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 王志紅 薛慧慧
【摘 要】隨著3G、4G網絡的迅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利用手機中的APP進行學習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學習的特點和傳統學習方式局限性的分析,并結合“C學匯”的案例研究,對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互助式的學習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智能手機;互助式學習;學習資源
一、大學生學習的特點
進入大學階段以后,大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較高中階段相比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僅限于課堂的學習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會通過手機來尋求一種學習的新模式。大學生在學習上有以下特點:
(1)職業導向,專業性強。大學的學習實際上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專業學習,在大學中所開設的科目,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等,都是為學生的職業規劃和職業選擇打下基礎,為了培養在某一領域的專業性的人才并能在該領域進行全面深入地學習做準備。所以大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通常會考慮現階段學習的內容是否是自己以后擇業時所需要的。
(2)學習的自主性。在大學的課堂上,老師的講課方式是提綱挈領式的,老師只會選擇他認為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其余的部分都需要學生自己去消化。而且,老師也不會硬性規定學習方法。在這樣的方式之下,大學生自主地安排學習的內容、時間、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自主學習也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
(3)學習者的個體化差異特征較為明顯。大學的招生是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學生經過高考來到了大學進行學習,但由于省市地區、教育方式、教學內容、風俗習慣、貧富差距等一系列因素的差異,學生個體在思維方式、知識功底、學習方法、努力程度等方面也存在差異。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的時候不僅要關注大學生學習的普遍性特點,還要從個體化差異入手,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選擇不同的指導方式。
(4)學習的實踐性和創造性。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學生最終都要走上工作崗位,服務于社會。所以在大學階段,大學生要學會用自己所學知識來指導工作、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二、傳統學習方式的局限性
我們所說的傳統的學習方式也就是指課堂教學模式,由老師來給學生灌輸知識。這種學習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具體表現為:
(1)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單一。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老師是課堂的主體,老師通過“講授”的方式將其教學內容傳輸給學生。這種方式無法全方位地利用人體的感官,學生也只是習慣于老師的“傳道受業”,忽視了動手操作的實踐性。
(2)傳統的學習方式相對而言較為被動。上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渠道,考試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學生是否真的將知識內化于心關注甚少。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是被老師推著往前走,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泯滅很多同學的學習興趣。
(3)傳統的學習方式的互動性較差。學生習慣于一種比較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個體間的交流與合作較少,也不能較好地做到學習資源的相互共享。
(4)重整體綜合,缺乏對個體的關注。傳統的課堂教學容易使教育者把所有的學生當做一個整體對待,這種現象在大學的課堂中尤為明顯。這樣不利于了解學生個體的特點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
三、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互助式學習模式
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互助式學習模式,也就是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借助于手機APP這一平臺,大學生主動地分享各類學習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同時,通過APP和其他同學進行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并為解決各自的問題提供幫助。
由于傳統的學習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大學生這個群體的特殊性,部分大學生不再把大學的學習成績與考試看得像高中那么重要,學習也就變得不那么主動。這種互助式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另外,通過智能手機進行學習,這種移動式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地安排學習的內容和時間,針對性地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查漏補缺,滿足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再者,互助性的學習模式又可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學生既是學習資料的需求者也是學習資料的提供者,并在學生之間建立了學習的共同體,有效地解決了大學生平時在學習上的一些問題,豐富了他們的學習與生活。
四、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互助式學習模式的研究——以“C學匯”為例
1.“C學匯”APP簡介
“C學匯”APP是一款致力于為大學生提供最優質、全面的學習資料,并通過組建各高校“學霸團”的形式為該校同學解決疑難問題的互助式校園學習APP。“C學匯”是由南華大學王志紅等同學于2014年開發的,當時大家達成了共識——學習不應該是等待,而應該是大家的共同參與、互相幫助與共同提高。
“C學匯”APP的成員,皆是各高校的大學生,通過對各校各專業科目學習資料的收集,實現學習資料的交流與共享。同時,“C學匯”通過組建各高校的“校園學霸團”來解答同學們不懂的難題,分享交流經驗,真正做到互助式學習。
“C學匯”APP,基于智能手機來搭建互助式學習、交流與分享的平臺,讓學習者能親身參與到網絡新媒體技術學習模式中來,提高了大學生對學習的參與度。
“C學匯”APP在自身不斷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利用手機APP所提供的條件,增加服務的方式與內容,與其他學習型的APP不斷增進聯系,共同切磋APP學習的管理辦法。同時,它還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橋梁,大學創業園的創業項目紛紛入駐“C學匯”,推動了大學生創業的良好風氣的形成。
2.“C學匯”APP在互助式學習模式發展上的特點
(1)服務具有針對性,能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例如“掛柯南”服務就是為了有效地降低期末掛科率。“C學匯”APP在每學期期末都會依據專業特色提供專攻期末考的學習資料。其中,包括上屆學長學姐的指導、學霸的學習筆記、模擬的期末試卷等等,為學生解決了期末各種學習資料“滿天飛”又抓不住重點的煩惱。
(2)學習資源種類豐富,滿足各類學生的不同需求。“C學匯”中的學習資源,既有學習筆記,又有視頻資料、模擬試卷、軟件下載等。APP中的各類資料涉及到了學生們較為關注的必修課學習、期末考、四六級、考證資源、公開課、職場禮儀、考研、軟件操作等方面。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降低考試掛科率的同時,“C學匯”也幫助他們提高考證的通過率,提升職業技能。
(3)用戶學習資源的提供,實現了資源的共享。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C學匯”中的用戶,它既是學習資源的使用者,也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當用戶在學習中碰到一些疑問,便可以在這里向全校用戶發起提問。同時,“校園學霸團”也會針對問題給出回答。通過這種互助的形式,有效地幫助同學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五、結語
大學生應結合自身實際,借助智能手機互助式學習的優勢,并將其和傳統的學習方式進行有效結合,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盧江.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移動學習調查研究——以山西省部分高校為例[D].山西:山西師范大學,2014
[2]李凡.社會性軟件支持的大學生學習模式設計研究[D].江蘇:江蘇師范大學,2012
[3]王巖松,王宏哲.當代大學生學習特點淺析[N].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8-9(3)
作者簡介:
郭磊(1994~),女,浙江平湖人,專業: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