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職業技術學院 孫麗 田婷婷 劉彤 馮成勝
校企合作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研究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 孫麗 田婷婷 劉彤 馮成勝
高職教育承擔著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技能型、高適用性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體現了職業性教育的本質,是職業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范式。本文初步探索總結了我國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欠缺,并提出了解決的措施,以達到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增強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目的。
校企合作 高職 就業
校企合作已經被發達國家實踐證實是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成功模式,正在我國職業高等教育界廣泛推廣。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通過職業院校與企業等校外機構的合作,從而更好地調配和使用學校和企業的教育環境及資源,為學生提供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平臺,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能力和競爭能力。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增加了企業與畢業生的雙向選擇,實現企業和學校、學生三方受益。本文重點分析了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一些方法,以期改進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操作方式。
1.1校企合作流于表面,沒有深入貫徹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教學機制,但由于對合作辦學本質缺乏深刻認識,很少能夠真正地把校企合作深入貫徹、落到實處。有些學校僅從人才培養方案入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或者通過召開幾次專業指導委員會,就將人才培養的方向確定了;或者邀請合作企業的業內人士舉辦講座,帶領學生參觀企業進行指導。這些都是淺層次的實訓合作,除此之外缺乏更深層次的合作。學校把“校企合作”簡單地理解為給學生提供頂崗實習機會,保證學生能夠就業,而這根本無法滿足企業對學生的訴求,對畢業生就業后的發展與指導也非常有限。
從企業角度來看,存在的問題是缺乏合作熱情,欠缺合作思路,缺少合作方法。多數企業認為學校負責培養人才,企業只負責選用人才,從而失去了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的動機,更不用說在一個長期的過程中提供合作所必需的人、財、物,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都是“一頭熱”。有些企業參與到了校企合作中,目的也只是給自己做宣傳,或者是通過這一途徑獲得更多的商業價值。比如說在企業人員緊缺的時候讓實習的學生充當廉價勞動力,學生在實習期間得不到有效提升,對實習產生不滿和抵觸情緒。這種合作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并不能實現發展和促進職業教育、為社會提供實用性人才的目標,有悖于校企合作的目的和初衷。
1.2校企合作模式單一
現階段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表現為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組織“訂單班”、頂崗實習與就業相結合、校企雙向師資培養等,其中“訂單式”培養模式在高職院校中適用度最高。“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提升人才培養的職業針對性,解決崗前培訓和就業的根本問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的招人難的問題。但是,這種培養方法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在畢業生的招聘上特別關注生源院校結構,有意識地選擇不同院校同等專業的畢業生,以避免小團體、小幫派的形成。另外,這種合作模式并不穩定,一旦合作企業出現經營上的問題,比如企業主要負責人員的變更、金融危機、經營不善、破產等,都可能影響學生的發展。
1.3欠缺校企合作保障機制
第一,目前我國各職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大都處于嘗試階段;第二,很多企業只看重短期經濟效益,缺少先進管理理念,管理規范性較差,企業對校企合作前景并不看好;第三,是本應占主導性的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指導力度不夠;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對于校企合作,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保障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在運行過程中,容易出現責任混淆。要確保校企合作順利進行,相關法律法規亟待完善。從學校和企業自身看,目前沒有任何專職部門和法律法規能夠對校企合作進行規范管理,當校企合作當中有矛盾出現時,不能得到快捷合理的解決。
1.4專任教師實踐能力不強,缺乏企業實踐經歷
當前,多數高職院校在職教師缺乏行業從業經驗,都是從大學畢業后直接到學校任教。因此,當學生在實踐中面臨的現實的企業問題時,擔任校企合作的指導教師很少能給學生與企業提供與之相適應的處理方法。這也是很多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作用不抱期望的原因。
2.1明確校企深度合作中各利益主體的責任
盡管高職院校幾乎都在尋求與企業的合作,但大部分只停留在設備、資金等教學設備捐助、實習基地提供、開設冠名班、員工培訓等淺層面。2011年7月發布的關于職業教育的督導報告中就指出:“行業企業參與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仍不充分,據抽樣調查,僅有17.5%的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實訓教材。”因此,明確校企深度合作中各利益主體的責任,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解決培養機制上的問題,首先,需要綜合考慮校企雙方的利益訴求以及成長性、規模、資源、能力等要素,在一般性合作和深入溝通的基礎上優選合作主體,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其次,需要建立政校企理事會、信息通報、矛盾化解等制度,協調參與各方的利益,充分發揮參與各方的優勢。政府、學校、企業可以按培養成本或者特別撥款、專項經費等多種方式籌措辦學經費,并使之制度化,用于教學設施建設、實驗實訓耗材、講師費用、學生補貼和保險等。最后,企業需要從自身文化特征和崗位要求出發,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框架的構建,課程授課形式和課堂實踐指導等多方面共同參與,保證校企在人才培養中全方位的合作。
