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萬松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
體育課程改革力求實現兩個辯證統一
湯萬松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
人本關懷和社會學觀照之下的體育課程的建設與改革,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實現人本關懷與社會需要的高度融合,也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健壯體格與健美人格的兩個辯證統一。
體育課程;改革;人本關懷;社會需要
時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如火如荼,正在向縱深發展。為了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的成效,我們應當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為指導,堅持人本關懷下的體育課程改革,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力求實現人本關懷與社會需要的高度融合,努力做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健壯體格與健美人格的兩個辯證統一。
茫茫宇宙,多元時空,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可謂五花八門,異彩紛呈。僅從哲學或者理論心理學的視角而言,人們的思想原理大抵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人本主義,即以人為本位的思想原理原則;二是自本主義,即以自然為本位的思想原理;三是社本主義,便是以社會為本位。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在人們的認識世界,在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等方面,人本主義與社本主義基本上形成了一對相對對立的哲學范疇。
(一)人本主義教育觀
人本主義教育觀產生的源頭是人本主義的學習觀,自然人性論就是這種觀念提出的依據。C.R.羅杰斯與A·H馬斯洛就是這種觀念的典型代表人物。
人本主義教育觀主要是將人放在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認為教育應該讓學生學會知識和技能,提升自我,挖掘潛能,增加智慧,完善品行,最終趨于完美,感受生命的樂趣。人本主義教育觀意圖讓人成為主體,講究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認為人都有自學和自我潛能開發的能力,提倡教育要注意人的主觀學習動機,幫助挖掘人的潛能,滿足人的本體需求,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人的個體完善,而不應受制于其他社會性和功利性目標。羅杰斯就主張要擯棄“刺激——反應式的指導性教學”,而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1]。
人本主義教育觀還主張,人的自然屬性是高于社會屬性的,人各種言行的出現更多的由其自我意識所決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意義和生命價值,也都具備不斷完善自身的本能。人們在此基礎上,尋求教育的指引,是想整體性提升自我,而不是單單提升某一個方面而已。他們希望能夠找到其個體的真正價值和獨立理想。因此,教育應該是“成就人、關懷人”的。
研究認為,人本主義教育觀有如下五種具體內涵:
第一,教育指導思想是“育人為本”。教育是人的活動,同時也是為人的活動,應該將培育人作為第一要旨,關注每個生命,首先需要明確每一個生命的獨特,發現每個個體先天的特質和后天形成個性的行為、愛好。其次要把學生看做一個個鮮活而美好的生命體加以關懷和尊重,運用有效的手段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第二,教育應創造有利條件激活學生的學習愿望和潛能。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學習愿望和潛能,而這些需要教育進行引導和挖掘使其表現出來。了解、認識和探索這個世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但這種天性常常因為專制型教育制度的壓抑而逐漸退化;同時,雖然每個人都有學習潛能,但也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下才會被激發,因此,我們的教師要盡量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運用適當的手段,激活學生的學習愿望和潛能。
第三,課程的內容應從知識領域擴展到人文領域。要突破過去的課程知識框架,不拘泥于知識的傳授,還要引入人文教育。所有可以提升精神和品性的人文內容都應納入教育體系中,如社會法制、生命倫理、精神信仰、藝術審美、情操陶冶等等。
第四,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傳統的平鋪直敘式教學模式,已經被證明不符合學生的天性和認知規律,因為對于缺乏閱歷和經歷的青少年而言,他們不會自己意識到某項內容的學習對自己有何用處,而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就顯示出其優越性。教學時先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在學生實際生活中經常存在或遇到的某些問題,讓他們在現實驅動下產生濃厚的討論和學習興趣,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第五,強調道德、觀念的樹立,促進學生全方位均衡發展。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智育成為教育的絕大部分內容,使學生整體素質失衡,對成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也不可能成為對將來社會發展有用的高素質人才。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既能“做事”,也會“做人”。
(二)社本主義教育觀
什么是社本主義呢?顧名思義,社本主義就是以社會為本位來支配人們意識和行為的哲學思想。由于人們對“社會”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社會有時被作為人的群體,有時被賦予濃厚的政治內涵,所以對社本主義的詮釋也就出現細微的差異。社本主義的基本要點,就是把人視為環境和教育的產物。認為人的本性就是社會性。
社本主義教育觀是指在教育實踐中以社會為出發點和歸宿,以社會總體利益為主導,強調社會對于教育的影響。它將社會利益置于頂層地位,認為教育都是為社會服務的,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其社會使命。而人是從屬于社會的,社會性是人的唯一本質。根據社會領域劃分,社本主義又可表現為經濟本位、政治本位、科技本位等。
社本主義教育觀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凱興斯泰納、那篤普,法國的涂爾干、孔德等人[2]。社本主義教育觀主要表現在,教育中人應該從屬于社會,社會發展才是根本,人只有通過社會才能顯示出其價值和存在感,社會發展是人類發展的前提和表現。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為社會培養人才,通過教育要讓學生成為社會體制下的優秀公民,建設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這就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作為社本主義教育觀的典型代表,凱興斯泰納強烈反對學校以人為本位開展教育活動,認為這將會讓學生都成為獨立于社會的個體。他說:“所有學校的唯一職責和所有教育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有益于社會的公民。”他強調,人真正的個體性是從來都沒有過的,每個人都是以社會公民的身份生活在世界上,這一點不會隨著他們政治主張、個人理想、精神信仰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所以,教育應該分成三部分,知識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和道德教育。這是國家和社會的總體需要所決定的。
