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能力是兒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父親在兒童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本文主要討論父親參與教養的質與量,以及父親對待不同性別兒童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能力的發展具有的不同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社會能力;父親;參與教養
社會能力是兒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影響兒童的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生活與學習質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預測兒童將來的人際關系、情緒情感調控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發展水平。以往對影響兒童社會能力發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親身上,包括母親的教養態度,與母親的依戀關系等。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對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仍是被忽視的,社會普遍認為父親缺乏母性本能,缺乏對孩子的愛心與耐心,同時由于父親更多地承擔著外出工作養家的責任,對家庭與孩子的關注也較少,因而父親對孩子的成長與身心健康起著微乎其微的作用。但是相關研究發現,對兒童早期的孩子來說,父親的情感投入、與孩子的情感聯系以及給孩子提供的資源(如經濟資源),都與孩子的身心健康、認知和社會能力發展有關,父親對促進孩子情感調節和控制能力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到了兒童中期,父親對孩子學習的參與和孩子更高的學習成績以及學校喜愛程度有關;青少年期的孩子如果與父親有穩固、緊密的關系,那么這些孩子就有更好的學習、行為和情感發展結果。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父母雖然參與程度與方式不同,但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母親并不能完全替代父親的位置與作用。此外,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社會工作與活動,相應地,父親將承擔一部分在家中照料孩子的任務與責任,從傳統的養家者的角色演變為兒童的同伴、老師、引導者、保護者等多種角色,其在兒童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本文將重點討論父親在兒童的社會能力發展過程中的影響作用。
1父親參與教養的三個維度
父親參與教養兒童的過程可分為互動性、可及性和責任性三個維度。互動性是指父親直接參與照顧孩子,包括生活照顧、情感交流、規則教導等方面。游戲作為兒童幼兒期的主導活動,是促進幼兒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渠道,而在游戲活動中,更多的是父親參與,父親在與孩子的游戲互動過程中,會特別注意對孩子遵守規則的培養,要求孩子依照規則進行游戲。兒童在進入小學后,其成長的環境不再局限于小家庭與親人朋友,將更多地接觸到學校與社會上的人與事,學習活動也將取代游戲成為兒童主要的任務與挑戰,學校將成為兒童活動的主要場所,因而兒童需要學習與理解更多地規則,如按時上學與完成作業,如何按照老師的教導進行學習等。這些規則需要成人的教育與指導,而這部分的責任更多地由父親承擔。在這個過程中,父親將幫助孩子在心理上與母親分離,教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沖動,學習遵守各種規范。
可及性是兒童與父親建立密切的情感聯結的重要條件。兒童在安全的父子依戀關系中,從父親的陪伴和鼓勵中得到安全感,這有利于孩子獨立自主地面對外部世界的挑戰,勇敢面對新的環境,并且在遇到困難時能冷靜地處理與克服問題從而獲得成功。
責任性是指父親為了孩子順利發展而做的準備、積累、規劃等對孩子有長遠影響的活動,包括榜樣示范、父職成長、信息獲得等。孩子進入兒童期后,注意力將從對母親的依戀轉移到對父親的關注與模仿上。對兒童來說,父親比母親具有更明顯的個性特征,如獨立自主、敢于冒險、積極進取等,這些鮮明的特征與優良品質將隨著父親陪伴孩子游戲與學習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將逐漸形成勇敢、獨立、自信、堅強等個性品質。因此,父親應在與兒童的互動中,注意給予兒童足夠的安全感,同時在游戲和生活學習中多做遵守規則的榜樣示范。
2父親參與教養的質與量對兒童社會能力發展的影響
對父親參與教養的“量”的研究主要是以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來衡量的。母親在與孩子相處時,更多的是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她可能會對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的習慣上有更多的要求,且表現出更多的言語溝通與交流。但是父親在與孩子相處時,更多采取身體交流和游戲活動的方式,并且會在這樣的互動中表現出自己對孩子的關愛,對孩子遵守規則的教導和要求。幼兒期和兒童期的孩子在思維方式上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因而游戲互動的方式對孩子而言是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父親在與孩子一起游戲與玩耍時,有利于激發孩子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同時能夠在與父親的相處中模仿和學習到父親的獨立、進取、勇敢等一些男性化特征,從而得以鍛煉孩子面對陌生環境的勇氣,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交往技巧。
父親參與教養的“質”主要是指親子互動/關系或教養方式/行為。Easterbrooks和Goldberg(1984)研究表明,父親的溫暖、鼓勵獨立、嚴格和重責顯著預測幼兒的適應性;Frosch和Mangelsdorf(2001)對78名幼兒的研究發現,父親較少的溫暖/支持與兒童更多的問題行為相關,而更多的溫暖/支持則負向預測兒童的問題行為。Marsiglio,Amato,Day和Lamb(2000)總結前人對父親的相關研究表明,權威型的父親教養能預測兒童更積極的發展,其中包括更低水平的內、外向行為問題和更積極的社會行為。
