九集團兩次發生財務危機,使得整個集團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困窘境地。生產經營的資金鏈被阻斷,三九集團旗下的某些藥廠只好宣告破產。企業領導人的不合格和企業信用問題的洶涌而來造成了內部環境的嚴重問題和缺陷。內部環境是企業建立和實施有效內部控制的重要基礎,當內部環境根本無法滿足內部控制的基本運行和實施時,內部控制也就失去了意義。
2.不重視風險評估。在趙新先的領導下,三九集團經過了三次擴張。三九集團在短短幾年內通過收購和兼并企業形成了“八大產業并舉”的發展格局,然后購并行為沒有關聯度且缺乏整合,造成了三九資本和品牌力的消耗。而后的兩次擴張行為也是“大而不當”,最終走向了三九系的結束。由此可見,三九集團的擴張明顯缺乏對風險的正確評估和深入分析。風險評估是對風險和企業自身的雙向認識,決定了企業應對風險的方式和途徑,而只有對風險進行了正確的評估和分析,才能更好地調整企業行為來應對風險。
3.內部控制的控制不嚴、內部審計沒有有效實施。2002年,三九集團已經制定了詳細的內部控制制度,其內容包括供應生產銷售內部控制制度、資金內部控制制度、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全面預算制度、內部審計制度、投資內部控制制度、子公司(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然而,這些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才,根本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和實施。三九集團內部控制的控制不嚴,不僅導致了債務危機的發生,還引發了有關人員謀取私利、損害國有資產利益的惡劣行為。
(一)強化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建設
內部控制環境的好壞對于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和控制活動的貫徹執行有著必然的影響。有了良好的控制環境,才能有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對于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改進經營效率、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提高競爭優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從另一方面來說,只有確保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才有利于內部控制大環境下內部審計的建立發展和實時運行。
(二)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框架
1.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量化評測某一事件或事物帶來的影響或者損失的可能程度。
風險評估能夠讓管理者了解潛在事項對企業目標實現情況的影響。此評估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事件帶來的影響。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是指某一特定事項發生的可能性,而影響則是該事項的發生所造成的影響或起到的作用等。企業在內部控制體系中,首先應對企業固有風險進行評估,確定固有風險的反應模式從而制定出對固定風險的管理措施,然后在此基礎上,對采取管理措施后依然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
2.設立良好的控制活動。企業在確立良好的控制活動之前應先明確企業內部控制的控制對象,根據控制對象的不同有針對性地確定不同的控制目標,并建立相對應的控制制度和執行方法。此外,企業還應注意內部控制的方式、過程和績效評價。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方式和手段,讓內部控制的全程運行得到順暢無礙的保障,才能實現企業內部控制的高效率和有效性。
3.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統。企業信息的收集和交流是企業內外部和內部順暢溝通的基礎和前提。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現今,在內部控制環節中建立良好地信息系統,要能夠做到涵蓋企業自頂而下的各項活動,尤其應針對企業的重要活動,做到安全保護和獨立的監督、評價。完善嚴謹的內部控制系統需要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確保信息交流的順暢,保證各項指示、命令的及時傳達,使得員工能夠充分理解并保質保量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三)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1.合理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在企業里,想要保證內部審計評價、監督職能的客觀性、公正性和一定的權威性,就應保持內部審計在企業組織和地位上的獨立。
內部控制系統是直接受管于企業各層管理人員的管理系統,如果審計業務活動受到企業高層或者其它管理人員的干擾,內部審計的職能發揮便會受到影響,而監督評價的運行過程和產生結果的公正性、權威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合理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加強內部審計人員工作的獨立性。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要求不存在干擾內部審計活動的事項,使內部審計人員能夠自由地開展工作并作出公正無偏的審計判斷。
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只能專職,并應當被適當授權,使得審計人員能夠在規定的權限范圍內獨立行使職權、順利開展審計工作,不會受到高層及其他職能部門人員的干擾,保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工作狀態。內部審計人員工作的獨立性越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也會得到提高。如此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出內部審計監督評價的職能作用,嚴格控制企業內部控制的控制行為、對控制運行過程和結果作出正確的判斷并提出充分合理的建議,從而達到保障內部控制運行實施、完善內部控制體制系統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武朝.內部審計有效性與持續改進.審計研究,2010(3):48-53+47.
[2]董美霞.增強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效果的思考——基于《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征求意見稿)》.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 (11):73-81.
[3]李江濤,苗連琦,梁耀輝.經濟責任審計運行效果實證研究.審計研究,2011(3):24-30.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