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明
【摘 要】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們應該把作文看成是一種自然的生命狀態,一種樸實的生活行為。
【關鍵詞】生活契機;活動契機;講評契機;學會潤色
“生活處處皆語文”已經成為語文教育者的共識。但是“作文難”的問題目前仍然比較普遍,作文教學費時費力的情況仍然有待進一步改善。基于我校學生作文的現狀,在語文寫作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本文試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搶抓生活契機,引導學生能說真話
生活是多彩的,喜怒哀樂,美丑善惡無時不在我們身邊發生,可是往往我們對此熟視無睹,忽視了他的存在,更沒有仔細去觀察,去想象,喪失了許多寫作的好素材。語文教師更應該具備捕捉教育契機和寫作契機的職業習慣,只有如此,才能引領學生去捕捉生活的具體情景。
(1)關注自然。大自然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孕育學生靈性的最佳場所。因此我們創設美的情境,激起學生發現美、鑒賞美、表現美、描述美的熱情。例如,一年級的韓老師在帶領學生上課間操時,感覺風特別大,這是學生都感受到的,韓老師抓住了風大這一天氣特點,引領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韓老師神秘的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客人。”說著板書“風”,接著問:“今天的風與以前有什么不一樣?”“風特別大。”“你能說說風怎么大嗎?”有的同學說:“刮得我不敢睜眼睛了。”有的說:“刮的塑料袋都跑到樹上了。”有的說:“刮的我走不動了。”……“同學們,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今天為什么刮大風嗎?”學生們稍作思考便紛紛舉手,有的說風伯伯喝醉了酒,有的說風爸爸餓了,有的說風爺爺生氣了。
(2)關注身邊小事。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很多,同學間的、師生間的,課上的、課下的,家里的、學校的,眼見的、聽說的……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細細體味,都是學生筆下的好文章,教師經常地把這些瑣碎的小事作為寫作的素材,學生的思維才能擴散出去。例如,二年級的高老師發現講桌上放著許多沒人要的鉛筆,就“講桌上的鉛筆”進行了一次說寫訓練。他指著這些鉛筆對學生說:“這些鉛筆怎么跑到這兒來了?他們是不是很喜歡我呀?”話這么一說,學生們都笑了,創作的靈感也隨之而來了。其中一名學生寫得挺有意思。詩中寫到“我的鉛筆迷路了/我好著急呀/鉛筆,鉛筆,你在哪/忽然/我看到了他/正在墻角邊哭/我急忙把他/送回了家”。這樣的作文還有許多,像《進貨》、《帶你走進卡的世界》、《老師視線之外》等等都是學生關注身邊小事的杰作。
二、搶抓活動契機,教會學生說真話
各種活動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可是學生往往在活動中只注重熱鬧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忽視了活動細節的感悟,語文教師的作用就是喚醒學生沉睡的思維,讓學生在活動中去觀察、去思索、去探究、去感悟。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源頭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就需要學生的作文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體現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要引導學生勇于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究。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心,真實的感受是學生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既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能使學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盡情地釋放出來。例如: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在上了一節磨豆漿課后,我布置了一篇寫磨豆漿的作文,學生就能把在磨豆漿中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想到的、體會到的情景描寫得十分真實、生動、感人。因此,要堅持作文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與做人相結合,防止胡編亂造,假情假意。
三、搶抓講評契機,讓學生學會潤色
學生作文雖不是作家的創作,也不能寫一次就完事,要讓學生明白無論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會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須要反復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正所謂“文章不厭千回改,精雕細鑿始成金”。
老師還要指導學生把作文寫具體生動。結構是文章的骨架,文字則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構成鮮活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指導學生把作文寫具體生動。
教師對作文的批改講評是作文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環,教師既要注重對學生作文進行批改講評,肯定他們在作文中的優點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們在作文中的不足,還要強調師生合作評議,學生互相修改,讓學生養成勤于修改的好習慣。針對學生在作文中出現的閃光點,一定要表揚,要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鼓足他們樂于作文的勇氣。
總之,我認為我們教師只要抓住學生的心理,引導學生立足于生活實際,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再給予學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導,給他們表達的自由和空間,就能讓我們的學生深深地愛上寫作文。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中搶抓契機巧妙引導,劉鵬 -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 – 2015
[2]搶抓契機巧妙引導讓學生作文更精彩,張惠玲 - 《東方教育》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