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增新
【摘 要】古詩教學是我國古典文學的教育起點,凝練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情景描寫、生動形象的意象,對提高我們的語言感知品味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應倡導吟誦,品味語言美,把握情感美,感受意境美,理解哲理美等。要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古詩詞是重要的課程之一。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典范與精髓,它能夠使學生充分了解我國文學藝術,體會古詩詞的美妙,從而陶冶自己的文學情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主要是從賞析的角度來進行古詩詞的學習,提高課堂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實現自身教學的特色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一、課前預習,整體把握詩詞情感
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詞的朗讀以及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多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前預習,了解古詩詞的大致內容,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自主能力。古詩詞是中國幾千年來文化的結晶,它在語言上跟現在的說話表達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同,學生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偏差以及錯誤,所以進行課前預習,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來了解作者的相關背景,重視課下注釋,從而提高他們對這篇詩詞的理解。找到詩人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情感。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進行預習,掌握古詩詞中的難詞、生詞,確保學生對整體的古詩詞意識能夠充分了解,提高學生對整體古詩詞學習的基礎認識和感知。
二、讀詩訓練,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是開啟古詩大門的金鑰匙。對于音韻和諧、形神兼美的古詩來說,要想把握它們的節奏、韻律、意境、內涵之美,第一要領就是反復誦讀。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讀詩訓練,通過讀順句子、讀準字音、反復吟誦來體會古詩的語言魅力和情感真諦。
一是定好基調,體會情感。這樣才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去讀。一般來說,情感明快的,讀起來語調輕松,語速較快,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憤的,讀起來語調低沉,語速較慢,如《示兒》。二是把握節奏,體會韻律。古詩的語言富有節奏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讀詩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讀法指導,引導學生把握好重音、語氣和語調、音長等,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古詩的韻律美。三是注意變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語音的差異,一些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要指導學生按古音去讀,這樣才不至于影響古詩的聲律。例如“斜”這個字,古音讀“xiá”,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烏衣巷口夕陽斜”。還有“見”這個字,有時讀“xiàn”,這是一個通假字,表示“出現”的意思,如“風吹草低見牛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四是抓住關鍵,細細揣摩。從古至今詩人都十分注重錘煉語言,古詩中“吟安一個字,捻斷三莖須”之類的煉字佳話屢見不鮮。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詩人獨具匠心的關鍵字句細細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山行》“白云生處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吟誦原文,品味詩詞意韻
我國古典詩詞的語言極為精練,內蘊豐富,言簡意賅。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都是古人煉字的明證。如柳宗元的《江雪》,詩人以寥寥二十字,描繪出了一個幽靜的環境。在“千山”“萬徑”的寥廓空曠之中畫一“蓑笠翁”,在“絕”“滅”的死寂冰冷之中著一“釣”字,使全詩境中有人,靜中有動。全詩通過描繪老漁翁寒江冬釣圖,向我們展示: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漁翁的生活是這樣凄冷孤寂,而性格又是如此孤標獨傲。在寒冷寂靜的環境里,不怕天寒地凍,忘掉世間的一切,專心致志釣魚,形體孤獨,性格孤傲,正是柳宗元孤標獨傲、超然物外形象的真實描繪。作者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于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和苦惱。一首二十字的小詩,竟然蘊涵了如此多的信息,使我們不能不驚嘆古典詩詞語言的凝練。
四、鉆研教材,把握詩詞情感
古詩詞產生的年代較遠,作者的社會經歷、文化教養、情趣愛好,也不同于現代人,教師要準確把握作品情感,必須對寫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中的“醉里吳音相媚好”句,許多人認為是老人喝酒后講話帶著醉意,也有人認為是作者帶著醉意。由于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主張,南歸以后,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他長期未得任用而閑居農村,比較郁悶,時常借酒消愁。兩相比較,筆者覺得還是取后一種解釋更為合理,更能體會詞中所反映在農村生活的愉快和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誦讀詩文,理解詩意,感悟意境,這對于古詩學習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和必經的過程,通過這樣把學生領進廣闊的詩意天地,逐步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提升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