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財經學院 陳碩峰
?
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特征及其財稅政策分析
廣西財經學院陳碩峰
摘 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各地區經濟差距逐漸拉大。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為四大經濟區域發展不均衡,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相關經濟戰略與政策的實施,各區域經濟已逐漸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趨勢,但還未達到平衡發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由于多方面條件的制約,還未得到明顯提升,東北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已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從總體來說已得到明顯提升。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協調發展財稅政策
中國是一個具有14億人口的大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屬于發展中國家。由于改革開放,沿海以及經濟特區迅速發展,受益巨大,與此同時許多地區經濟的發展仍然處于較落后階段,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如何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協調區域發展中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財政的相關政策等幾個重點問題。本文根據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原因、主要影響因素、特征以及財稅政策的研究等進行分析。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來自東部、南部沿海地區與西部內陸地區;另一方面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南方與北方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經濟發展較發達地區的共同點是先改革開放試點城市或特區,優先享受國家相關的優惠政策,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沿特區或城市周邊進行發展,逐漸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
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水平存在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且經濟差距正逐漸擴大。形成這種情況主要有兩方面因素:政策原因和地理位置原因。本文接下來對這兩方面原因進行進一步說明。
1.1政策原因
由于國家改革開放的實施,為進一步加速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發展,率先實行了沿海優先發展政策,為促進沿海經濟的發展,對于沿海城市較為集中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根據沿海優先發展的戰略部署,各項改革政策均是根據這些沿海城市發展情況進行出臺和實施的,之后再逐漸向周邊城市和內陸地區進行發展。
第一,東部沿海地區在全國率先開始吸引西方發達國家來華進行投資,大規模的外資企業的進駐為東部沿海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思想理念、專業的技術以及系統化的管理知識,同時也帶來了雄厚的資本,從而城市得到迅速發展和擴張。國家根據城市發展的需求不斷改變經濟戰略和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同時也符合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促使眾多國際型企業向中國進行轉移,使我國逐漸成為國際產業調整的集合地。
第二,由于東部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國家的財政預算和重點投資項目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使東部地區獲得的財政預算、補貼都要比西部地區多。國家資金的大力扶持,南部與東部地區逐漸建立起經濟特區,而特區為進一步得到快速發展就會實行適合特區發展的政策,開放后的特區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經濟圈帶動發展模式。
1.2地理位置原因
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另一因素是地理位置,由于我國東部、南部沿海地區氣候濕潤、土地肥沃,具有豐富的水產品、勞動力等資源,高科技技術人員和良好的教育水平也都較為集中。沿海交通便利,利于海外投資商的往來與溝通,市場潛在的發展機會巨大,可以共同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時刻走在我國經濟開放的最前沿。而西部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因素,沙漠、冰山、高原等惡劣的環境占土地面積較大,且分布廣,特別是西北部與西南地區,許多居民還未解決溫飽問題,根據實際情況短期內無法達到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我國目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整體上呈現有利趨勢,但各別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嚴重。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先后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資源節約、小康社會,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科學發展觀為主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目標。
2.1政策因素
“先富帶動后富”的理念就是為了縮小區域經濟差距所提出來的,鼓勵東部沿海地區在經濟上起引領作用,在“率先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帶動周邊地區以及西部地區實現經濟共同發展的戰略。黨中央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分別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主要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進西部大開發”等政策,進而扶持地區經濟發展。
根據“十一五”規劃,針對各地區情況提出主體功能區的構想,國家國土面積廣大,資源豐富,根據各地區的自身情況和優勢進行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功能區,同時主張東西部地區對口進行支援計劃。在支援交流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經濟區域,尋求互補項目,逐漸形成相互依賴的共同體,在各自的領域內充分發揮優勢,平穩發展逐漸形成經濟共贏目的。
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基礎和高科技人才均在東部和南部沿海發達城市,在新的國際格局形式下,這些地區在發展經濟過程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并且以自身的經濟和技術優勢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漸形成東西部地區共同發展的局面。
2.2產業結構的調整
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必然要經過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也是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沿海發達城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進行調整產業結構、產業轉型,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節能減排,以期逐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傳統行業逐漸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擴大企業規模,以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根據目前情況看,近幾年我國采用的一系列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都獲得了明顯效果,使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得到較大提高。接下來對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特征分析。
