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
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在《蔡元培教育文選》中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這對審美教育的高度概括,可以說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和動手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學校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實質就一種情感教育,它帶有非功利性特征,主要是以美的形象來感染人,以真情實感來打動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教育不帶有任何強制性和強迫的特點,是學生自覺接受的一種教育。正因為如此,審美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深遠而持久,真實而令學生終身難忘。那么在學生的寫作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學生的寫作是學生對自己周圍事物經過觀察和思考后的文字呈現;作文既是學生對周圍事情的再現,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的認識情感和思考;往往學生選取了哪些人和事,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發表什么言論,是受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影響的。反之,透過學生的作文,也能體現出他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比如有位同學在寫《我最喜歡的職業》時,提到農民整天風里來雨里去,干著又臟又累的活,衣衫襤褸;生活習慣也不好,說話土里土氣,沒有見識等等。透過文字,不難看出他對“農民”這一職業的不屑,瞧不起。教師遇到過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教師就應與學生溝通交流,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明白:農民的確有你所觀察到的諸如此類的特點,但你僅僅看到了“農民”這一職業的表面特征,有些內在的美好品質你還沒有注意到,比如農民勞作時的吃苦耐勞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農民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石,如果沒有“農民”這一社會大軍,整個社會也會陷入癱瘓之中,你難道不為他們不為名和利所動的精神感動嗎?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逐漸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讓學生切實認識到“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擦亮了學生發現美的眼睛,學生就會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以審美的眼光來觀察事物,以發現美的頭腦來選取事物,以創造美的激情 投入到自己的寫作中。
二、教師在平時要深入持久地開展“五講四美”活動
“五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是我國對全體公民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是人們高尚情操的具體體現。學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尤其是心智尚處于萌芽狀態可塑性很強的小學生,在作文教學中更應該強調“五講四美”教育。這既是我們塑造人的性格,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工作,也是提高美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和途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開展“五講四美”活動時,可組織學生在作文課堂上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進行主題討論,比如討論的主題是“你認為誰是我們周圍最美的人?”——通過討論,贊揚了班上心靈美、行為美的同學,糾正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美的錯誤認識,學生加深了對美的內涵的理解——原來,“美就是生活”,“美就在勞動創造中”,“美”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的每件小事中,體現在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素材進行篩選、加工、整理,選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人,并通過塑造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為什么美”的原因。這樣一來,教師就將學生習作訓練與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三、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重視美育的常規訓練
美育的實踐性很強,教師在課堂中要重視學生的審美實踐教育。審美教育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美”,能在作文中刻畫出美的人和事,美的情和景,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對美的認識和感受能在自己的行為上體現出來,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良好行為習慣,使內心世界和外表行為得到美的統一。例如,雖然學生在作文中盡是一些“您好”,“謝謝”, “對不起”等心靈美的禮貌用語,可在現實生活中卻并沒有表現出來,或者學生根本就還沒有養成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教師就應該對學生反復教導,使之成為學生發自肺腑的日常習慣用語,讓校園 內處處都是文明之聲。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時時教導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包括學生的衣著要整齊、清潔、大方、樸素,并非要求衣著華麗、高檔;要讓學生知道,披著衣衫,不系紐扣,吹著口哨在校園內行走,都是不美的表現;學生蓬頭垢面,理發不勤,指甲不剪,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也是衛生習慣不美的表現;學生不愛護課本,在書上亂涂亂畫,作業書寫得不整齊、不規范;在樓道內追逐打鬧,大聲喧嘩,更是不注重環境美的表現等等。通過作文課堂中的養成教育,作文教學既要成為促使學生認識美,發展美的陣地,也要使其成為學生查找自身不美,不斷糾正自身缺點,不斷向美的終點奮進的不竭動力源泉。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規劃課題“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08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