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習,王新星武漢商學院
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混合式教學的研究
--以《生物化學》為例
曾習,王新星
武漢商學院
隨著網絡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微信、微博等微媒體已逐漸被廣大民眾接受和使用。利用微媒體進行混合式教學也隨之成為可能。理論課程是高校各學科、專業教育的基礎,但由于其理論性較強,許多課程比如《生物化學》等,往往在大學生的印象中都是枯燥、難懂的代名詞,教學上也存在單調、效率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文章將詳細地講解如何利用網絡微媒體向同學們展現生物化學多姿多彩的一面,激發同學們對網絡微媒體課的興趣,提高學習興趣。
網絡新媒體;生物化學;教學
隨著網絡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廣大民眾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生活。尤其是在智能手機的普及后,手機上網功能得到極大的開發,許多以往只能在電腦上辦的事情,在手機上都能夠輕松實現,甚至更加方便快捷。微信等網絡微媒體已被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接受。有效地利用網絡新媒體資源,可以快捷的傳遞課件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以微信為例,利其多元性和豐富性,可以使學生自發接受網絡教學資源,打造新時代潮流的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結合科技時代的交流平臺,引領學生走進信息時代,在互聯網模式下與同學們溝通、交流,解決同學們的疑難困惑,實現雙向交流模式。以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為例,經過長時間調查、研究和摸索,發現400人中有56.9%的大學生愿意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交流溝通以及研究課題。創建微信公眾平臺賬號,可以使學習內容系統化的呈現在同學們的眼前,同時方便管理者有條理的整理、發布消息,統計游覽者的信息資料以及滿意程度。本課題經過不斷的討論、改進,現微信公眾號上有“在線課堂”“重點難點”“疑難解惑”三個重要功能平臺,下面逐一進行介紹和討論。
(一)在線課堂的必要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固定的線上課堂變為靈活多變的線下課堂,使求學者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知識,實現個性化學習[1],這就是現代學習方式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大部分高校的理論課程采用單一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學過多地依賴教師,忽視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學生在傳統的課堂學習中缺乏主動思考和實踐操作,不利于其高階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為引領學生自主使用網絡微媒體學習。利用攝影技術記錄教師在課堂上的精彩教學,使同學們可以在課下回顧課上的內容,實現場景重現,一方面加深同學們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吸引同學們對網絡新媒體的好奇,自主的投入到學習《生物化學》課程的過程中來。
(二)在線課堂的嚴謹性
在學習的路上,我們必須保持對實驗的嚴謹,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唯有保持科學的嚴謹性,才能在科學的道路上走的更遠。生物化學這門基礎學科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之一便是實驗操作,復雜的實驗操作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課堂授課不能高效率的使每一位同學都完全弄清楚每一步的步驟。面對現代復雜的多媒體時代,尋找一個相關視頻并不困難。可是,尋找一個操作完全正確、講述簡明易懂的化學實驗便不是想象中那么輕松。但是通過“在線課堂”,可以向廣大師生提供專業教師的規范實驗視頻,從課堂走向課后,利用有限資源創造無限資源。并且,在同學們通過觀看在線課堂上的視頻后,教師會讓同學們做一定內容的實驗操作,并不單單只是觀看視頻,而是在視頻中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鍛煉學生的自我動手能力。綜合提高大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培養二十一世紀自主創新性人才做基礎。
(三)在線課堂的高效性
傳統意義上的授課教學模式,并不能讓每一位同學都深入地了解知識。而在線課堂模式的出現就是為了打破這種死板的教學模式,實現高效率的教學模式。使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反復研究、記憶重要的學習內容。一對一的專業輔導教學模式,可以讓同學們更具有代入感。在線課堂不僅可以減少老師們的教學壓力,還可以擴充大學生的課余時間,讓想學習的同學“有地方”“有東西”可以學習。在線課堂突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并不是代表取代了以往的教學模式,而主要是以“輔助”的地位存在著。唯有配合著課堂教學模式才能發揮在線課堂最大的作用,將“預習”“復習”“解惑”“教材”等作用全方面表現出來。并不是作為一個個體而存在,而是實現高效性的學習,充分展現出在線課堂的高效性,迎合大學生的興趣作出改進。
(一)重點難點的必要性
學習一門基礎學科,了解章節內容的重點難點,有利于同學們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做好準備。因為生物化學這門基礎學科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說,往往很難在課堂上抓住重點,即使老師有心的提醒學生,也會有少數同學仍然半知半懂,無法融會貫通。而“重點難點”這一功能,不僅列出了每個章節的重點樹狀圖,也列舉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難點和解答,方便同學們加以理解章節內容。
重點難點的必要性體現在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控,引入半誘導式學習模式[2],可以增加同學們對知識點的深入了解,學會自主模擬知識要點作圖,為其他科目做到參考作用,做到習慣性畫出知識要點,自主列出知識要點。這樣做,對于把握章節的要點,熟悉章節內容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效率,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又對自己所學進行了詳細的規劃,這是對大學生能力的鍛煉。
(二)重點難點的針對性
網絡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將是逐漸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需求,而引領時代潮流發展,完善教師與學生之間模糊角色之間的扮演,必須有一個突破點。但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具有針對性。不僅是針對廣大群眾,更是針對到每一個師生,使每一位瀏覽者可以輕松、愉悅的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通過網絡新媒體這一媒介讓每一位同學都可以自主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因為微信公眾平臺可以根據其關鍵詞查到所需要的內容,并且所列出內容都是經過反復推敲、核對過的知識要點,做到哪里不懂就回答哪里,對每一位同學都可以針對他們的問題做出正確的答案,更加直接地獲取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同時,回答的過程中,還會列出這一知識要點在書本上的頁碼,做到對照課本全方位了解。重點難點的針對性是為了更好的、更快速的、更有效的為同學們解答。
(三)重點難點的融合性
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師生很難做到一問一答。不僅耽誤所有同學的時間,還不一定能得出有效的回答。之所以結合網絡新
高職院校的高數教學,應以學生的全方位進步為主要訴求,依照專業特征,為學生量身打造教學計劃,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變更教學模式,力圖讓高數課堂更為質樸、靈動、別開生面;讓課堂不再顯得死板、乏味,并做到設計為先,不能純粹地羅列理論。
[1]徐嘯濤,胡銘,袁鑫宏等.基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高職“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探索[J].職教通訊,2014,(30):16-18.
