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學院 呂怡萍
創新視角下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河套學院 呂怡萍
近些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一直停滯不前。為了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步伐,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應采用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改變傳統落后的經濟發展模式,全面提升縣域經濟效益。本文在創新視角下提出縣域經濟發展應遵循的發展模式,以構建良好的縣域循環經濟發展環境。
創新視角 縣域經濟發展 新模式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其產生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各國紛紛建立環境保護戰略,在本國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環境的保護。我國黨中央政府也在此時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全國經濟的生態化發展。農業一直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也是我國對生態環境依賴性最大的產業,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夠明顯促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也越來越明顯,這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998年我國提出循環經濟的思想,2007年“循環經濟促進法”出臺,為全國發展循環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經過這十幾年的努力,循環經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以縣域為單位的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的研究還較少,本文主要在創新視角下以縣域為單位,探討發展新經濟形勢下縣域經濟的發展對策。
縣域農業發展循環經濟顧名思義是在縣域的范圍內發展循環經濟。其主要針對的內容是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運用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通過對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全面優化農業內部生態系統產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嚴格控制農業廢棄物的排放,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環境污染,優化配置農業資源,讓農業生態系統循環起來,以實現農業生產在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實現農業的和諧發展以及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在工業方面,減少環境污染,增加工業用料的利用率,全面采用高科技,爭取低投入高回報,從而促進縣域經濟和環境的發展。
縣域的循環經濟主要可分為四個層次:生產中推行清潔生產模式,零排放、零污染;產業內部層次廢棄物排放最小化,實現物質能量互惠互利;產業間層次做到相互之間進行廢棄物交換,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產品消費過程以及過程后的層次,實現物質與能量之間的良性循環。
縣域循環經濟的開展有助于合理配置優化縣域資源,減少浪費,促進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夠顯著提升當地企業的經濟效益。我國的縣域循環經濟相對于國外來說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人們的解決。其主要存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2.1觀念的落后
現階段,人們循環經濟的概念還不夠強烈,我國很多的縣域單位只單方面追求經濟效益的提升,不注意環境的發展,導致經濟效益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與破壞,轉過頭來再來修復環境,得不償失。傳統的縣域農業以及工業產業中都采用獨立運作的模式,沒有合作的意識,因此很難進行資源的共享,沒有多方形成協同效應,導致資源的浪費,信息溝通障礙。農村的平均文化知識水平都不高,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他們只有經驗,沒有知識,導致其沒有強烈的發展循環經濟的念頭,即使有的人有循環經濟發展的想法,但是獨木難成林,沒有大環境的支持,依然不能開展。
2.2技術的缺乏
隨著世界科技浪潮的撲來,也帶動了我國科技的高速發展,但是在縣級單位的工業上尤其是在農業、農村上的投入還較少,科研力度不夠,導致農業產業等方面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即使有少部分的科研成果也很難轉化成生產能力,沒有健全的中介結構和物資回收中心以及廢物的交換中心,因此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料無法被充分利用起來形成全新的生產資料投入到生產中,這直接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與環境的污染。
2.3沒有建立信息平臺
在縣級單位尤其在農村要形成統一的產業鏈,形成協同效應,需要有傳遞信息的平臺,多方通過平臺形成良性合作。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在農村沒有相應的信息平臺,即使有簡單的信息平臺,也存在內容不健全的情況,制約了多方合作,影響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2.4缺乏政府推動力
部分縣級單位政府在謀求本地的發展時沒有經過長遠的謀劃以及科學的論證,導致縣域內缺乏循環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以及政策環境。部分落后地方的政府官員沒有環境的意識以及循環經濟的概念,導致其在執法的力度上有所欠缺,也有的官員追求自身政績,過度開發當地資源,導致當地的資源被嚴重破壞。這種單方面追求效益忽視環境質量的發展勢必導致農業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生態的破壞。縣域循環經濟應該遵循黨中央政府的領導,如果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則應該努力謀求政府的支持,積極發揮群眾的力量,為縣級單位謀求利益,為百姓謀求利益。
在黨中央的提倡之下,我國的縣域經濟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在發展機制上也有問題需要改進,這些問題可以通過靠機制創新來尋求解決。經濟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創新與進步的過程。縣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應該努力轉變農業、工業的生產經營方式與管理方式,不斷提升工藝水平,以適應市場的變化,提升資源利用率。
3.1提升循環經濟的意識,創新管理理念
要發展縣域循環經濟應該扭轉傳統的農村、農民、企業者的思想,轉變各自為政的理念,強調信息的共享,分工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這樣才能最大化地實現各自的利益。縣域的領導人應該從根本上重視循環經濟的發展,認識到循環經濟對縣域發展的重要作用,應帶動大家行動起來,形成全縣范圍內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
傳統的農業與工業的經營模式都是粗放的經營模式,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這種模式的長期發展導致了資源的浪費,環境受到了嚴重污染。只有對縣域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進行改變,采用低投入、高收入的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環境質量,為農業以及工業的發展態勢奠定基礎,要創造高效益,減少環境的浪費,就應該采用循環經濟,廢物利用,保護環境,讓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全面拓展。
3.2加大高科技投入,注重技術創新
技術的創新是根本的創新,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在這個世紀要獲得新的發展就應該重視人的作用,重視創新的作用。在農業上應該講求創新,讓科技更多地運用到生產以及流通領域,減少資源的消耗,增強對生產廢料等的處理能力,提升它們的利用率。全面培養中介機構,建立中介機構的回收處理機制,從而提升企業廢物利用的積極性與參與性。
3.3合理化產業布局,構建信息平臺
在提倡縣域循環經濟方面,政府應該進一步強化其職能,對縣域的產業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建立企業鏈與企業群,形成規模經濟與傳統優勢產業,并通過資源的循環全面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與環保成本。加強對本地區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程度,明確產品的生產成本與環境保護成本,強化環境影響工作。
為了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以及多方之間的協作,應構建信息化平臺,讓多方參與進來,優化資源配置。例如:構建農產品信息平臺,為農民傳遞國內外的農業信息,實現農業信息的資源共享,為農業部門管理科學化、辦公自動化提供必要條件,為農民群眾提供市場向導和農業技術的服務,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農業信息系統,也為農民尋求合作方,加快農產品流通。
3.4加強宏觀調控力度,采用正向激勵機制
政府應該合理使用宏觀調控對縣域循環經濟進行調節,對于那些環保型的、循環型的企業或個人采用鼓勵政策,為縣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對企業的能耗水平進行科學評價,形成政府引導企業、農民保護資源與愛護環境的正向激勵機制。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創新視角下,采用縣域循環經濟能夠促進縣域經濟效益的提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構建縣域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勢必會存在一些問題,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
[1] 羅斌.縣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時代經貿,2007(1).
[2] 劉恩財,張承功,謝立勇,等.循環經濟模式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J].農業經濟,2009(l).
[3] 舒惠國.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F127
A
2096-0298(2016)10(b)-133-02
呂怡萍(1972-),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人,河套學院科技處副教授,主要從事縣域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