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疆域廣擴,人口眾多,教育發展水平、特別是城鄉教育更是參差不齊,農村小學教育一直是其中的軟肋,農村小學教育與城市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它與農村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農村教育問題,是中國發展面臨的一個緊迫而嚴重的問題,農村教育的得失與成敗,影響著我國的教育水平的發展,必須有相應辦法及措施解決好困擾農村教育的諸多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發展好農村學校教育,構建美麗和諧的新農村。
【關鍵詞】教育;問題;措施
就我鎮情況而言,全鎮有完全中學一所,小學六校四點(六個完全小學和四個教學點),公民辦幼兒園十一個。教學設施設備落后,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家庭人口外出務工較多,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堪憂。基礎教育工作已經被列入國家教育的重中之重,素質教育、新課改及立德樹人的步伐正在邁進。特別是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改變,但由于農村教育歷史條件及淡化與失調,教育狀況沒有實質上發展與飛躍,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近年來,我鎮教育事業也得到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及屬地政府的重視,我鎮學校整體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校舍樓層化,校園圍墻化,花園化,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尤其是黑神廟中學和黑神廟小學,配備了微機室、圖書室、科學實驗室、文體器材室、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套,學科結構趨于合理,教育教學設施相對完善。但隨著農村學齡人口減少、結構變化,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對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我鎮教育仍存在很多問題。有何措施及對策?
一、當前我鎮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整體年齡偏大
沒有有效機制確保新增教師進入我鎮任教,導致我鎮教師的年齡結構老化。一是老、中、青教師比例失調,如黑神廟中心小學有專任教師58人,46歲~50歲的就有24人,其余34人全是30~45歲;潮水小學有教師15人,41歲以上的就有12人,40歲以下的只有3人。這種年齡結構呈現出教師隊伍老齡化的特征。二是學科教師結構不平衡,音、體、美、英語等學科出現教師短缺的現象,教師兼科現象較普遍。三是師資不足。黑神廟中學核編99人,現有教師88人,缺編11人。黑神廟小學核編92人,現有教師73人,缺編19人。由于教師不足,很多老師不得不承擔多學科教學,全鎮從校長到教師教學任務繁重。
2.我鎮農村入學兒童減少
留守兒童及隨遷子女底數不清、入學就讀情況掌握不實、控制不力,從不同程度上造成全鎮辦學規模萎縮。隨著人口城市化率的上升,加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人口出生率持續降低,學齡兒童逐年減少,村級完小在校人數日漸萎縮。也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義務教育免費的政策的實施,為了給孩子更好的起點,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寧愿把孩子送去較遠一點的鎮中心小學入學。目前,我鎮有10所完全小學,在校學生2526人;中心小學就有學生1306人,占小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父母選擇了讓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讀,流入地政府入學政策放寬,開始接納這些孩子進入當地公辦學校就讀,同當地學生一樣平等享用教育資源,家長能隨時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消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這使得我鎮一些村級完小和教學點的學生人數逐漸減少,不得不縮小規模,我鎮不得不讓較小規模的小學進行合并或停辦,使得辦學質量更加惡化,生源又會減少,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一些小學因為班額小,老師少,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學,這不僅增加了老師教學的難度,教學質量也難以保證。
3.學前教育發展滯后
全鎮現有11所幼兒園,其中企業辦幼兒園1所,9所幼兒園為民辦,辦園規模小、設施差、水平低。1所鎮級中心幼兒園目前正在籌建當中。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全鎮還沒有一所設施齊全、管理科學、辦園規范的中心幼兒園。
4.資源分配不公平,全鎮各校發展不均衡
我鎮中小學教育的投入基本上是由上級財政撥款,學校的教育教學運行得到了保障。全鎮中小學相比,黑神廟中學和黑神廟小學投入較大,兩所學校都配備了微機室、圖書室、科學實驗室、音樂室、文體器材及教學儀器,還安裝了暖氣,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村級小學投入少,學生人數少,生均公用經費不能滿足學校辦學需求,專項建設資金更是短缺,導致村小設施陳舊落后,沒有文化氛圍。如潮水小學、南極小學、排杉、荷包場、盤腳營教學點僅僅幾間教室,教學器材及設施都不夠完善,微機室、音樂室、圖書室、多媒體教室等功能性教室也沒有,校園沒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文化特征。教育基礎設施的缺失和陳舊,嚴重制約了小學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也影響到我鎮教育整體水平的推進。
綜上所述,我鎮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采取有效措施改變我鎮農村孩子接受教育條件差的學校教育現狀,加強基礎教育薄弱環節,盡快使我鎮教育走出困境,為我鎮基礎教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我鎮教育的發展是當務之急。
