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語文教學的任務是什么?根據語文學科的課程標準來說: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重視低年級的作文起步訓練正是開展語文教學的切入口。然而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作文教學實踐中,老師們常常為學生的作文內容干癟、貧乏無味、詞不達意、思維混亂而傷透腦筋;學生則為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或無處著手感到頭痛,這些問題的存在,促使老師們必須不斷地探索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多年來的作文教學研究,本人覺得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須在低年級起步,起步作文訓練中采納“體驗策略”。具體方法如下:
一、體驗文章的美,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體驗策略”的運用,正是要達到:讓學生產生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積極地參與到“起步作文的訓練之中。”
教學活動原本就是智慧與情感融合一起的,人類追求文明的潘動。教學活動的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教學不能沒有美。因此,當我們教學《花》、《荷花村>、《宇宙大飛船>、《春天在哪里》等文詞優美的課文,我們可以讓學生“熟讀成誦”,可以讓學生“耳熟能詳”,達到對字詞、對句、段篇的意蘊、文意、文情、文序、文境、文術乃至語法知識等的領悟:達到對語言的正確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的接受。那是一種心靈的感覺。體驗文章的美,其過程完全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積極活動。它和思想情感的關系是雙向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運用課本材料去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語感,從而拓展、充實、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體驗文章的美,其過程也可以從心理學角度獲得解釋:“需要動機是導致有機體行為的內在驅動力。體驗文章的美,其過程的實際意義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的過程,才能滿足學習的需要,激發更濃的學習興趣,自己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例:《鵝》一課,通過聲、色、靜、動的點撥,贊美了白鵝,最后通過背誦加深印象。學生在審美、找美、欣賞美、體會美的過程中進行仿寫,有一位學生這樣寫到:雞雞雞,低頭找蟲吃,紅冠飄空中,利爪劃黑土。于是,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動起筆來。
二、體驗生活的美,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的素材
現實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紛繁多采的生活可以開源激情。如,學校某個學生生了病,老師和學生去看望;在上學(放學)的路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星期天,外公、外婆到家做客……這些材料,都可以請學生談其經過,發表觀點,并指導學生寫下來。此外,結合課文描繪一下某些自然現象也很有意思。如,初冬的大霧,春天的綿綿細雨,初夏的雷陣雨等,讓學生身在其中切膚感受,再讓他們描繪一下。
另外,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我們應讓學生走出校園去看看,如“高聳入云的環球金融中心”、“煥然一新的世博園區”、“承載夢想的迪斯尼園區等,應要求學生利用休假日跟著家人去大商場、影劇院、游樂場等,乘地鐵,坐出租,請他們體驗一下在社會生活中當顧客、游客、觀眾、乘客等不同角色的感受。由于具備新鮮感,又是親身經力,學生容易出內容、出感情。
例:五月二十日,本校紅領巾助殘義賣活動。全校師生熱情高漲,學生們不僅身入其中,且思想得到了震撼。有一位學生這樣寫到:……義賣場上,商品繁多,有漂亮的文具,有可愛的布娃娃,有神奇的“宇宙來客,還有自己畫的山水畫……真是豐富多彩,琳瑯滿目。人來人往中,有顧客,有貨主,一個個神采飛揚,笑逐言開。……只要人人行動起來,人人奉獻愛心,這個世界將會多么美好。
三、體驗作文的成功,激發學生進行作文的激情
陶行知先生的賞識成功的教育方法給了我們很多的啟迪。低年級起步作文訓練中,學生因為沒有基礎而往往以“失敗”開始,特別是后進生更是如此。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用鼓勵代替責備。其次,讓學生學會賞識自己,培養自尊心。具體做法:
(1)熱情鼓勵,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寫好作文。鼓勵學生自己選材,自己命題,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并且不限時間,一時寫不好,放幾天寫也可以,直到寫得自己滿意為止。
(2)默認允許學生間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命題作文。往往學生聞在交流如何寫作文時,要裝作不知,或指導交流方法。
(3)提供陣地,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展示好作文。如:自編板報、向校刊投稿、向報刊雜志推薦學生佳作等,為廣大學生提供發表作品的園地,調動一大批中差生的寫作積極性。
(4)讓學生當好“小老師”。就是讓學生學做老師,評改自己或別人的習作。讓學生親身感受同學間相互交流寫作的情趣,從而促使他們取長補短。
“體驗策略”的運用,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起步作文訓練的教學活動。它符合有魯納的“螺旋形課程理論,低年級“開篇作文”的起步說寫以訓練思路。實踐證明:“體驗策略”在起步作文中的運用,可以培養學生多讀課外書籍的習慣,可以培養學生勤學多思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