兒童從父親身上得到較少的溫暖與支持,更多的懲罰與不滿,會使兒童變得退縮與怯懦,兒童會感到自己做什么都是錯的,做什么都不能得到父親的接受與贊揚,這樣的孩子容易習得性無助,并產生抑郁情緒;而父親經常的拒絕行為也會成為孩子行為的榜樣,導致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表現出較多的不合作與不滿意,孩子模仿父親對待自己的態度對待同伴,導致不被同伴接納,出現較多的社會交往問題,助人行為也會相應較少。父親的過分關心與溺愛則可能使孩子變得任性、嬌慣,孩子一方面會缺乏獨立性,另一方面會表現出較嚴重的自我中心主義,缺乏對公正和規則的理解,在與人的交往中會比較霸道、任性,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能忍受同伴的拒絕與不同意見,這樣的孩子也會在社會交往中出現一定的行為問題。
3父親參與教養對不同性別兒童社會能力發展的影響
父母對不同性別的兒童有不同的要求與期望,因而父親在對不同性別的孩子進行教養時也會表現出行為上的差異。在我國的文化背景下,父親往往會更強調兒子在事業上的成就,會更注意培養兒子的獨立進取精神,鼓勵兒子參與更多的競爭與挑戰,因而父親在教養兒子時會更加的嚴格,有更多的規則約束與教導。而在對女兒的教養上,會更關心女兒的人際交往和家庭聯結,鼓勵女兒的依戀行為,注意培養女兒更多的女性特征,如富有同情心、愛心,敏感細膩地感受他人的情緒變化與需要,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等,在這樣的差異教養下,女兒往往會比兒子發展出更好的社會交往技能。
但是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傳統的性別偏見逐漸被男女兩性平等的觀點所代替,再加上中國獨特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兒子與女兒的對比與分化不再成為父母教育與撫養孩子的問題所在,父母一方面會根據孩子的性別來為孩子創設成長的環境和采取不同的教養方式,同時也不再拘泥于孩子的性別而限制孩子的發展范圍和興趣愛好,充分開發孩子的潛能,為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機會,形成獨立而和諧的人格與能力。
目前,我國對影響兒童社會能力發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仍然集中在母親的作用或父母的共同作用上,傳統觀點仍然認為母親是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撫養者,父親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只起輔助作用或影響較小。此外,我國目前出現越來越多的父親缺失現象,我國對此的研究仍然較少,對于父親缺失的情況下對兒童社會能力發展的影響研究仍有不足,同時尚需尋找更有效的方式將父親的作用從家庭雙方共同影響中分離出來。
參考文獻:
[1]黃天元.美國社會能力培養研究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6):59-64.
[2]Amato P R,Rivera F.Patern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 s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9,61(2),375-384.
[3]Gottman J M,Katz L F,Hooven C.Metaemotion.Hillsdale.NJ:Erlbaum,1997.
[4]Nord C,Brimhall D A,West J.Fa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childrens schools. Washington,DC: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Improvement.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7.
[5]Furstenberg F F Jr,Harris K.When and why fathers matter:Impacts of father involvementon the children of adolescentmothers.In Lerman R,Ooms T(eds).Young unwed fathers:Changing roles and emergingpolicies.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3.
[6]Lamb,M.E.( Eds ).(2003).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Fourth Edition).New Jersey: John Wiley&Sons.
[7]Fagan,J.,&Palm,G.(2004).Fathers and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Cengage Learning.
[8]聶晉文,蘆詠莉.父親參與對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的影響:兒童性別的調節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4(2):121-128.
[9]Pluess,M.,&Belsky,J.(2010)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parenting and quality child car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6 (2),379-390.
[10] Easterbrooks,M.A.,&Goldberg,W.A.(1984).Toddlerdevelopment in the family: Impact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d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Child Development,55(3),740-752.
作者簡介:
劉霏菲,生于1991年,女,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與心理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發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