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娟
一、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中培養審美能力
1.強調學生的寫字姿勢
《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生寫字要求:“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寫字訓練時,先強調寫字姿勢,讓學生做到“三個一”的要求。認真觀察學生,留心學生每個細微的動作,并對不正確的姿勢給予及時的矯正。這樣長期訓練,學生才會逐步擁有正確的寫字姿勢。
2.強調學生寫字的筆畫筆順
在低年級里,漢字的筆順筆畫學習尤為重要。點、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一定要書寫規范,組合成字時才能美觀。如果連“橫平豎直”等基本要求都做不到,就更別談什么“中鋒、回鋒、藏鋒”等筆法了。因此在寫字訓練中,一定要讓學生把基本筆畫書寫規范。茍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把最基本的東西做好了,把最微小的細節做對了,才能把字寫得對乃至于寫得美。
二、從漢字間架結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首先,從分析字形結構入手,在漢字書寫中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漢字的字形結構形態各異,如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等。通過字形結構,掌握其結構上的總體規律,妥然處理,以求、參差、對稱、均衡、美觀……
其次,學習結體的審美規律,培養學生感知美的能力。東漢書法家蔡邕從書法美的意義上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像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從一開始就蘊藏了一定的規律,如穿插、向背、相讓、粘合、意連等。在教學時,要結合內容傳授結體的審美規律。
最后,從書法藝術辯證法的角度入手,培養學生鑒賞美與創造美的能力。①“違”與“和”。“違”就是殖民、參差、變化、多樣、錯雜。如在一個字中,會有幾個相同或相似的筆畫,應各有不同。如“重”字,在這個字中,橫畫較多,若把這些橫畫展寫得一樣粗細、長短,則顯得呆板、單調、乏味,毫無美感而言。所以在教學這個字時,應讓學生反復觀察、對比,從而讓學生總結出在寫橫畫較多的字的規律:橫要有長有短,有粗有細,甚至還要有筆畫的角度的變化。“和”就是和順、秩序、特別是諧調統一。有了“和”,點畫各異的字,才能凝聚成一個有機的完美整體。②“虛”與“實”,“輕”與“重”。同一字中的不同筆畫,甚至同一筆畫的不同部位,都有“虛”、“實”、“輕”、“重”的變化,埸不用說一幅作品了。如“點”、橫“等筆畫的起筆、行筆、落筆,均有上述變化。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范寫,指導學生觀察字帖,在運用中靈活掌握。③“主”與“次”。每個字均有一、兩筆為主筆。主筆是結體中起決定作用的筆畫,主筆處理得是否恰當,影響著結體的成敗。
三、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培養審美能力
1.開展書法觀摩活動
要想讓學生寫字好,必須讓學生先愛字。開展書法觀摩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實物等形式,觀看古今書法家的優美字形,并在觀看過程中穿插一些名家練字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勞動可以創造美,克服他們的畏難心理,激發他們動手寫字的欲望和興趣,讓他們有勇氣有毅力去寫好字。
2.組織各種競賽活動
學生最希望得到承認,希望自己做得比別人好。所以,在教學活動中,老師應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進行寫字競賽活動,充分展示學生的閃光點。可以在班級內對作業進行評比、表揚,也可以利用“國慶”、“六一”等特殊的時間進行寫字競賽,還可經常性在班級內開展學生自評、互評活動。
3.給學生展示的時間和空間
在寫字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觀察,利用教學活動,讓學生有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比如,對于一些大家都經常會寫錯的字或筆順,總能有幾個人能夠“出淤泥而不染”,“世人皆濁我獨清”,能把這些字寫對寫好的人,就應該表揚、激勵。可以安排他們把自己的成果在班級內展示,還可以讓他們當小老師,就這個環節和同學進行交流等。靈活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展示了學生的閃光點,而且還活躍了課堂,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增添一些樂趣。同時,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能感受到自己倍受關注,讓他們更積極地學習。
4.利用多媒體教學
現在,學校有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多媒體已由“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老師在寫字課上,應多使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字的書寫方法,這樣,不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讓方法變得更為直觀易懂,增強了可操作性。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字的間架結構、字形特點,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枯燥的寫字教學變得妙趣橫生、豐富多彩,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