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佳 (吉林藝術學院 藝術研究院 130000)
“長袖”在朝鮮族舞蹈作品中的運用
陳 佳 (吉林藝術學院 藝術研究院 130000)
“袖”舞是東方舞蹈的一大創造。在當下,“袖”舞技巧的發展變化相當之快,并愈來愈強調“袖”的造型性、節奏性、舞蹈性的高度結合,引起舞蹈界的廣泛關注。筆者以“袖”這一舞蹈表現形式為點,分析朝鮮族“袖”舞作品的動態特征,為今后“袖”在舞蹈教學、創作的運用提供參考。
長袖;朝鮮族;舞蹈
在東方舞蹈中,“袖”的運用是一大特色。“袖”作為傳統服飾的藝術化加工,不但可以通過延長人的肢體的方式擴展表現力,還能夠通過用力的變化,形成抑揚、飄忽的變化,帶來美的感受。漢字“巫”即形象地描繪巫師在天地間揮動長袖起舞的動作。同時,“長袖善舞”這個成語則形象而直觀地證明了“袖”與舞的關系,這證明了“袖”從日常生活元素而晉入舞蹈道具由來已久,具有東方舞蹈生活化、藝術化的特性。
在朝鮮族長袖舞中,“氣韻”的體現主要在于呼吸與發力的配合,類似于我國古典舞中的“太極”發力和傳統曲藝文化中的“水袖”。朝鮮族長袖舞中貫穿著一直“粘勁兒”,發力柔中帶剛,周身相互對應,通過“圓、曲、擰、傾”的靜態姿勢與“彈、撩、抻、劃”等動態發力,在舞蹈中顯現圓的美感與軌跡,結合長袖的外在表現,形成一種動靜結合、點線結合的美感。如朝鮮族舞蹈《長白瀑布》中,通過袖的各種“拋、抽、甩、抖、轉”的變化集中表現了瀑布飛流直下,澎湃激蕩的場景,以意代身,以身導袖,體現了一種情袖交融的和諧境界。從袖的運動規律來看,長袖的舞動隨著音樂與節奏的變化形成不同的律動,呼吸一直配合動作,且貫穿全身,為外在的動作提供源動力。《長白瀑布》中的“提沉”“收放”無不是以呼吸為啟動。袖通過氣息延伸出來,形成行云流水的動作技巧。因此可以說,正確的呼吸是做到“人袖合一”的基礎。從這一點來看,朝鮮族長袖舞與中國古典舞以及傳統京劇中的“水袖”有相同之處。
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朝鮮族舞蹈也存在著“氣韻”的觀點。這里的“氣韻”是指對自然規律的遵守,與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追求。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為朝鮮族長袖舞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朝鮮族長袖舞中,“寫意”的范疇往往多于“寫實”,“意”與“實”的關系是虛、實、主、次的關系。而朝鮮族長袖舞經過嚴謹規范的構思,擅長于用“虛”的現象來表現“實”本質。抒情來敘事,而不僅僅是在舞臺上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尤其是在用長袖表達舞者的內心波動時,“袖”的特征得以進一步體現。舞蹈作為一種“沉默”的形體藝術,不能像戲曲話劇一樣用臺詞和唱腔抒發情懷,只能通過舞蹈技法表現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起伏跌宕。所以就要充分利用人體的肢體語言,結合“袖”多變、絢麗的技巧來抒發情感,表現舞蹈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情緒。使“意”與“實”互為補充、互為印證。如朝鮮族舞蹈《僧舞》中,舞者采用靜動結合的舞蹈節奏,以及“甩袖”“轉袖”等技巧變化,巧妙地塑造了內心充滿矛盾的僧人形象。
在朝鮮族舞蹈作品中,以“袖”為舞蹈道具的作品往往更偏重表達舞者的心境變化,本文將以朝鮮族舞蹈作品《僧舞》為例進行簡述。
《僧舞》作為朝鮮族傳統舞蹈,舞者的服飾在傳統僧服基礎上做出一定的藝術改造,加長了袖的長度。在舞蹈中,舞者俯詢大地,仰問長風,通過長袖的舞動造型,著重體現舞者內心獨立蒼茫的孤獨感受。在整個舞蹈中,編舞意在通過用長袖和擊鼓來展現僧人的內心環境,因此動作重在“寫意”,具象的長袖舞動實質上是對內心情感的抒發。因此在舞蹈中,我們能多次看到舞者靜動結合,剛柔相濟的袖舞變化。尤其是在長袖旋轉之中突然迸發的瞬間甩袖,巧妙地表現了僧人角色內心的漣漪。從步法來看,“僧舞”側重滑步與跳躍的步法結合,整體呈“之”字形前進,配合長袖的左右舞動,顯得動作輕盈,姿態優美,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受。縱觀整個《僧舞》的舞蹈編舞節奏,從最初的含蓄、舒展,到高潮時行云流水的袖舞、激烈多變的擊鼓,以至于最后隨著音樂雙手合十,一切動作重歸于寂。是一個“由靜到動,由動歸靜”的三段式結構,一方面有助于表達僧人最初遺世獨立的風度,受外界影響產生的情態變化,與最后的內外統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體現舞者的高超技巧。
另外,《僧舞》的服裝、道具設計也值得一提,舞者所穿的并不是漢文化密宗、顯宗的僧服,而是帶有明顯朝鮮族特色的朝族僧服。這種寬大而且加長袖部的民族服飾,在舞蹈中不但突出了長袖的表現,還帶著朝鮮族傳統服飾的民族特色,在舞蹈中隨著朝鮮民族樂器的伴奏,表現了人與袖的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袖”在朝鮮族舞蹈中,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服飾延伸,更是具有特殊表現力的舞蹈道具。作為舞者手臂的延伸,“袖”通過本身紛繁多變的變化表現,對舞蹈的意境渲染做出極大的貢獻。成為東方舞蹈的重要表演道具之一。在朝鮮族舞蹈中,“袖”有其獨特的地位與運用模式,和中國傳統曲藝和中國古典舞中的“水袖”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獨自的“氣韻”發力特點,在體態上,動作表現上自成一家。結合本身的音樂服飾特色,形成獨到的舞蹈韻律與舞蹈表現。
在當下,“袖”在舞臺表演與舞蹈教學、創作中,以其獨有的造型、節奏表達方式,正越來越多地得到認可與重視,尤其是“袖”與現代舞的肢體語言融合,對于刻畫人物形象、揭示角色情感很有幫助。筆者希望通過對朝鮮族舞蹈舞中“袖”的運用研究,為民族舞學習與現代舞編創提供一點借鑒。
指導教師:王淑艷
[1]崔承喜.朝鮮民族舞蹈基本[M].朝鮮藝術出版社,1958.
[2]樸永光.朝鮮族舞蹈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3]任范松.中國朝鮮族藝術論[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4]李風玉.朝鮮古典舞蹈[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
[5]向楠.漢民族、朝鮮民族“袖”舞比較研究[J].延邊大學,2007.
[6]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7]于平.風姿流韻——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陳佳,碩士,研究方向:東北民族民間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