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福建省歌舞劇院 350000)
淺談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審美、訓練和應用
李 莉 (福建省歌舞劇院 350000)
古典舞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之一,古典舞也很大程度上也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戲曲元素,這樣一來,,古典舞蹈的舞姿特點和各種戲曲當中的動作特點能夠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中國古典舞當中的技術水平和傳統的欣賞風格相符合,而且還具備傳統文化的技巧特點。
古典舞;審美;訓練;運用
在經過研究古典舞當中的技術技巧的審美、訓練以及應用的特點,發現古典舞的技術技巧對于其中的訓練以及情感的表達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幫助作用,通過把古典舞的技巧和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能夠讓它在技術格局上非常具有表現性,如此一來,技術特點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它的價值。
(一)在文化的傳承當中顯現出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質
如今我們在傳統的欣賞視角中看待中國古典舞的特點,主要可以根據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通過歷史流傳下來的文字描寫以及相關的畫卷壁畫等,這方面我們主要可以分析出整個中國古典舞蹈的發展演變以及中國古典舞的特性。如注明的敦煌壁畫當中描繪的敦煌舞等。另外一方面是通過中國古典舞蹈的傳承以及和其他藝術相融合的方式。這種方式所構造舞蹈傳承比較系統化而且相對來說比較完整。即使在戲曲舞蹈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設置已經與其本質漸行漸遠,但是它依然作為對我國古典舞蹈的總結,其中積累豐富的中國文化特性,而需要看我們怎樣去發掘。
(二)與其他舞種的比較中發現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質
中國的審美特點和西方國家的審美相比,要顯得稍微復雜,這也正是雙方之間文化上存在的不同之處。西方的文化特質比較講究理性方面的思考,而我國的文化特性更多是感性方面的,呈現出的思維特質更加的形象化。假如我們將西方的審美比作一個實際的點的話,它更加的強調結果,那么東方的審美更像是一條線,強調整個的過程,也就是多種審美力量,審美運動的一個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維持得越久就有可能在歷史上形成某種風格和流派。
(一)基本的訓練的加強
一直以來,我們在研究古典舞的基礎訓練的過程中,最主要攻克的難題是學生的形體技巧等方面的提高,能夠規范基礎體形訓練的標準是課程的核心任務。這不僅是讓學生在古典舞學習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讓學生在技術上有較為全面扎實功底的一個良好基礎。對于這方面學習質量的好壞也直接關系到學生在今后舞蹈練習、表演中動作的穩定性。還和身形的塑造方面有著巨大的關系。
例如,在舞蹈訓練當中的直立訓練,要使自己成為的舞蹈技術扎實全面,第一點就是掌握好直立訓練,在古典舞的基礎訓練當中,翻身是一向非常有古典舞特質的基本訓練技巧。在實際的練習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直立訓練比較出色的學生翻身的動作非常的漂亮,而且重心非常穩。但是直立訓練有所欠缺的學生翻身就是塌腰坐胯,因為挺拔的翻身更加和我們目前的審美水平想貼切。再就是形體方面,近年來的發展標準使得對舞蹈演員的形體要求更高,在這當中的主要變化不止是要對于力量的把握,還有一部分的遺傳因素。所以在這當中基礎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關鍵。領好的直立訓練可以讓復雜的技術動作變得更加的輕松,而且發力的過程變運用的更為恰當,形體一般都是根據習慣的身體形態去發展,良好的基礎訓練也是打造出良好體形的關鍵所在。
(二)打傳統時代的界限,以敦煌舞蹈為例
通過突破各干朝代界限和人物上的區分,從人體各個部位加以分析整理,例如,從敦煌莫高窟中可見的舞姿形象就有許多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從中吸取出能體現敦煌畫舞姿風格技巧,舞蹈的手部動作、眼睛的神態、步法、身法等基本訓練內容,形成教材。運用這種方法傳力的舞蹈訓練內容中,較為注明的有高金榮創編的《敦煌舞教程》,它的的風格特色和審美價值在于:首先,風格純正,抓住了敦煌壁畫舞姿的共性,同時又突出了它的特征,如果從它所具有的東方人體美來說,S形和多曲線,從手、臂、腰、胯、臀、全身,精巧細致生動活潑地呈現出來,極具敦煌的特殊魅力。其次,敦煌舞是以表現佛國天宮的伎樂舞蹈為它的理想境界,使飛天、天宮伎樂復活在舞臺上,所以節奏以舒緩為基調,深沉肅穆,幽寂含態,給人以特殊的美的享受。
