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韓寧
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探討①
海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韓寧
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我們要采取諸如完善制度、提升技術、推進“碳金融”、優化結構等相關對策建議,以期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低碳經濟 發展 對策
我國經濟發展因過度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消耗,致使近年來碳排放總量日益增加、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對經濟增長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挑戰。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逐步推進,能源資源的需求總量持續增加,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約束矛盾將長期存在。低碳經濟是以綠色高科技與綠色管理為手段,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可持續經濟。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緩解資源能源有限性、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也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應當從完善相關制度、提升技術水平、推進“碳金融”市場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入手,以期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共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我國政府提出并實施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體系,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節能減排措施,并在財政、稅收等方面予以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當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財稅體系不健全,財政直接投資運用較多,并未能集中體現低碳經濟發展最需要的低碳技術創新;稅收支持的力度不夠,也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節能減排稅收優惠體系。
在低碳經濟的視角下,我國要盡快建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和綠色財稅制度體系。首先,增設低碳經濟發展預算支出項目,加強財政投資力度,促進低碳技術的提高與進步,充分發揮政府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作用;其次,政府要率先采購低碳節能產品,體現導向和示范作用,正確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鼓勵消費者購買低碳環保產品,加大對環保產品的扶持力度[1];再次,完善資源稅,改革消費稅,增設碳稅。要擴大資源稅的征稅范圍,切實讓資源稅發揮調控作用,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碳稅,可采取分階段實施的策略,避免其對經濟帶來的劇烈沖擊。最后,完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節能環保類產品,促進企業技術設備創新。
低碳經濟相關法規是實現低碳經濟有序發展的基礎保障和普遍適用的法律指導規范。在低碳經濟法律制度建設上,我國現行低碳經濟相關法律細化程度不夠,實際的司法可操作性不強,整體法律體系完善程度不高,直接影響著低碳經濟的有效推進,導致法律制度對低碳經濟所引導的產業結構調整規范作用下降。為保證減排目標的順利實現、發展模式的順利轉型,必須盡快形成較為完整的低碳法律框架。制定專門引導和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基本法,并在憲法中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基本發展戰略。加快制定和修改針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法等相關法規,通過法律手段促進清潔發展,從而驅使企業主動承擔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責任。同時,要注重法律體系的層次性,既要包括國家層面的總體法規,也要包括針對各行業和不同市場主體特點的細則性規制[2]。
低碳技術和低碳技術人才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和關鍵要素。我國的技術系統主要都是基于高碳排放的,且制度體系還不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必然是緩慢的。為有效促進低碳技術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我國應加大激勵低碳技術自主研發與創新的力度拓展低碳技術領域,加快低碳技術推廣,加大低碳技術人才培養。
3.1激勵企業研發與創新低碳技術
我國當前低碳技術發展的最大制約是整體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研發投入較低,整個產業體系與世界領先水平有較大差距,導致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儲備不足。同時,低碳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低碳技術和產品較少。為此,政府應通過擴大投資、降低門檻等措施,激勵企業研發、創新低碳技術,不斷引導企業加大低碳技術方面的投入。設立國家層面的低碳技術研發基金,通過中央、地方和企業的三方資金聯動實現自主研發,盡快在關鍵領域形成重大突破。同時,加大對低碳經濟、低碳技術大型研發平臺和研發基地的建設,形成研發集聚效應[3]。
3.2拓展技術領域,加快市場推廣
低碳技術研發成功后,政府要注重對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協助企業進行相應的成果推廣,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確保研究成果向市場有效轉化,使研發企業能夠從中獲得足額回報。企業要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上嘗試對新領域進行拓展。
3.3加大低碳技術人才培養
以現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為主體,加快低碳技術人才體系建設。綜合運用人才引進、自主培養等方式,增強低碳技術科研實力,建立高素質的低碳技術研發團隊,培養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趨勢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提升低碳技術的實際應用水平。
盡管我國碳排放量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我國碳金融市場在規模與功能方面都處于建設初期。目前我國金融業的碳金融活動主要是各類“綠色信貸”業務、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建設,金融業介入不深,碳金融體系不健全,導致我國碳交易議價能力較弱。為實現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應積極建設完善的碳金融市場。
(1)構建多層次的碳金融市場體系。我國應逐步建立多層次的碳金融市場體系,提高碳交易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把碳金融市場的發展有效納入到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中,建立適應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的碳交易制度,鼓勵其他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一起構建具有創新性質的金融工具,如銀行信貸、碳基金、風險投資、碳證券、碳保險,增加碳金融衍生品,推進碳金融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加強碳金融市場的規范化建設[4]。
(2)建立統一的碳金融市場交易體系。積極探索中國碳交易規則體系和標準,推進我國碳交易定價機制建設,在整合現有資源和信息基礎上,形成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所,盡快建立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制度,并建立適合國情的碳市場中介服務體系[5]。
(3)推進低碳金融監管體系建設。金融監管機構要積極應對國內外新的碳金融風險,不斷更新監管理念,探索監管創新服務的新思路,提升自身監管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我國碳金融市場面臨的風險,確保資金的運用符合宏觀調控的目標,并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轉變我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與能源使用效率。產業結構作為最重要的經濟結構之一,在此背景下,必須進行調整和優化。而能源使用效率低阻礙了經濟方式的轉變,必須利用科學技術進行提高,以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
(1)發展低耗能產業,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對于低耗能產業,要鼓勵其進行技術革新升級生產體系,加大其自主研發能力和創新力度,提升低碳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要廣泛應用低碳產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業態來解決其他各個產業的突出問題,引導傳統產業逐步使用新能源。此外,要把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點,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
(2)利用科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強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創新與研究,優化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組合。積極發揮能源科技的功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有效調整能源結構為能源、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創造活力。通過技術革新,加大現有工業體系中的能源利用率,盡可能降低現有工業的碳排放量,這不僅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
[1] 熊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稅收政策優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
[2] 徐建智.低碳經濟法律體系及其構建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 (1).
[3] 寧晨希.我國低碳技術制約因素與發展建議[J].商業評論,2016 (2).
[4] 趙暉.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J].金融經濟,2015 (10).
[5] 李陽.低碳經濟框架下碳金融體系運行的機制設計與制度安排[D].吉林大學,2013.
F206
A
2096-0298(2016)11(a)-131-02
①海南省教育廳高校科研項目(Hjsk2013-31);海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啟動資助項目(QN1116)。
韓寧(1977-),女,山東威海人,海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可持續發展理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