那篤普、涂爾干、孔德也持有類似的主張。如那篤普強調“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人作為教育的原始素材是沒有價值的,也就更加不應該納入到教學目標中去”。“教育就是為了讓每一個公民都順利的社會化,從而整個社會和國家就會走向全面文明。”而涂爾干認為:“為了讓兒童對社會產生認知和認同這一基本要求得以實現,教育這種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育應該將社會意識和社會品性賦予受教育者,讓他們的個人意識或私利思想在一旦出現時即被遏止。教育的唯一宗旨,就是強化和提升人的社會性,實現其社會價值。”他還說過,“在人類的理想中,所有人自由全面發展,聽起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應該用畢生的時間為實現某個社會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本質上而言,社本主義教育觀屬于“外鑠”的思想,實際上就是主張人從屬于社會也歸宿于社會,同時還要成就于社會。具體表現在:
其一,強調教育的社會意義。社本主義教育觀立足于社會的角度,剖析教育的本質特征。它強調社會至高無上的地位,視教育為實現社會利益的手段和工具。于是就以人的社會身份和社會使命為依據,對教育的方向和內容做了明確的規劃。如此一來,教育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被全面凸顯,為社會發展服務成為教育的唯一追求。
其二,強調人的社會使命。社本主義教育觀非常強調人的社會使命,認為一個人既然生活在社會中,就應該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和義務,在社會的某一個方面貢獻自己的心力,而教育就是為了讓人能很好的完成這樣的使命和義務而存在的。
社本主義教育觀將社會發展需求置于重要的位置進行考量,從社會的角度指出了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方向,凸顯了教育的社會意義,這是值得肯定和贊同的。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它過于突出社會而忽略了人的個體存在,完全將社會發展需求掩蓋了人的發展需求,無視社會和人的相互依賴,導致教育實踐中人的物化,人本關懷和追求自由幸福的權利被剝奪,這種過于極端的觀念顯然也是不能全盤肯定的。
在體育教育的思想內涵和內容體系上,社本主義通常有這樣的體認,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認為體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社會需要培養人,未來的年輕一代就是體育課程為社會的需要訓練出來的。
這種觀點的偏頗性是顯而易見的。
社本主義教育觀認為,“環境”實際上就是社會環境,教育是從屬于社會的一種行為和現象,甚至是一個工具。因而,把人看作環境與教育的產物的思想,就是將社會置于最高點、最核心,是一切的源頭,人則是其產物、是枝葉、是地位卑微的奴隸。
馬克思也對此思想進行過抨擊:社本主義宣稱因為環境和教育造就了人,所以,環境和教育的變化也就會導致所造就的人變化,然而,他們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人也在影響和造就環境,教育同樣也如此,“作為教育者的人曾經也是受教育的人”[3]。因此,簡單將社會與人的關系描述為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關系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會出現這樣的結論其實就因為本身思維方式有問題[4]。
人本關懷和社會學觀照之下的體育課程的建設與改革不能這樣,需要更新理念。它的科學內涵的建構,應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恰當地實現人本關懷與社會需要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健壯體格與健美人格的兩個辯證統一。
人們認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社會化,是讓人脫離動物性,從一個生物人轉變成一個社會的人,讓人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與社會和諧相處,對自己,對家人,對團隊,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同時,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基礎上,力求自由的釋放,個性的發展,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的價值,享受個人的快樂、成就與幸福。體育課程作為學校教育中體育教育的一部分,理所當然地也就承擔起了一部分促使人社會化的使命。從社會體育結構的角度,體育課程就是要使人變得具有社會性,它的本質就是體育角色的承擔與體認。讓人在體育課程的學習與鍛煉下,能夠正確尋找和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和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從中明確社會對于自己這個個體人的要求和自己所應擔當的責任和職守,并使自己具備貢獻給社會的配套知識和能力。不僅如此,還要在這個過程中,使自己在身體與心理兩個方面經歷認知與體驗,咀嚼失敗與成功,收獲智慧與情感,體魄得到摔打與健壯,個性得到磨礪與成長。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小球運動能訓練人冷靜思考、臨危不懼的心理品質,提高人的快速應變能力;而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運動項目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要有與人默契合作的團隊意識;長跑、登山等運動則培養人的堅強意志力,耐得住疲勞與枯燥;摔跤與拳擊等則需要正確對待傷痛與失敗給人帶來的苦痛,鍛煉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這就是,在適應社會需要的過程中,同時也磨練、發展與成就了自我。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社會互構論的基本思想:“以社會互構論的觀點而言,人類存在的二元性實際上就是指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緊密結合,并時刻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個人為社會的最小組成單位,社會為個人的有序結合形式,從共同體的構成而言,它是眾多的個人,從眾多個人之間的關系上看,它就是社會。人類生活共同體的發展就是個人與社會的互構關系的演變過程。”[5]這就是說,任何個人既是他自己的同時,也是社會的產物。社會美國社會學家薩金特(Stephen Stanafeld Sargent)就是將角色與社會化聯系起來的代表人物。
[1]梅尚筠.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思想述評[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1).
[2]王春玲.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教育目的之比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2):61-63.
[3]馬列著作選讀(哲學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
[4]張楚廷教育文集(第14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626.
[5]鄭杭生,楊敏.社會互構論:世界眼光下的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新探索--當代中國“個人與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21.
2013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YBA200);湖南涉外經濟學院201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2010年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資助(TS12332)。
湯萬松(1983-),女,湖南桃源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