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數據顯示,網絡金融詐騙案案值、范圍日增,作案手段不斷創新。防范此類犯罪不僅要研究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的樣態,也要注意研究犯罪人群的基本情況,針對犯罪主客觀成因,加強網絡安全的教育、防范和法治工作。
關鍵詞 網絡 金融詐騙 犯罪
作者簡介:呂鳳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70-02
一、問題的提出:來自大數據的警示
2015年4月,北京網絡安全反詐騙聯盟發布《中國網絡詐騙犯罪大數據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僅第一季度該聯盟就接到網絡詐騙報案4920例,報案總金額高達1772.3萬元,人均損失3602元。與2013、2014兩年相關數據比較,人均損失遞增率分別為42.90%、74%。其中手機用戶報案1147例,人均損失高達7252元。2014年在浙江某市,某P2P網貸平臺非法集資案件7起,涉案總金額近10億元,涉及受害人數近兩萬人,人均損失約5萬元人民幣。據2014年3月15日央視財經有關調查,僅在金玉亨通涉嫌國際網絡金融詐騙一案中,就涉及金額超百億之多,個別被害人單獨受騙金額高達八千萬。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調查,2014年,中國有超過2.57億人次成為網絡犯罪受害者,全球個人用戶蒙受的直接損失高達1100億美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網絡金融犯罪日趨嚴重,金融領域的穩定健康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資金安全問題,已經上升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從數據來看,目前國內國際網絡金融犯罪不僅在規模快速膨脹,而且呈現出組織化程度高、涉及面廣、手段多樣、高端智能化和國際化等發展特點。與其遠遠不能適應的是,目前網絡和金融行業管理、行政與刑事立法與司法、安全教育等措施顯得滯后,問題越來越不容忽視。
二、網絡金融詐騙犯罪概況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與智能手機等工具的普及,網絡金融走下神壇步入百姓生活,尤其是以第三方支付、P2P網絡貸款平臺、大數據金融信息、眾籌、金融機構信息化和互聯網金融門戶等模式的網絡金融形式更是融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據《2015互聯網電視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互聯網電視用戶覆蓋用戶以月增長超過100%的速度成為增長最快的一年,互聯網用戶普及率基本過半,互聯網網民數穩居世界第一。從金融行業來看,以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工商銀行為例,工商銀行有80%左右的業務是通過網絡和電子設備完成的,這意味著,在我國網絡金融從增勢、范圍而言都進入了極速發展的階段。
然而,缺乏道德與法治的協調發展,科技這把雙刃劍會帶來更大的危險。僅以刑事法為例,我國刑法中金融詐騙罪是在傳統詐騙形式的事實經驗基礎上制定的,沒有專門針對網絡金融詐騙的刑事規制,而傳統司法實踐面對網絡詐騙大規模、難取證的嚴峻形勢,也很難適應打擊犯罪的迫切要求,這首先要求社會對網絡金融詐騙增加了解,提前做好預防。
網絡金融詐騙犯罪的主要手段有下列幾種:
(一)騙取或盜取有用信息
網絡金融一般以用戶賬戶和密碼等基本作為資金往來的憑據,因此騙取或盜取信息就成為重要的犯罪環節。實踐中,犯罪分子往往謊稱各種優惠活動、中獎信息、退款或網銀升級信息等虛假信息,并不斷給用戶發送這些綁定了網站鏈接的提示或誘惑信息,欺騙客戶按照指令進入網絡賬戶,并利用網絡黑客技術等截取、篡改用戶信息,從而為直接操作用戶資金打通道路,這是出現最早也持續時間最長的、最普遍發生的一類網絡金融詐騙手段。
(二)利用虛假的釣魚網站詐騙
犯罪人設置與正規銀行、證券網站看起來形似的網站,利用用戶的大意,在用戶點開鏈接后直接轉入非法網站頁面進行操作,在用 戶輸入銀行卡賬號、密碼和驗證碼后直接支付至騙子的網絡賬戶。《2013-2014中國互聯網安全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每天新增釣魚網站6400個,每天有接近600萬網民會訪問此類釣魚網站。據相關網絡安全數據,2013年百度安全中心共截獲新增金融投資類釣魚網站8.6萬個,較2012年增長45%。
(三)冒充第三方交易騙取錢款
在金融機構銷售理財、基金產品等交易數額較大的平臺上植入木馬,通過盜取第三方帳號與買家進行交易,貌似真實賣家在交易,實則交易款項進入到了非法賬戶中,使金融平臺和資金安全同時受到嚴重損害。
(四)網絡投資詐騙
通過所謂“高收益、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吸引投資者,有時甚至許諾超出銀行理財產品數倍至十數倍以上的利率、并聲稱在銀行擔保下只有超低風險吸引人們投資。這類似非法集資前期一般會人為地制造一些成功案例,以騙取后來人加入投資隊伍,最終在達到犯罪目的后人間蒸發,造成一大批人血本無歸。比如2013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中國互聯網最大金融理財詐騙案中,金玉亨通許諾的年化收益率就高達45%,該案涉及金額超過100億元,受騙人數超過兩萬人。
三、網絡詐騙犯罪中的犯罪人與被害人分析
(一)犯罪人與被害人基本情況
鑒于網絡詐騙犯罪的網絡性特點,較之其他金融類犯罪或詐騙類犯罪,犯罪人與被害人都呈現出主體的多元化與年輕化。據統計,犯罪人中以青少年居多,作案人主要是單位內部的計算機操作、復核和系統管理人員,其中20歲-35歲的年輕人占90%以上。而在被害人中,中壯年比例較高,各種職業、年齡、身份的人都可能成為被害人。
另外,從犯罪人方面來看,犯罪方式智能化、專業化程度普遍偏高,不僅熟悉計算機及網絡的功能與特性,還能洞悉計算機及網絡的缺陷與漏洞。相對而言,被害人雖然文化教育程度也相對較高,但往往僅為網絡一般用戶,多數不具有專業計算機知識,所以兩者的專業化程度存在較大差異。
