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文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淺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不足及提升路徑
徐輝文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著規劃意識淡薄、自我認知不足、外部社會環境認識缺乏和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針對現狀的不足,文章提出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水平的四大路徑,其中包括,加強引導,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科學測定,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增強社會實踐,深化大學生對社會環境的認識;多措并舉,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化。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足;提升路徑
在21世紀的今天,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致,不同的企業對不同的人才規格提出了更加精確、細化的要求。我國高校自1999年擴招以來,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不斷增長,直至2016年已多達765萬人[1]。在畢業生融入社會就業市場的過程中,出現了畢業生就業難,企業招人難的局面,大學生就業不時的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在此情境下,探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提升路徑,對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化水平和增強就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的意思是結合自身條件和現實環境,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制訂相應的培訓、教育和工作計劃,并按照職業生涯發展的階段實施具體行動以達到目標的過程。[2]目前,各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課程,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伴隨著研究深入,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生涯規劃和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脫節,不少好的想法和做法不能收到實效,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理論不能很好的指導實踐,使得職業生涯規劃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等等。
1.規劃意識有待提高
在經歷過高考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經驗積累期,其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理想還未完全定型。雖然大多數高校大學生對自己的事業前途和未來生活充滿信心和期待,但是缺乏科學和理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眾多高校雖然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但是針對性強的,和學生實際情況契合度高的規劃課程偏少。經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也缺乏深刻的認識,有明確的生涯規劃的占比例較少。由此可見,目前不少的大學生沒能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必然會影響其對未來職業和人生發展的準確定位。
2.自我認知能力不足
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科學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必然是從認識自我,客觀準確的分析和評價自我開始的。認識自我,貴在客觀地評價自己,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貶低自己,要認識自己的優勢劣勢,自己的與眾不同和發展潛力。但是在實踐中,比較多的大學生對自我分析太少,對自己的特長、性格了解的不夠深入,同時,不少的大學生還存在自我認識不夠客觀全面的問題,帶有一定程度過于自信或自卑,影響了其職業生涯目標的準確設定。
3.外部社會環境認識缺乏
社會是個體生存的基礎,每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度過自己的職業生涯。在重要而又漫長的職業生涯過程中,個體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僅需要自我“修身”,進行自我評估,還要分析個體所處的家庭、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社會環境因素[3]。由于學校學制的原因,許多大學生在低年級缺乏社會實踐課程,對社會外部環境普遍缺乏直觀的了解。直到在大四,大學生才開始對外部社會環境、企業要求、職業需求和職業變化趨勢開始進行了解。對社會缺乏足夠認識,這將對其擁有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路徑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4.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化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都給大一新生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就業指導課,保證了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常識的普及,對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認識起到重要促進作用,但離生涯規劃設計專業化還有一定距離。第一,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師資隊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指導老師在不少高校都是由輔導員擔任的,其中大部分都沒有職業指導師、心理咨詢師等相關資質,同時專門的生涯規劃培訓也不夠。第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對一輔導覆蓋面較小。隨著我國高校擴招以來,高校學生數量大規模的增長對職業生涯規劃個性化輔導帶來極大的壓力。第三,職業測評工具本土化不夠。很多高校購置的職業測評工具,基本都是從西方照搬過來的,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很多學生反映測評的使用效果不是很好,不太符合中國學生的性格氣質類型,效度有待提高。
1.加強引導,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對職業生涯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是實現未來成功職業生涯的重要條件。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亟待高校改變這一局面。高校要強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首先要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就業指導課的核心內容,納入學校大學低年級必修課。其次引導大學生設立職業目標,并且細化實現職業目標的路徑。再次要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實現路徑記錄庫,敦促大學生把職業生涯規劃付諸實踐。最后,要引導大學生區分職業理想和現實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合理科學規劃職業生涯。
2.科學測定,提高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是完成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步驟。只有準確的了解“我是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才能準確的制定適合個人發展的道路。每個大學生都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氣質、性格、特長等等,大學生一定要通過職業測評工具或其他渠道,對自己有一個深入了解;此外,大學生對自身條件和相關的環境要有客觀的認識,明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同時,高校應多渠道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讓學生產生規劃職業生涯的強烈需要,同時提供系統和專業化的生涯輔導服務,多方位促進大學生科學完成職業生涯規劃過程。
3.增強社會實踐,提高對社會環境的認識水平
大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否,取決于能否接受社會環境的檢驗。大學生對社會環境缺乏現實認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部分大學生社會實踐少,接觸社會不多所造成的。越來越多的企業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環境適應和知識的運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唯有增強社會實踐,才能獲得企事業單位的青睞。因此,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為大學生擇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任務。[4]
在高校層面,高校應加強就業市場建設,與企業合作,打造高質量的實習基地平臺,讓大學生提前接觸到真實的企業環境,增強對社會環境的認識。同時,大學生除了學校提供的實習平臺外,在自身課外時間、寒暑假時間,也要積極的充分利用時間和機遇去參加社會實踐,提高知識運用能力,深入的接觸和了解社會。
4.多措并舉,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化
第一,建設一支高度專業化的師資團隊。擁有專業的職業指導、心理學、教育學和管理學等知識背景和資質,是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專業化的重要條件。高校應通過引進或者校內聘用等形式,以專業化標準建立一支專任教師為主,兼任和臨聘教師為輔的專業化程度高,輔導效果好的師資隊伍。同時,高校還要加強對已有的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進行專業化培訓,讓其接受加職業指導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培訓課程學習,提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第二,采用學生自助與就業指導相結合的模式,化解個性化指導不足的困境。[5]在當前,高校面臨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缺乏,職業規劃專門指導機構數量較少,而學生數量規模龐大的矛盾,這導致離實現職業生涯規劃個性化的指導、分階段指導、全過程的指導實施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職業規劃專業指導與學生自助齊頭并進,可有效降低高校職業指導機構團隊的負荷,更能夠增強大學生的自主積極性。
第三,加強職業測評工具中國化。大學生探索職業興趣、職業心理和職業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于職業測評工具的科學應用。目前國內高校的職業測評工具,大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存在著不太適合我國學生性格特質、價值觀和人生觀等的問題,本土化程度有待提高。職業測評工具本土化,需要對中國大學生的性格、能力、氣質、心理和價值觀等等有科學全面的認識。高校要在借鑒國外先進的測評工具和方法的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強科學研究,大力開發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系統。[6]
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規劃意識淡薄,自我認知不足,對外部社會環境認識缺乏,專業化教育水平不高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從四大改進路徑出發,高校要加強引導,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科學測定,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增強社會實踐,深化大學生對社會環境的認識;多措并舉,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化。分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針對性強的提升路徑,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化,進而提高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事業的科學發展水平。
[1]中國新聞網.人社部:2016年高校畢業生765萬人,就業壓力大[EB/OL].[2016-02-29]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2-29/7777149.shtml.
[2]杜耿.重塑職業生涯規劃:個性、生活與職業[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3]何建華,張婧.職業生涯管理[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4][6]李迎春.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J].江蘇高教,2011(1).
[5]王澤兵,孫加秀,盛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青年研究,2007(2).
徐輝文(1988-),男,江西贛州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管理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