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開城小學
淺議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探討
趙巖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開城小學
在小學數學中,應用題是主要的教學內容。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題講解的過程中,要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以使小學生能夠對應用題產生認知并積極地探索各種解題途徑。本論文針對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展開研究。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從小學生的角度而言,由于數學思維能力不夠而在應用題解題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錯誤。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關乎到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加之應用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應用題教學是提高小學生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的重要環節。
多年以來,中國的小學數學的應用題教學中都延續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使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設定的實際性問題,或者是使用數學模擬的方式解決實際生產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由于應用題已經被轉化為數學框架,所以,各種數學條件都趨于理想化而不會存在矛盾問題。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問題無處不在,就會妨礙學生針對實際應用領域中的問題利用數學知識有效解決。
首先,小學數學應用題的解題形式過于單一而讓小學生認為只有在教師指導下的解題方法才是唯一正確的,而答案也只有一個。這就對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產生了局限。基于此而設定的應用題結構也趨于完備而使得小學生容易在進行應用題解題的時候產生思維慣性。
其次,小學應用題的內容與時代內容不相符合,使得小學生對應用題缺乏感性認識,更無法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對應用題的內容以理解,而僅僅是單純的解題。數學應用題的內容存在著滯后性,就會影響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意義也就難以體現出來[1]。
再次,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過于模式化。數學教材內容是為數學教師提供教學參考,如果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拘泥于教材內容,就會導致應用題教學模式化,小學生將各種數學應用題的解題模式作為公式來記憶,解決類似的應用題的時候就會套用這些解題方法而缺少知識遷移能力,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培養。
(一)注重對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應用題中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為主,因此,要指導小學生熟悉解題思路,并能夠在各種應用題解題中做到靈活運用。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應用題之所以難解,是因為小學生沒有掌握數學問題的思考規律。小學生都會明確在做數學題的時候,要運用數學運算法則,按照運算的步驟進行推算。但是,應用題與簡單的數學計算有所不同,要能夠正確身體,在理解題意的同時從問題出發對各種給出的條件充分利用。其中,注重對應用題的內容綜合性分析,根據給出的條件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對于善用于形象思維的小學生而言,這種運用邏輯推理的解題方式是很難的,也相對抽象。數學教師就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地位特點設計解題方法,并在數學課堂上對小學生進行解題訓練。
首先,應用題的讀題訓練是解答應用題的基礎環節。要求小學生要能夠對應用題設定的情節以充分理解,知道已知條件的作用,條件與條件之間所存在的關聯性以及間接條件的運用[2]。其次,是將應用題中的重點內容畫出來,進行判斷分析,理順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針對無法構成邏輯關系的,則要在已知條件中尋找間接條件。再次,就是采用畫圖的方法將應用題已知條件的邏輯關系建立起來,使這些條件更為直觀,小學生可以從這些條件關系出發解題的途徑。最后,讓小學生將自己的解題思路理順后用簡單的語言陳述,其中所涉及到的原理和公式都要明確說明。
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將抽象的數學解題思維轉向小學生所擅長看到形象思維解題模式,引導小學生逐漸地掌握數學邏輯思維模式的運用,使得小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合理地運用了邏輯思維并確保解題思維的有序性。
(二)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
應用題,顧名思義,就是能夠應用數學問題解決現實性問題。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小學生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運用數學思維解決。但是,傳統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是以數學理論知識教學為主,讓學生套用各種數學公式解決應用題的問題,而難以讓小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對應用題的內容加以思考,當然也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要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就要引導小學生將自己所掌握的數學了知識與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并將這些問題量化為數學模式,然后應用數學模式解決應用題中的問題。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掌握這種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是很難的[3]。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將生活情境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直到小學生通過所創設的生活情境理解數學問題,逐漸地理順解題思路并應用于應用題計算中。
比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比例應用題”是主要的教學內容,也是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難以掌握的內容。數學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內容引入到課堂中。比如,豆奶粉已經成為很多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飲品。可以讓小學生試著按照奶粉與水不同的比例沏豆奶粉,然后讓同學們品嘗不同之處。很多的學生就會明確,豆奶粉與水的比例低于1∶10,味道就會淡如白開水,而豆奶粉與水的比例高于1∶4,奶味就會很濃,甚至所沖的豆奶粉已經形成了糊狀。此時,數學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豆奶粉與水的比例為多好配合比才會沖出美味的豆奶呢。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口感體驗回答。當然,數學教師提出問題的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的答案準確,而是要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最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按照1∶8的比例調配豆奶粉,一杯白開水為100克,應該添加的豆奶粉量是多少呢?從而學生的解題思路就會明確。
綜上所述,小學生需要打好數學基礎,如果數學思維模式是建立在理想條件下的,就會影響其對實踐問題的數學解題能力。小學數學應用題與生產生活相融,可以為小學生提供數學綜合解題思路而提高其數學思維能力。
[1]王寶紅.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障礙與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0)∶38—38.
[2]聶卓霞.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和創新思維的培養[J].學周刊,2013(05)∶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