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湘潭市委黨校 陳璐
湘潭工業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策略探討
中共湘潭市委黨校 陳璐
旅游產業與工業的融合滲透、關聯常被稱之為工業旅游,但工業旅游的發展一直停滯于以企業景點購物為主的工廠旅游模式和以老舊工礦為主的科普教育模式,在項目創新和產品功能設計等方面均嚴重落后于消費者的多元需求,邊際效益低下,這也是工業旅游產業企業參與度低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就湘潭市工業旅游的制約瓶頸和發展方式提出建議,以期促進工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工業旅游 產業融合 融合發展
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是指由于產業不斷增長,原有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邊界自然收縮或消失,各產業間的資源、產品、市場不斷匯集、交叉、融合,形成多元產品形態的新型產業,工業旅游便是工業與旅游業融合的產物。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以國發〔2009〕41號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其中指出:要大力推進旅游與農業、工業、林業、商業、水利、地質、海洋、環保、氣象、文化、體育、醫學等相關產業、行業的融合發展。迄今旅游業與工業融合理論和實踐都已然形成初步穩定的系統,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多是以企業景點購物為主的工廠旅游模式和以老舊工礦為主的科普教育模式,但是這兩種模式已然不能滿足在全域旅游視角下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急需通過產品創新、立意改造、增加元素等方式拓寬工業旅游收益方式。
1.1產業關聯度高是基礎動力
一是旅游產業獨具邊界不確定性,與其他產業的關聯緊密——能做到資源互補,技術拓展,市場融合,產品更新,使得全域旅游全產業的打造成為可能;二是旅游產業的準入門檻低,工業需要專利技術、生產設備等具備科技含量的要素支撐和生產要素保障,需要長久的時間、成本、空間的積累,因此資本從旅游業轉向第二產業的成功難度大,而服務業中的旅游產業就有易入性,旅游市場不易形成壟斷市場和寡頭市場,準入門檻低,因此資本從第二產業轉向旅游業難度小,打破了傳統的隔行如隔山的理念,產業鏈鋪開面積大,使全域旅游融合下的全產業式參與、全民參與成為可能。
1.2對利潤追求是內驅動力
企業作為典型的經濟人代表,財務管理的目標則定位為實現利潤最大化或者企業價值最大化,全域旅游下企業全面主動去創新思路,提供全過程、全時空、全季度的多元旅游融合產品,開拓跨產業的業務收入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最終收獲利潤,即在原主營業務的產業之上加上旅游便可在不影響原來的生產狀態和產品銷售方面,開拓旅游消費市場,新增一項其他業務收入或者營業外收入。
1.3市場需求是牽引動力
消費者需求已經從過去的普通、統一、簡單的需求向私人訂制化發展。只有把握消費者快速變化的心理,旅游企業才能獲得可持續性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需要從旅游產業的產品和市場兩大源頭著手。人民生活水平和儲蓄水平的提升使旅游消費者市場迅速擴大,消費者知識水平和需求層次的提升令需求派生出多元支鏈并催生旅游產品創新,促成企業跨域產業邊界開發多元化產品業務,而全域旅游下更加注重全面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比如參觀工廠旅游,傳統的工業旅游方式比如參觀工廠工藝主要的目的在于旅游者的消費市場,利益驅使因素明顯,但是若消費產品的同時,一起體驗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注重增加文化和教育元素,舉辦各種繪畫等創意展或者工業藝術,集消費觀念更新、藝術鑒賞與科普教育為一體。
1.4技術進步是助推動力
正是技術的快速發展,才是改變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核心,技術尤其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旅游業中。互聯網的快速便捷,消費趨勢發生重大變化,使得旅游的銷售渠道發生變革,線上旅游可以為旅客提供各類旅行社出行信息,滿足各地各類游客的需求,網絡營銷、網絡支付、一站式交易完成。在全域旅游下工業旅游也不再只是人們被動式旅行社組織小流量群體,若網絡營銷渠道廣,小地方也可以做出大景區的效果,比如北京798藝術區和上海田子坊,集舊工業作坊和藝術大師個人工作室為一體,吸引了不少散客游客群體。這些都成為促進旅游產業與工業融合發展產生旅游創新的動力因素。
2.1工業基礎
