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


摘要:在陽春廟山典型成礦區段,以2012年度施測的M60、M70綜合物探剖面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本區段繼續布施兩條十字交叉型CSAMT、磁測和IP綜合剖面,結合以往地質資料,通過對投入的物探綜合方法展開不同層次綜合分析,由淺至深,對區內銅多金屬礦體及隱伏巖體的存在性進行綜合評價和定位。
關鍵詞:CSAMT物探綜合方法;隱伏巖體;綜合評價
華南成礦的最佳條件是在有利的大地構造環境內的“層”、“體”、“位”復合區域。陽春遠景區廟山典型成礦區段處在多組構造重疊、復合、干擾的復雜部位,而深源巖漿活動帶控制了區內與巖漿有關的礦床分布,沿斷裂帶內部及兩側賦存一系列不同類型和不同含礦性的大小巖體,尤其是不同構造形式和不同組向斷裂復合變化的脆弱帶,為巖漿侵位提供了有利的空間。該區區域地球物理特征顯示,有北西向的布格重力異常和沿重力推測的隱伏巖體凸起周圍環繞的磁異常反應,前人曾認為該“環狀”磁異常與石錄巖體接觸帶環磁異常形態相似,且二者布格重力異常形態特征亦相似,均表現為布格重力異常的局部凸起,故綜合地質研究一直推測認為本區存在隱伏巖體,礦床與隱伏巖體關系密切。2012年度我院分別于1、2號磁異常上施測兩條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和高精度磁測剖面,工作成果表明本區受F2斷裂構造控制的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床找礦前景極好,應為下一步地質工作的主攻方向,同時也初步推斷出本區隱伏巖體客觀存在性不大,但缺乏更深層次綜合分析研究。
工區地質與方法技術的研究
區內構造形跡甚為發育。北東——北北東向的吳川——四會斷褶帶縱貫全區,既是控巖構造又是控礦構造,由于構造的多期、繼承強烈活動,褶皺、斷裂尤其巖漿侵入過程中的擠壓拱曲,使圍巖巖性差異部位產生層間剝離、層間滑動和層間破碎構造,區內界面礦體即賦存其中。區內變質作用主要有接觸交代與接觸變質(熱液變質)兩種。
本區以往未開展過激電(IP)工作,據礦體地質特征,區內存在多種類型的礦化體,且自淺部(地表埋深數十米)至深部(埋深數百~一千余米)都有礦體分布,區內接觸帶及其外帶主礦(化)體的埋深較大(一般均大于400m埋深)。前人認為本區礦床與隱伏巖體、熱動力斷裂構造帶有關,隱伏巖體及熱動力斷裂構造帶一般具有弱磁性,而沉積巖一般為無磁性特征,因此,本次選擇對淺部礦體分辨能力較好的大功率激發極化法(IP),以查明區內埋深較淺的隱伏銅鉛鋅多金屬礦化體的平面展布和大致的空間形態特征,通過高精度磁測圈定熱動力斷裂構造帶,結合深部物探手段,概略查明深部地質構造情況,探索區內銅多金屬礦體延伸方向及隱伏巖體的存在性。
以往物探工作布置零星,且多為配合鉆探工程而設計,或更偏重地表礦床的遠景,在對本區深部找礦、隱伏礦的研究與找礦方法上表現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質物探找礦思路和成礦靶區的圈定。2012年度我院布設并完成剖面間距800m的M60、M70兩條典型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和高精度磁測剖面,顯示區內已知礦床深部和外圍存在極大的找礦空間,驗證孔于約503m~509m孔深見6m厚的塊狀銅礦體,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為繼續擴大和針對性研究本區深部找礦,我院2014年度又于ZK601孔為中心施測了M62和L60兩條十字形綜合物探剖面,單剖面長度分別為1.4km和2.6km。M62線與前期的M60、M70線平行,與M60線相距150米;L60線與M62線斜交,夾角78°(見下圖)。
實例分析
M62線
左圖為M62線高精度磁測和CSAMT綜合剖面。M62線距離M60線150m,把已知見礦鉆孔ZK601位置投影到M60線,對比相應位置的CSAMT異常曲線的視電阻率值,約在200Ω·m~300Ω·m之間,基本符合礦體低阻特征,同時結合高精度磁測曲線,可以發現,磁場值變化較大的測點向大號測點方向偏移。2012年的M60、M70線兩條CSAMT和高精度磁測剖面異常特征,推測出F1、F2兩條北北東向斷裂。結合CSAMT曲線特征,對比高精度磁測異常曲線,劃分斷裂構造F1,低阻異常的延伸趨勢由北偏西,可以據此在南東方向追蹤礦化體的延伸。
