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啟義
【摘 要】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在學科教學中注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里所講的內容,在語文課中,其核心就是思想情感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利用語文教學的陣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之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與思想品質的教育,激發學生積極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我們應讓語文教學永遠地擔負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具有健全的心理和道德高潔的人!那么我們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呢?
一、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好課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滲透教育
作為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是我們不可推卸、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學課本中的很多經典課文,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的范本。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讀中受到“潤物無聲”的教育,從而慢慢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與形成產生積極作用。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如果能很好地加以運用,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與地壇》一文中,作家史鐵生由于失去了雙腿,心里特別苦悶,不理解母親,死亡的想法一直籠罩在他的心頭。最終作者還是選擇了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成為了生活的強者。他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在講授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直接啟發學生思考:雙腿殘廢的史鐵生尚能在生與死的掙扎中重新喚起對生命的認識,我們四肢健全的青年學生們,為什么不能做生活的強者?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這樣學生就直接接受了如何戰勝困難和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教育。
二、通過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能夠反映學生的認識能力、心理活動等,同時,教師通過批改,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尤為重要。我曾經以地震災區為題,布置了一篇作文《給災區孩子的一封信》,鼓勵學生獻出愛心,在信中,許多學生言辭懇切,表達了對貧困地區孩子的同情和幫助,使學生深受感動。不自覺中,培養了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高尚品格。
眾所周知,高中生浪費、攀比現象較嚴重。有的同學抱著“家大業大浪費點沒啥”的觀點,針對這些不良心理傾向,我布置了《同學之間可以攀比嗎》《我看中學生使用手機》等幾篇議論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追求真善美,認識假惡丑的健康心理認識。
三、利用多媒體,觀看精彩視頻,讓學生對自己進行心理的洗禮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學語文不是只學雕蟲小技,而是學語文學做人。”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的滲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第斯多惠也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技藝、本領,更在于激勵、鼓舞與喚醒。”這些總結起來,講的就是“先學會做人,再學習文化知識”,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擁有健康情理素質,是一個人成其為人的重要體現與標志。所以,我就經常利用語文課堂,觀看精彩視頻,對學生進行健康心理的洗禮。
通過大量優秀精彩視頻的觀看,激發了學生心底的真摯情感,讓他們認識到了人世間更崇高、更遠大、更震撼人心的情感的力量。日積月累,學生一定會逐漸脫離低級趣味,而產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追求真、善、美,樹立遠大的目標,并為之而奮斗。
四、以身邊真實的案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案例:我縣公安局召開過公開處理大會,依法對30名犯罪嫌疑人進行公開處理。30名犯罪嫌疑人分別涉及殺人、搶盜、強奸、打架斗毆等惡劣行徑,給余慶人民的安寧和諧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會后,30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局武裝押送回監所,沿途數千群眾駐足觀看,無不歡欣鼓舞,拍手稱快。
我校組織全體學生參加了公處大會,當同學們看到和自己同齡甚至比自己小的少年作惡犯罪,都抱憾唏噓不已,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此情此景,他們所受到的教訓警戒豈不比我們平時蒼白的說教好上成百上千倍?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堅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蘊含著語文教師的教育智慧與教育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途徑多種多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立足于語文學科教學,積極探索,積極參加教改,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挖掘語文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認真、積極地進行心理健康的滲透教育,使之成為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的動力。唯其如此,才可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將更多的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具有健康心理人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也唯其如此,才會獲得理想的教育成績,進而達到理想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