湘潭市是老工業基地,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自2008年以來,提出以先進裝備、精品鋼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設備四大戰略性產業來調整工業結構,目前擁有9個園區,全市園區入園企業達1182家,規模以上工業510家。2015年,園區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70.4億元,對全市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六成,存在良好的工業基礎和發展優勢。
2.2與旅游業融合不足
(1) “工旅融合”的風險和收益被錯估。大部分工業企業旅游融合的動力不足,認為涉足旅游產業會使原生產利潤和經濟效益受損,通過走訪本市部分園區企業,發現經營者大多數都認為作為工業企業,工業活動作為主業始終是企業的主要營收來源,未有動力去尋找工業產品針對旅游群體融合的路徑,而旅游業作為未涉足行業,旅游的開發風險較大,可能會影響主業的發展,利潤直接受到擠壓,甚至會泄露企業的商業機密。
但在經濟學上認為工旅融合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投資在旅游開發上的邊際效益等于投資在工業生產上的邊際效益。如果旅游開發的邊際效益高,則投資于工業生產的資金將轉移到旅游開發上來,反之,則反。最后,由于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資金在不同用途上的效果將一致,最終達到均衡狀態。也就是說,投資工業、投資旅游兩者相互均衡的結果,將使得比原來只投資工業企業的結果要更優,選擇更多、風險更低。
(2)工業旅游尚未進行實質性開發。鑒于經濟總體環境因素,多數工業企業處于應收賬款多、流動性資金周轉速度慢,人工成本壓力大,陷于財務成本高的迷局中,使得大多數企業疲于應對維系企業生存,工業旅游未能有由點擴散鋪開的狀態,比如本市也只有少數食品加工企業有意愿開發旅游,仍想遵循旅游團參觀購物的舊模式。而全域旅游下的工旅融合是全方位、全視角的融合,是依托各類工業資源形成的多功能的主體項目,在工旅融合下工業不僅不會消融,反而可以解決工業產品滯銷回款難的問題。
(3)工旅產業的功能設計結構單一。工業旅游在湘潭市剛剛興起,源于初始規劃,找準核心發展物,已經有竹埠港、湘錳等老工業基地試水發展科普式地質旅游,但是仍存在創新創意不足的情形,比如湘錳國家礦山公園是依托錳礦地質,以科普教育、地質保護、開發新工業為主要功能,但是融合的旅游因素偏少,設置的旅游主體仍以博物館、公園類觀光業態為主,對于體驗式項目、包含其他功能的休閑類項目未能有所體現,對于后期如何保持持續增長的客流量將成為一個難題。
3.1深度挖掘湘潭工業旅游資源,拓寬收益渠道
依托吉利汽車、風電風能、泰富重工、江南廠等工業園區和廠礦企業,重點發展工業旅游、國防旅游、旅游裝備制造業、旅游商品、生物醫藥等產業,老舊優勢工業與新型工業可分類實施各異的旅游開發路徑。建設“中國毛澤東銅像制造工業旅游基地”、“先進制造工業旅游基地”、“新能源工業旅游基地”、“新材料工業旅游基地”,打造一兩個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區(點),在產品盈利的同時收獲服務效益。
3.2依托工業優勢,構建工業旅游產品體系
將新型工業與遺產資源、文化創意、旅游信息化、新能源等相結合,積極構建工業旅游產品體系。沿襲傳統工藝技術,保護、開發和創新傳統工業產業的旅游價值鏈,比如竹業加工制造和油紙傘的制造,多與文化藝術相結合,多與場景體驗相結合。
3.3開發與保護并重,打造低碳生態化工業旅游
積極推動工業旅游開發與生態旅游發展相融合,比如錳礦國家地質公園、科普基地等。加強低碳旅游建設,以提供低碳旅游體驗為目的,支持低碳旅游的工業企業落地發展,延長園區內新材料、新能源的產業鏈,比如吸引建造低碳旅游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企業,包括低碳交通設施制造企業(如電瓶車、新型能源車),低碳環衛生設施制造企業(如生態廁所、生態垃圾桶),低碳能源供應設施制造企業(如充電設施)等,有利于對園區內現有企業(吉利汽車、恒潤高科、桑頓新能源等)的吸納配套,推動低碳工業旅游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全面升級。
[1] 樊信友,蒲勇健.產業融合視角下的工業旅游發展研究[J].商業研究,2015(3).
[2] 范文靜,唐承財.地質遺產區旅游產業融合路徑探析——以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為例[J].資源科學,2013(12).
[3] 李曉琴.基于產業融合理論的低碳旅游業態創新路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
[4]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Z].2009-12-01.
F592.7
A
2096-0298(2016)11(a)-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