第一,由于改革開放,國家重視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黨中央根據各區域經濟的實際情況,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不斷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促進中部地區的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西部大開發”,在實施這些政策時,繼續鼓勵東部和南部經濟發達城市領先發展的局面。以保證整體經濟水平持續提高的局面,逐步形成發達城市帶動資源匱乏的城市經濟發展,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結構,推動各地區經濟共同發展,在一定時期內使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第二,目前,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主要呈現的格局為“一低三高”。國家推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帶動下,東北與中部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已逐漸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
第三,從2004年開始,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大幅度下滑的局面,近幾年,國家推出“推進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政策,促進了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各市縣經濟發展差距有明顯縮小趨勢,但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還是處于較低水平。
第四,自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四大區域包含沿海發達城市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出現明顯下滑趨勢。在此期間國家為促進經濟發展,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戰略,并加大實施力度,在金融危機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金融危機期間,這些政策同時也促進了各省市區的經濟發展,從整體角度看,扭轉金融危機期間經濟下滑的局面,并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淡化,黨中央根據現有情況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恢復,各地區經濟協調水平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回升。
首先,要構建符合各地區經濟發展的財稅體制,建設財稅體制的重點在于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有明顯的地區經濟格局,具有經濟基礎與主體功能區的定位,所以在財政政策的設計方面,要重點加強對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的管理,簡化支付流程,逐步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我國屬于農產品產業大國,為鼓勵農業的迅速發展,根據地區特點重點布局東北平原、長江流域以及新疆、甘肅等地農產品產區,以上產區的農產品活動可通過國家的專項轉移支付制度獲得支持。
其次,構建符合區域經濟的稅收制度和政策,主要在于完善以資源稅為核心的資源稅費制度,以確保中西部地區資源與經濟優勢的轉換。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企業的稅費負擔和價格制度,以提高企業競爭能力。該資源稅自2010年6月改革以來,西部地區尤其是新疆資源稅收入呈現較快增長趨勢,2010年當年資源稅收入達19.1億元,同比增長232.3%,由此表明資源稅改革保證了資源優勢正逐漸向財政和經濟優勢的轉變。在政府的正確指導下,新疆增加的資源稅收入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和建設公共化服務等。各地區域稅收優惠體系的確立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區的優惠力度,改革開發以來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地區之間的稅收負擔不同,增加了東部地區企業的競爭優勢。為此,要逐步完善中西部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推進產業化發展,逐步形成產業優惠與區域優惠政策的融合。同時,調動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到中西部地區就業和創業。減免個人稅收,加大相關技術服務的配備,對于個人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或獎勵,以提高中西部地區高科技人才的占比。
最后,構建符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公債和投資政策,其目的在于促進經濟一體化,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經濟平衡發展與合理的分工布局。通過國債投資與財政投資,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社會多元化投資角度,帶動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交通便捷是經濟平衡發展的基礎,利用符合區域的投資政策,逐步完善交通、民生等項目,通過財政政策逐漸縮小經濟差距,以達到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為提高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黨中央需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提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推進經濟增長。經濟發展不均衡,無論是對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發展制約。近幾年,國家通過構建符合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稅體系、稅收制度以及各項投資政策、優惠扶持項目的實施,我國四大區域以及各省市間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整體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參考文獻
[1] 于詩琦.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及特征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5(6).
[2] 倪金鳳.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及特征分析[J].財經界,2014(36).
[3] 張遠芝,谷軍.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趨勢及特征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29).
[4] 張偉.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財稅特征及其對策[J].金融經濟:下半月,2012(2).
[5] 遲影.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及相關政策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1.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a)-123-02
作者簡介:陳碩峰(1981-),男,漢族,廣西人,工程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財政政策、區域經濟政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