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歡歡貴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模式創(chuàng)新探討
金歡歡
貴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高校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教育和培養(yǎng)上一定要注重素質培養(yǎng)的全面性。輔導員是高校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對學生而言,輔導員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者和教育者。輔導員在開展工作時,要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讓學生對社會和人生有正確的認識,并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堅定自己的信念,通過良好品德和積極向上精神的養(yǎng)成,努力讓自己在在走上社會后順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面對當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輔導員應把握好時代的特征,與時俱進改進自己的工作模式,并以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做好引導工作,全面推進大學生整體素養(yǎng)的提升。
高等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創(chuàng)新模式
“模式”指的是一種形式,是以更加簡便和理性化的概括來表達現實內容,主要要表明的是某個事情或某個過程中的組成部分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作為中心思想,通過一系列有效活動的開展,在高校內形成幫助學生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具有可行性的工作范型。它不但是理論的設計更是長期實踐的產物,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有效橋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使高校的工作更具有序化和科學化。
2.1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qū)
近些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高校也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但是發(fā)展的并不理想。很多大學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沒有清晰的概念和認識,因此在實踐的方式上還有很多偏差。甚至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畫上了等號,將學生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歸類到思想品德問題上來,這樣的做法非常的錯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之間是存在相同點的,但也有很大區(qū)別。兩者都是教育人的工作,但是在培養(yǎng)的內容上、方法上還有價值的去向上都是不同的。德育教育,強調的是幫助學生培養(yǎng)好的品德,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讓學生學會分辨是非、黑白,并有高尚的追求,培養(yǎng)出良好的品行[2];心理健康強調的重點是,讓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具有完美的健康人格,讓學生能夠更加的自信,學會自律,并學會在挫折中更加的堅毅,核心是學生潛能的挖掘。
2.2高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很多高校并沒有專業(yè)的心理健康導師,即便是有專職教師,也可能并不具備心理輔導相關的資格證書。和國外大學每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個專職的心理咨詢師相比,我國這方面還有很大欠缺,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存在太大的薄弱性,而且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太有限[3]。這樣看來,目前高校方面應解決的一個重點問題就是專業(yè)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團隊的建設。
2.3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夠
高校方面,很多心理輔導工作都是停留在表面上,只強調形式,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就是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缺乏主動性。學校方面開展的心理教育工作,很多都缺乏有效策劃,并且輔導員也根本沒有重視起來,工作也只是表面形式,缺乏育人育心的職業(yè)道德等。
3.1注重預防,積極構建四級“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機制”
目前,我國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學校-院系-班級-宿舍”為主體的四級網絡。學校有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各院系均成立院系的心理健康輔導小組,并在班級內設置了各自的心理委員,宿舍設立心靈信使員。在這個四級網絡體系中,心理中心與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結合主要依托于輔導員。另外,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靈信使員等學生社團組織成為學生干部中的中堅力量。
3.2開拓心理教育活動,加強校內知識普及和文化建設
一般來說,課外活動的開展包含以下三種形式:第一,通過舉辦心理素質訓練班這種形式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如交際訓練班、組織能力培養(yǎng)訓練班、口才訓練班等;第二,可以組織開展理性健康知識的競賽,如辯論賽、心理知識競答賽等;第三,根據學生情況,定期的在校內開展團體心理咨詢。
3.3建立學校和家庭的聯(lián)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全方位心理輔導
要形成家庭和學校的聯(lián)動組織,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關注和心理輔導,這樣學校和家長就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逐級管理[4]。輔導員在校內對學生的一些開展關注,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為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家長就可以對孩子校外的一切活動進行關注,給與孩子適當的保護、指導和幫助,這樣家庭和學校就形成了聯(lián)動,為學生提供心理需求上的幫助。
3.4重視輔導員的作用,并通過多種渠道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第一,課堂始終是教師和學生的主要溝通場所,因此一定要將其主陣地的作用充分的發(fā)揮。院校方面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學生的必修課,還要多聯(lián)系有資質、專業(yè)性強的心理學教授、輔導員開展一些活動,豐富學生的課程。
第二,可以利用班級活動如例會、沙龍等,走進學生,了解他們的內心。輔導員可以選定時間,舉辦班會等活動,采取面對面交流的形式來了解學生的內心,傾聽他們的需求。
第三,積極、主動的開辟另一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陣地-網站教育。各院系應結合自己的情況,開設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網站,并由輔導員負責心理輔導工作,通過電子郵箱、MSN及QQ等聊天工具,與學生建立起有效溝通,讓學生可以敞開心扉,向輔導員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種方式,可以幫助輔導員隨時掌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敏銳的發(fā)現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隱患。
第四,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充分發(fā)揮輔導員的作用。輔導員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輕松互動的心理活動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輔導員也要親自參與,這些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團體凝聚力,同時促進了師生在課外的交流,增進了師生的感情,也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輔導員的心理素質。
[1]李芳.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輔導員角色研究[D].南昌大學,2012.
[2]韓澤春.基于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的教育知識管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3]方穎.心理輔導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2009.
[4]李瑞瑞.論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應用[D].安徽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