[2]莫平.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職數學教學實踐與思考--以拋物線教學設計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13):3057-3059.
[3]齊圓華.基于數學建模思想的高職高等數學模塊化教學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3):94-95.
[4]黃玉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高職高等數學課程探究--以“函數的間斷點”為例[J].價值工程,2016,35(9):202-203.
[5]江忠.高職《高等數學》“流動幾何圖形圖式”教學法的研究思想方法策略[J].職業技術,2014,(11):47.
[6]王理峰,曹亞萍,丁潤沖等.基于職業創新能力培養的數學課程構建--以高職本科分段鐵道供電專業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5,(6):60-64.
網絡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但不可否仍的是,教師們應該接受網絡新媒體,采納其建設性意見并且加以利用。將網絡新媒體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實現共同發展[4]。師生之間不僅可以面對面溝通,也可以借組網絡新媒體完成溝通。重點難點的融合性就體現出來,結合多樣化資源,實現多方面系統化管理,及時向求問者回復,其便捷性不言而喻。正是網絡新媒體具有融合性,才能實現“重點難點”這一功能。
(一)疑難解惑的必要性
面對全新的新媒體時代,傳統的“以教為本”逐漸轉變成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在其模式轉變的過程中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從而產生了新的需求。大學生們更加喜歡利用互聯網來了解信息,從而,網絡新媒體教學模式便逐漸出現在學生的課堂上。但以往的網絡新媒體教學模式不存在“你問我答”的教學過程,為彌補這一特色教學過程,使所有的同學都可以了解、提問。專門設立“疑難解惑”這一功能,意義是利用網絡新媒體解決大學生在學習過程(包括學習課外知識)時所遇到的困難。由“一問一答”變成“一問多答”。所有的同學都可以看見問題的答案,也都可以在問題留言板上留言。解決大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困難,由老師輔助同學去完成。這并不代表老師完全式協助,而是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為大學生鍛煉自己提供堅強有力的后盾。
(二)疑難解惑的靈活性
現時代的大學生在面對浩瀚如煙的信息資源,可能無法加以利用。但利用網絡新媒體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的提取、整理,建立信息交流的空間。實現一定智能化地回復,提供網站鏈接,節省尋找答案的時間,卻不忽略其過程。使大學生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體驗網絡新媒體資源的快捷性、精準性。海量的資源儲備在網絡新媒體中,求知者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源。[4]而網絡新媒體利用其靈活性組建出“疑難解惑”這一功能平臺,使大學生們了解網絡新媒體的靈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加以利用。
網絡新媒體的“疑難困惑”的靈活性體現在借助文字、圖片、圖像、聲音等一種或幾種進行表現,實現多元一體化。多方面展示網絡新媒體的資源豐富,為求知者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塑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微信作為網絡微媒體平臺,其許多功能尚待開發,與時下新興的一些慕課平臺相比,其專門性略遜一籌,但微信在開放性、市場占有率以及溝通時效性上占有明顯優勢。因此,利用微信進行理論課程(*如《生物化學》等)進行混合式教學是可行的,其教學效果令人期待。
參考文獻:
[1]蔣志輝.網絡環境下個性化學習的模式建構與策略優化[J].中國遠程教育,2015(2):48-51.
[2]張艷.“光電子技術”課程中誘導式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索[J].科技世界,2015(2):82-86.
[3]趙菲.基于網絡技術的新媒體發展模式研究[D].長安大學,2014.
[4]陳迪.互動媒體支撐下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曾習(1984-),男,湖北武漢人,碩士,武漢商學院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食品工藝、生物化學教育;
王新星(1995-),男,湖北赤壁人,武漢商學院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本科生。
武漢商學院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基于網絡為媒體的混合式教學研究--以《生物化學》為例,項目編號:2015N005。
黃循彪(1964-),男,海南省陵水縣人,講師,長期從事高等數學教學工作,單位: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媒體,是為了讓網絡新媒體作為文學的載體,使更多的文學意義都參與到其建構當中[3]。將重點難點系統化的收入到網絡資源中,一方面方便整理、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化融于網絡新媒體,實現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