二、促進我鎮教育不斷完善及發展采取措施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爭取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重視,解決教師年齡結構偏大,身心健康及素質下降,辦學意識滯后及教師力量缺失、“缺血及缺少營養”的問題是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發展的關鍵。選派優秀教師、專業型教師到我鎮交流任教,特別是音、體、美、英語等教師,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學校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創造條件促使全鎮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通過學習和培訓,了解最新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在知識廣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關愛的情懷,要關心、幫助、激勵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困兒童,隨遷子女入學,多關注其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途徑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2)科學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教育資源,我鎮有23個村居,總人口35096人;在校學生4022人,其中初中1496人,小學2526人;全鎮共有學校11所,其中初中1所,中心完小1所,村級完小5所,教學點4個。辦學面臨點多面廣而分散,學校班級多,教師任務重,難以實現規模效益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針對現狀,我鎮著力教育資源的整合,撤并學生人數少的學校或教學點,建好小寨壩小學寄宿制學校,實行全日制、封閉式管理,對在校學生進行生活、學習統一管理,有利于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并能有效的從根本上解決難上學、學校生源不足及教育相對均衡的問題。
(3)挖掘鄉鎮資源優勢,加強村小內涵建設,實施理念帶動、教研互動、蹲點促動、督導推動戰略。中心校統一領導,統籌安排優質人力資源,開展各類教育科研活動,如公開課、研討課、示范課、校本研修、課題研究等。實現資源共享,增加學習機會,感受先進的課程理念,為教師提供展示平臺及鍛煉的機會,為農村教育發展奠定基礎。
(4)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打破學校之間界限,實行跨校兼課,體、音、美教師到不同學校授課,讓校校有歌聲、校校有球聲、校校有繪畫。激勵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交流學習,每年輪換一次,這樣不僅是教研互動,其他工作也是一個推動。講求實效,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縮小校際間差距,促進我鎮教育的均衡發展。只有這樣,農村孩子才能相對擁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能。
(5)改善辦學條件,加大教育資源的整合及投入力度。改善我鎮(特別是村小)的教學條件,物質條件,需以政府投入為主。教育經費、教育設施盡可能向村級完小傾斜,特別是遠程教育資源的投入,學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網絡資源平臺,學習優秀教師的備課、教學設計、作業優化等,溶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我鎮教育發展服務,為培養學生服務。
(6)高度重視學前教育。根據我鎮實際做好學前教育發展規劃,探索多元化學前教育辦園體制。著力推進和落實“鎮中心幼兒園為骨干,集體辦園為主體,個人辦園為補充的學前教育發展目標”。在2015年,我鎮將盡快建立1所規模大,能容納全鎮50%學前兒童的鎮級中心幼兒園及分園,對于偏遠山區的幼兒教育可托付在現在的村級完小,各村小開辦學前教育小班的格局,配備好相關的教育教學人員和設備設施,逐步實現普及學前教育。同時提高民辦幼兒園的辦園水平,形成以鎮中心幼兒園為骨干和示范,以社會力量辦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教育相結合的發展格局。對規模偏小、條件簡陋、安全隱患較多的幼兒園,要依法進行整頓和撤并。使我鎮兒童能有一個安全的生活學習環境,身心得以健康成長。
(7)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周邊環境的綜合理治,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教育家夸美紐斯也曾經說:“校園應當安排得美觀,成為一個快意的場所和對學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校園是學校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和人才成長的基地,也是校園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和途徑。一個整潔、優美、文化品位高的校園環境對全校師生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它能使人精神振奮、愉悅,潛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積極向上。因此,一是要重視校園的文化建設,營造濃烈的育人氛圍。二是把學校衛生管理作為改變校風校貌的切入點,將教室、辦公室、宿舍、食堂、實驗室、微機室、圖書閱覽室的衛生作為重點進行治理,使學校衛生常年保持清潔。三是狠抓學校教風、學風建設,逐步使中小學形成校風正、教風濃、學風實,人人積極上進的良好風氣。四是進一步優化教育發展環境,構建和諧平安校園。鎮派出所、文化、工商、安監、綜治等部門要整體聯動,構建整頓周邊秩序、凈化校園環境的長效機制,對影響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黑網吧要堅決予以取締,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行為堅決予以打擊。各有關職能部門齊心協力,共同為學校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教育是一篇大文章,教育問題是關系國運強盛的根本,生活在廣大農村學齡兒童的教育現狀是目前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國家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經費的投入切實保障了農村孩子受教育的權利,但長期以來,受歷史及地區差異的束縛和影響,農村教育的結構單一,經費不足,重視不夠,只重升學率,偏離素質教育,評價不健全等因素,并導致了農村教育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生產和群眾生活脫節,忽略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能力的培養。觀念決定管理,我們只有解決好了教育經費的足夠投入,教師隊伍的老齡化,專業學科教師的配置,學校布局及資源整合,提高辦學效益,通力協作,找準問題,制定措施,適時解決,全民共同努力構建,從管教育到辦教育,農村教育也會走上健康發展之道。作為政府,必須確保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使之快速、陽光、均衡的發展,從而在“科教興國”和“立德樹人”的國家發展戰略道路上走得更扎實、更穩健。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2]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3]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研究.
作者簡介:
陳龍(1970.9~ ),漢族,1990年8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小學高級教師,任校長19年,專業技術八級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