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彥重慶市涪陵第十四中學校
“學會調控情緒”說課稿
汪彥
重慶市涪陵第十四中學校
“學會調控情緒”是第三單元“過富有情趣的生活”中第六課“做情緒的主人”的第二框,對應課程標準中的如下內容:“成長中的我”“認識自我”部分: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心態;以及“我與他人關系”中“交往與溝通”部分: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
初一學生的心理發展還很不成熟,表現在情緒方面亦是如此。他們的情緒具有易沖動、不穩定、極端化等特點,這使不少學生成為不良情緒的俘虜,學習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擾,有時旅途的情緒還會影響精神狀態,影響人際關系,甚至違反校紀、國法。
進入實踐階段,隨著生活的逐步擴展,學生接觸社會學校的人和事不斷增多,學生的人際交往圈也不斷擴大。但是由于他們的心理發展還很不成熟,尤其對自我情緒的把握不夠,這成為制約學生發展的瓶頸。因而,學生渴望了解一些心理特別是情緒方面的知識,希望能更好地駕馭自己,掌握一些克服消極、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以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本框就是在第一框初步認識情緒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會調控情緒,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健全價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本框是整個第六課的教學重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懂得調節情緒的重要性,合理宣泄不良情緒,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尊重他人、關注他人的感受,適時適當地表達個人的情緒。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情緒調節的有效方法;培養自我調適、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夠較理智地調控自己的情緒。
3.知識目標:了解青少年情緒易于波動,不穩定的特點,明白情緒需要個人主動調控的道理;了解并學會運用調控情緒的方法。
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調控情緒的方法”為本框的教學重點。初中學生情緒豐富而強烈、不穩定,容易產生不良情緒且難以自控,這就會嚴重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產生不良情緒時,怎樣對此進行調節和控制就成為本框教學的重點。
另外,我結合教師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情緒表達,不忘關心他人”為本課的教學難點。當前社會環境下成長的中學生,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中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心理,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因此幫助學生學會關心和尊重他人,在現實的學習生活培養自己的健全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就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我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對教材內容作了相應的調整,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學”為主,在老師的組織和幫助下,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因此,這節課主要通過情景設置,讓學生自己閱讀、思考、小組討論,最終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得出結論。
具體擬將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講授法、體驗法、討論法等。
新課程改革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對學法指導的要求就顯得更高。為了與教學方法相對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擬將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角色體驗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閱讀發現法、歸納總結法等。
根據本框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我作了如下教學過程的設計:
1.情緒體驗,導入新課--公開課情緒大家談
學生說出此時此地的情緒體驗,教師對積極情緒鼓勵的同時,指出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效率,得出情緒需要調控的結論,從而引入課題。
這樣從學生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課程的推進。
2.情景探究,推進新課
新課的推進主要有以下三個環節:
其一,案例分析。此環節通過對教材64頁“三個人對下雨的不現情緒反映”進行分析,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當引導,得出結論: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來調控自己的情緒。所以,情緒是可以調控的。
此環節通過自主探究、閱讀發現等方法,讓學生自己閱讀、思考、歸納、小結,教師適當引導得出相關結論,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為下一環節重點的突出作好鋪墊。
其二,排憂解難。讓學生寫下自己遇到的煩惱以及由此產生的不良情緒,再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探究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最后教師加以引導和分類歸納。
此環節是本框的教學重點。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能夠充分調動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身心地投入。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調控情緒的方法,有利于他們從內心認同這些觀點中,進而能夠主動地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有助于實現知行信的和諧統一。另外,這一環節的設置還有助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其三,指點迷津。展示一名同學不合適的情緒表達材料,讓學生分析原因,以得出結論:表達情緒不忘關心他人。
這一內容為本課的教學難點。大多數學生對材料涉及的情緒體驗都有類似的經歷,所以容易引發學生產生共鳴,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得出結論。這有利于將這一結論內化為他們的道德認知,從而引導他們的行為,以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3.歸納小結,強化認識
讓學生自己來談本課的收獲,教師加以歸納小結。
這樣,在鞏固強化本課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分析歸納的能力。
本課將采取線索式板書與框架式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既能幫助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去分析、理解問題、掌握知識,還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
總之,本節課我根據新課程理念和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以認知發展為主線,情意發展為內容,交往互動為呈現形式,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能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