2.2把校企深度合作與高職學生集中就業和分散就業結合起來
目前來看,很多高職院校在校企深度合作各方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可供選擇的企業很多,但規模和質量都上檔次的企業很少。高職院校要想通過引進企業,從而實現學生的實習與就業,企業想與學校合作,但受自身規模和經營效益的限制,難以一次性提供大量的工作職位和較好的福利待遇讓合作單位的學生來實習或就業。這就意味著只有少數學生能夠通過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來進行實習或就業,更多的人還是必須自謀出路。這就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維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可以一校多企、一企多校,也可以多校多企;既可以送資金設備、送師資技術進學校,也可以送服務,將培訓送到車間和工廠一線;既可以承接企業定單,根據企業用人數量和規格開展定單培訓,也可以校企共同確定培養方案,實施聯合培養,從而實現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集中就業和分散就業。
2.3搭建校企深度合作信息交流平臺
信息交流平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構成。
一是網絡交流平臺。對于學校,通過網絡交流平臺,便于學校與企業之間緊密合作,通過企業的發展了解行業的發展,進而掌握行業發展態勢,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與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實現學生畢業與就業的無縫連接。作為企業,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形成一個以學校為核心、輻射眾多企業的合作共融體,便于企業之間、企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合作方向。對于學生,通過網絡交流平臺,便于更全面地了解市場和行業,拓寬視野,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對順利就業夯實基礎。搭建校企合作與交流網絡平臺,對學校、企業、學生來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一個“三贏”的明智之舉。
二是校企合作委員會及專業指導委員會交流平臺。校企合作委員會有別于以往單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它讓企業與學校實現了一體化教學,也有利于學校更好地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培養出更多動手能力強、善于溝通的實用性人才。
三是人才雙選會交流平臺。利用企業招聘員工的機會,學校組織教師和學生進入雙選會現場,實地了解企業的需求與用人標準,同時,邀請企業專家進校園,與專業老師及學生進行座談、舉辦專家講座等,實現面對面的交流,明確各方的訴求。
2.4校企深度合作中注重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一是從課程建設入手,挖掘專業課的素質教育功能,整合人文課程,在校三年間堅持執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計劃,強化高職學生"人文精神",著力培養和強化做人處事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等構成的綜合能力。二是加強 “雙師”型、專業技能型的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改進教學方法,利用翻轉課堂、4G教學等先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三是改革評價模式,變單一的考試測評方法為重過程考核的評價方式,是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動力。四是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通過“企業文化展示”“優秀畢業生事跡展”傳播企業精神,通過畢業生的紐帶作用,打通學校、企業的圍墻。把就業指導教育納入教學計劃,讓學生能夠將客觀應對就業形勢、科學擇業創業等內容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2.5在校企深度合作中逐漸完善高職學生職業資格認證體系
對于高職各專業學生的就業而言,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引入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作為衡量學校和企業共同的標準,把證書等級與實際水平結合起來,把證書多少與學校評優評獎結合起來,把證書的種類與企業用人崗位結合起來,企業要優先將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納入職稱制度框架,通過與勞動部門合作,充分發揮行業管理部門和社會組織在組織實施工作中的作用,最終實現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力通過職業證書這一平臺,在企業實踐中得到社會認可。
[1] 宋曉燕,宋繼東.旅游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8).
[2] 賀紹禹.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進展與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 2002(12).
[3] 姜大源.職業教育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 張煉.校企合作模式及具體操作辦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5(5).
F404.1
A
2096-0298(2016)10(b)-178-02
孫麗(1984-),女,山東嘉祥人,研究生,濟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旅游管理方面的研究;
田婷婷(1984-),女,山東青島人,研究生,濟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劉彤(1968-),男,湖南溆浦人,本科,濟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馮成勝(1975-),男,山東梁山人,本科,濟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