(三)融入芭蕾舞訓練中的優點
在現代舞的發展歷程中,是根據反對傳統的目的下演變出來的,不過在許多現代舞的訓練過程中并不完全的地址芭蕾訓練,甚至將其作為基礎訓練的重要課程,而這個當中的訓練時間也是會被科學的計劃好,并不會占用現代舞訓練部分的很長時間。不僅如此,在國標舞和民族舞當中,也將芭蕾訓練作為基礎訓練的課程之一,不過這個訓練課程是獨立的訓練課程。既然這么多舞種都將芭蕾訓練納入基礎訓練之一,我國的古典舞訓練也不應該回避。在我們試圖構建良好的中國古典舞系統教學時候,我們應該將芭蕾舞和中國古典舞相互聯系的部分結合起來,使他們融合到一起。因此,在許多現代舞和芭蕾舞之間的一些處理聯系方面的案例就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可以將芭蕾舞訓練和古典舞訓練都作為基礎訓練一起進行,這樣既能夠將共通互易的地方練習在一起,也可以有效的區分兩者訓練的不同,明確各項基礎訓練的目的。
(四)強調民族文化的特質
中國古典舞訓練的體系需要以中華民族的訓練體系為主,這是要它所根據的主要文化來源為主,無法憑空捏造,而且這種文化特質是非常具體的。通過中國舞蹈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傳統舞蹈文化非常的豐富,不過古代舞蹈和古典舞是有所區別的,舞蹈也同樣屬于時間上的藝術,它是轉瞬即逝的今天要研究和“復活”古代的歷史舞蹈,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對古典舞的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今天建立起來的古典舞,目的是“古為今用”是在傳統基礎上發展了的、具有時代審美特點的民族舞蹈,它既可表現歷史生活、神話題材,也可表現今天生活的現實題材和塑造現代人的藝術形象。從這樣的一個觀點出發,我們認為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自己的古典舞訓練體系。
(五)根據審美建設訓練體系
我們根據傳統文化當中我國古典舞的審美特性可以得到更好的體現,與西方的文化的比較中也可以體現出中國古典舞的特質,這兩者的體現也讓我們對于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點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不斷的創造提高,藝術的生命力就是要通過不斷的創造來維。但是這個創造必須是有所基礎,有理可循的,不然這種獨特藝術的本質就會流失。所以我們要根據傳統審美的特點,以此為主要的創造發展基礎,經過分析創新來發展我國古典舞的審美特點。
(六)技術技巧訓練科學化
舞蹈技巧訓練中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舞蹈技巧訓練中需要訓練身心結合,動作由心發出,訓練技巧在于當舞蹈動作發出的瞬間,不單單只是依靠訓練者身體控制系統參與的協同反應,而且還應該配合身體上各個器官與頭腦中的意識。就像在不同類型動作訓練的初始階段都在強調與基礎文化課“拉”“繃”“直”的要求標準大致相同,而且要長期堅持。還有是在教學方式中,一些訓練方法容易將女生的手臂和肩鍛煉的結實,從而缺乏了女性應有的柔軟和線條風味,因此應該對這些項目進行篩選或者較少訓練時間。就像替換長時期的“耗頂”項目,而使用“甩腿直頂”的長期訓練,將“塌腰頂”轉變成雙腿掛單杠“抬頭展體”的鍛煉項目,這兩種鍛煉方式都大大降低了臂部的壓力,前者為前軟翻前橋、挺身前空翻奠定了相應的訓練基礎,后者主要是提高了背部和腰部的柔韌度。此外,老師還需要掌握青少年的身體特征,建造科學的訓練項目。依照科學調查顯示,人體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的時期發育的水平都不相同,發育較快的階段叫做“敏感期”,我們應該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的訓練安排,設置合理的訓練項目。舞蹈學生的韌帶根據身體增長的階段進行逐漸的伸張,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因此我們應該合理地依照這個規律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訓練和培養。還有另外一點,青少年生長速度較快,力氣較小、身體靈活性卻非常容易造成疲倦,但是恢復能力較強。這一時期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強,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是模仿能力最強的階段。所以,技巧課需要從學生的身體基礎進行訓練,不能以開始就想要進行高水準的姿勢的學習,這樣會對學生的身體帶來不可恢復的損傷。在身體基礎達不到要求的標準時,就會造成姿勢變形,長時間的變形就會對舞蹈的學習產生定性模式,造成嚴重的后果。
(一)技巧對于舞臺劇情的表現