M62線中間的低阻異常形態相對M60線較窄,但其北西邊深部高阻凸起,形態較小,橫向對比高精度磁測曲線,基本都是由左往右,磁測值逐漸增大,在斷裂附近,磁測值急劇加大,再逐漸趨于平緩,但磁測值相對前期值仍然較高;縱向對比高精度磁測曲線,M62線磁測值均比M60線小,可以得出,該區域的深部異常由南西向北東逐漸加深。這對于尋找接觸帶成礦類型的界面礦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南西方向的磁異常是今后重點找礦區域。
L60線
L60線剖面較長,橫跨Ⅰ、Ⅱ號磁異常,M60、M62、M70線,剖面500~700號測點存在垂直下傾的高阻異常帶;700~2400號點分布較大規模的低阻異常體,結合M60、M62、M70線平面圖分布位置,該低阻區域為各剖面低阻帶在L60線方向的延伸區域,結合高磁異常可能為局部磁性巖礦化體的相對富集所致。結合地質資料,該低阻區域為上泥盆統帽子峰組砂巖、頁巖、灰巖。2400~2700號測點,視電阻率值逐漸增大,但相對小號測點區域的視電阻率值較低。至此,可以得出L60線的低阻帶區域與Ⅰ、Ⅱ號磁異常及帽子峰組區域吻合,參考以往見礦鉆孔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帽子峰組區域及邊界的第四系地區磁異常范圍內。
根據電參數測定,含炭質、黃鐵礦化地層和鉛鋅礦化體顯示低阻高極化,而角巖為高阻高極化,巖枝為高阻低極化。IP異常曲線中850~2260測點區域為連續、明顯的低阻高極化區(與北北東向斷裂位置基本對應),對應的高精度磁異常有兩個高磁測值,分別位于1300號和2100號點。1300號點對應的是M60線的F1(即北北東向斷裂,在各剖面上均清晰地顯示出該斷裂的存在),而2100號點和M70線相交于70線約950號測點位置,M70線的950號測點對應的高精度磁異常值為最高值,推測為磁性礦化體或者含磁性的蝕變帶巖枝傾覆所致,這也是找礦的有利部位。
基于上述認識,對異常區進行驗證,布置查驗孔2個。M62線磁異常邊部施工孔,已完成進尺為800m(準備加深孔深),發現工業品位以上的銅鉛鋅礦體多層,見礦總厚度為21.25m。多層銅鋅多金屬礦體,厚度為0.36m~1.00m,品位為Cu0.214%~4.2%,Zn0.423%~6.06%。整孔礦化強烈,局部脈內見閃鋅礦化、方鉛礦化,淺部多見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中深部細脈狀輝鉬礦化,深部偶見白鎢礦化。
結論
1. 根據新見礦鉆孔礦體的產出情況、礦石組合、結構構造,結合東南約230m處前人施工的CK3鉆孔情況判斷礦化的強弱與磁異常的強弱有正相關關系。合理推測磁異常的高強度帶是矽卡巖型銅礦體的核心部位,強磁異常處具有厚大銅多金屬礦體產出的可能性較高。南西方向的磁異常是今后尋找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床的界面礦重點找礦區域。
2. F2斷裂是本區主要的控礦和容礦構造,主要表現在:①斷裂規模大、向下發育深,區內磁異常主要沿該斷裂展布,是本區巖漿熱液活動的主要通道;②L60線主要沿F2斷裂走向布置,在剖面與F2斷裂重合地段,均表現為低電阻率、高極化率及高磁異常特征,且CSAMT剖面異常特征顯示該斷裂向下發育深;③本區見礦好的鉆孔主要集中于F2斷裂及其附近,如CK3、601、ZK602孔,其中在穿過601鉆孔所施測的M62線CSAMT較清晰地顯示出該礦體受F2斷裂控制,見礦段井中測量表現出明顯的低阻高極化和高磁異常反映,井中方位測量反映該礦化體傾向向北西,與F2斷裂傾向基本吻合。可見,本區找礦工作應主要沿該斷裂展開,據此于F2斷裂傾斜方向上的M62線700號測點設計ZK603驗證鉆孔。
3. 綜合考慮,本地區以驗證隱伏巖體的存在性為輔,結合IP、高磁所對應的各CSAMT剖面結果所達到的深度并未揭露到隱伏巖體,而且對比分析1∶1萬地面磁測資料,廟山磁異常和石菉巖體引起的磁異常基本為兩個獨立的磁異常,說明二者可能為不同磁性體的反映,進一步推斷區內存在隱伏巖體的可能性較小,本區礦床主要為斷裂構造控制的熱液型礦床,與巖體關系不大。
參考文獻:
[1] 林瑋鵬. 廣東省陽春市廟山礦區的找礦進展與前景分析.地 球.2013,2,:43-45.
[2] 黃力軍.陸桂福.劉瑞德.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應用實例, 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06,28(4):337-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