(二)犯罪人與被害人心理分析
對于網絡類犯罪的犯罪人而言,他們一般比較年青、智力較高,多具備較高計算機知識專業知識,因此其心理內容往往能反應這些特點。比如很多犯罪人自律意識差,虛榮心強,加之網絡作案比較隱蔽帶來的“霍桑效應”,是促使他們走向網絡犯罪的重要心理起因。青少年作案人一般難以抵抗巨大利益的誘惑,而且因為網絡詐騙幾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他們往往會經常性地、連續性地作案,以獲取巨額資金求得內心的滿足。有的犯罪人甚至表現出一種“職業自豪感”,認為自己擁有高超的計算機能力,特別是在作案多次后仍很難被發現的情況下,更增加了一種內心的虛榮感。當然也有部分青少年犯罪者是出于好玩的心理嘗試一下,對犯罪結果也沒有過高的期望和應有的判斷力,直到案發時仍以為不過是游戲而已,這樣的案例也不在少數。當然,對于那些組織化、規模化實施網絡金融詐騙的犯罪團伙而言,追求巨額非法利益是他們最直接的犯罪動機。
相對于犯罪而人言,被害人心理往往存在以下特點:首先,對網絡金融常識缺乏了解,安全意識嚴重不足甚至缺失。其次,相當多的被害人存在不當的逐利心理。最后,有的被害人在追逐利益的游戲中,甚至發展出更為危險的“賭徒心理。
四、網絡詐騙犯罪猖獗原因分析
(一)犯罪成本低
包括作案成本低、被發現的風險低兩方面。相對于傳統的金融犯罪,犯罪分子只需支付較少的上網費、租賃或制作網頁費用、軟件工具購買費和租賃服務器的費用就可以實施犯罪,并且獲利數額巨大,犯罪手段隱蔽,不容易被發現,因而成為犯罪分子青睞的一種作案方式。
(二)信息安全意識普遍缺乏
首先,從微觀而言,信息產業普遍存在重產品、輕服務,重技術、輕管理的思想,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其次,從中觀來看,信息安全管理現狀仍還比較混亂,缺乏國家、行業戰略層面的管理體系,包括組織體系、風險評估、制度建設和操作程序等體系要素均未建立完善起來,以管代法,用行政管技術的做法仍較普遍。最后,從宏觀而言,還缺乏已經制定的信息安全管理標準太少,大多沿用國際標準。在標準的實施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國家監督管理機制和法律保護,致使有標準企業或用戶可以不執行,而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妥善解決。
(三)網絡道德和法制教育嚴重不足,法制觀念和防范意識淡薄
網絡道德中的“非熟人社會”環境與幾乎為零的道德監督機制本身應該要求人們的道德行為具有較高的自律性,但是如果沒有現實社會中的網絡道和法制教育宣傳工作的積極深入的開展,則幾乎難以想像誠信、公平、公平的網絡環境會自動生成。
(四)相關立法仍顯滯后
首先,網絡金融業務與傳統金融業務法律體系相比比較滯后。其次,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比也顯滯后。比如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頒布了《數字簽名法》、《統一電子交易法》等法律,解決了電子簽名和電子支付的合法性問題。英國2000年5月《電子通信法案》,也確定了電子簽名和電子證書的法律地位,為網絡金融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五、預防及治理建議
鑒于近年來網絡金融詐騙在國內的發展態勢,學者提出諸多預防措施,本文不擬重復,僅根據前文提出如下補充建議。
1.針對性開展教育宣傳工作,尤其對易感人群,包括網絡專業人員、潛在易受害人群和已受害人群,要加強網絡安全知識、網絡道德、法制宣傳、案例警示等教育,對相關人群也要適當加強金融相關的專業知識的教育。
2.完善相關法律規范等建章建制工作,特別是從行政管理和金融管理角度加強立法工作,徹底改變網絡安全和金融工作各自為政而形成管理真空地帶的局面,不斷加強金融機構自身防范意識和防范技能,規范管理堵塞漏洞。
3.加強立法、司法工作,增加聯動性提高辦案效率。去年,我國連續出臺《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最高人民法院也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刑法》修正案九也加強了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立法與司法工作仍有許多工作需要加強。
在司法方面,要針對網絡犯罪跨區跨境的特點,探索建立司法部門的區域甚至是國際合作機制,提高辦案效率,增加司法威懾力。由于網絡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方面案發地點和當事人可能會跨越多地,另一方面,類似“秒殺”、“秒標”的網絡行為可能會使網絡犯罪發生在分秒之間,因此,傳統的辦案程序和手段可能遠遠不足以應對網絡犯罪的節奏,加強區域間、國際間的合作,特別是與世界刑警組織以及其他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和司法部門的合作,對在網絡全球化的環境下打擊犯罪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雷萬云.信息安全保衛戰.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李俊莉.網絡金融詐騙罪及預防對策.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8(3).
[3]王鑫.論網絡金融詐騙犯罪的特點及防范對策.行政與法.2006(3).
[4]龐云霞、張有林.論網絡購物詐騙犯罪及其防范.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12).
[5]雍曉明.論利用網絡進行詐騙犯罪的防控對策.信息網絡安全.2011(4).
[6]黃志.論網絡詐騙罪的法律規制及防范對策.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2(4).
[7]黃卉.論我國的網絡詐騙犯罪及其預防對策.華東政法大學.2009.
[8]陳嘉斌.論我國的網絡詐騙犯罪及其預防對策.2013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