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在故事情節的體現方面有獨特的語言表現,如果在表演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編排方式,那么所展現的舞臺效果也將會非常不同,加入能夠很好的運用,那么可以很好的將舞臺情感表現出來,而且在這過程中也很好的讓欣賞者感受到了舞蹈的技巧性。在這個過程中,對于編排的技術和舞蹈的特點要非常的熟悉,而且還要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技術動作的表現情節。不但可以讓技術技巧變得更加的多元化,而且為舞臺劇情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二)突出表演過程中的角色特點
在舞蹈的表演過程中,所演繹的人物性格上的差異也需要通過多樣化的動作來體現,所以技術技巧在這當中就顯得非常重要。不管在表演人數上的多少,舞蹈故事內容的差異就會打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例如勇敢的戰士形象、文質彬彬的書生氣質以及小家碧玉的少女小姐形象等。不同人物的性格在技術技巧的差異上可以更好的詮釋出獨特的個性特點以及心理狀況。這樣的不但可以讓舞臺劇情的表現得到提高,還很好的體現了獨特的人物性格特點,使得表演效果會非常的出彩。
(三)表演和劇目的融合
中國古典舞技巧和表演能夠有很好的理解與創新,很大程度上要在舞臺劇目的表演過程中來實現。例如在劇目《風吟》當中,表演的過程單是將就動作形態,而是從“心、神、韻”出發,尋找表演與技巧的完美融合,尋找演員的動作所表現出來的風格韻律。從整體上分析,這部作品主要表現出“風”的狀態,一通過運用輕盈的舞姿彈跳,如飛天跳,吸腿跳,空轉等等動作,表現出自然之風的來去之勢。這種“風”一樣的輕盈,單憑動作的柔順、隨和的表演是不足以表達出來的,還要通過技術技巧的精湛表現,表現出凌空而起,騰云駕霧的“風”的意象。讓我們難忘的是舞蹈中運用的斜體空轉等高難度技巧來表現出單純的“風”對萬物的駕馭能力,并以速度,質感來添加了旋轉等技巧的難度和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與表現力。
總的來講,不同的人物所適用的技術技巧也存在著差異,目前許多的舞臺表演過程中就有混用的現象發生,不管是怎樣的性格特點都不顧一切的照搬一模一樣的技術技巧,一味的技術雷同反復出現,不考慮舞臺人物的需要,而是無限量的技術堆積,最后只能是成為技術技巧的大拼盤,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技巧大展示,而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舞蹈劇目作品,這樣的尷尬局面主要就是由于對于每種技術技巧的性質特征不了解所造成的。所以對于什么樣的情緒產生什么樣的動作對于一個編導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龔倩.論中國“古典舞”表演對戲曲舞蹈的揚棄[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2]張冉.中國古典舞蹈教學模式的多元化訓練[D].山東藝術學院,2014.
[3]劉中穎.古典芭蕾舞訓練方法與民族舞蹈的技術能力培養方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
[4]邱曉晨.當代中國古典舞發展軌跡之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5]楊成.探析“武功技巧”在中國古典舞組合訓練中應用的有效性[J].藝術研究,2014(4).
[6]賈亞奇.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審美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
[7]龐丹.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民族化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S2).
[8]葉曉麗.漢唐古典舞與敦煌舞蹈教學體系研究[J].龍巖學院學報,2012(2).
[9]王奇.山東省高等師范院校舞蹈專業教育現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
[10]孫茜.祭孔樂舞舞蹈的文化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
[11]張景.孫穎藝術思想研究[D].重慶大學,2013.
[12]陳樹德.論體育舞蹈的教學技巧[J].湖北體育科技,2011(4).
[13]柳倩.把握舞蹈技巧課練質量的關節點[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3.
[14]彭玉杰.舞蹈基訓課能力與技巧訓練[J],戲劇文學,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