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內容摘要】初中語文教材中,雖然小說并不多,但是卻能讓學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對其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從而促使他們愛上小說閱讀。教師可以從標題、細節、原型等角度入手,促使學生找到學習小說的突破口,幫助學生汲取小說中的文化營養,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 小說教學 突破口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些內涵深刻的小說,教師要抓住這些小說,來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小說教學的時候要抓住三個“抓手”,從標題、細節、原型等角度入手,促使學生找到學習小說的突破口,從而幫助學生汲取小說中的文化營養,提升語文素養。
一、抓標題,順藤摸瓜
在教授小說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抓住小說的標題,以標題作為切入口,讓學生能順藤摸瓜地深入文本。小說的標題往往能揭示文本的重點,提示文章結構,暗示文章內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合理指點學生分析小說的標題,找到標題中的核心詞匯,剖析作者取名時的想法,深入文章肌理之中。
以小說《故鄉》為例,這篇小說展現的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體現了“我”的內心情感,教師在教授這篇小說的時候可以抓住小說的題目,讓學生深入感受文本。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故鄉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創作題材,大家能否說說在自己的記憶中曾經學過哪些以故鄉為題的作品,并說說這些作品分別展現了怎樣的思鄉情懷。”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找到了如《回鄉偶書》等以故鄉為題材的詩文。教師此時可以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這些詩文都以懷念故鄉、表達思鄉之情為主題,那么魯迅的這篇《故鄉》究竟是拾人牙慧,沿襲了他人的主題,還是寫出了自己的風格呢?大家可以自主閱讀文本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問題啟發下,學生們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圍繞文章標題進行深入探究。此時教師可以拋出其他學者對于《故鄉》主題的分析,讓學生探討“隔膜說”、“農民問題說”、“批判辛亥革命說”這幾種不同的說法中,讓學生討論哪一種最能體現《故鄉》的主題。
文章的標題往往起到揭示文本內蘊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文章的標題,感受文本的獨特情懷。
二、抓細節,管中窺豹
要更好地理解小說的內蘊,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挖掘小說的內在價值觀。教師可以從文本的細節部分入手,讓學生嘗試管中窺豹,透過小說的語言這層表皮,感受到其內在精神。小說的細節往往能夠促進學生更加通透地感悟文本的寓意,促進學生體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獨特經驗。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構思精巧的小說,它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和人之間冷漠的關系,有一定的深度。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嘗試分析文本中的某些細節,感知人物的動作、神態和語言,如:“莫泊桑在刻畫人物的時候,不僅在外貌上下功夫,而且還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作者是如何刻畫菲利普夫婦等人的形象的。”“在小說的48段后,其實還有一段刪節,描寫了‘我的一段心理愿望,表達了‘我想要再次看見叔叔于勒,對他說安慰和溫暖的話。請問這一段描寫可以刪除嗎,為什么?”學生在深入分析這些細節之后,對小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分析第二個問題的時候,有學生提出這段描寫反映了“我”的心理變化,通過一個孩子內心痛苦而又純真的心理感受,表現了“我”和菲利普夫婦之間的不同。教師不必對是否需要刪節規定統一的答案,而要鼓勵學生通過這些細節描寫更加深刻地感受文本,從而深入體會小說的寓意。
小說的細節部分往往能夠讓閱讀者從主人公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中感受到他們的內心情懷和精神狀態,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住文章的細節部分,透徹地掌握文本。
三、抓原型,追本溯源
在小說閱讀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還原,閱讀者要嘗試抓住文本所展示的時代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具體上升到抽象,通過追本溯源來了解文本中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社會典型意義,從而促使學生對文本進行更加透徹的理解。
在學習《孔乙己》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嘗試讓學生抓住小說中“孔乙己”這個典型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嘗試從中抽象出其原型,并感受作者通過塑造孔乙己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來揭露封建制度的丑惡的創作目的。
對于一些篇幅較長、內涵較為深奧的小說,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抓住文本原型,抽象出文本內涵。在探索小說主人公典型性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文本的感悟也能上升到新的高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孔乙己這個形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分析文章從哪些方面來對孔乙己進行個性刻畫,并嘗試歸納出孔乙己的社會典型意義。學生很快找到了小說中對孔乙己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內容,并且對其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