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錢堃 于姝
遼寧輕工職業學院 李江浩
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策略研究①——以遼寧省為例
大連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錢堃 于姝
遼寧輕工職業學院 李江浩
建設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政府重視民生,促進城市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智慧城市的建設有利于提升城市競爭力、促進城市和諧發展。為更好地解決當前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從協同創新角度分析協同創新的關鍵要素,重點從機制創新、解決現實需求問題、關鍵技術協同攻關、瞄準產業聚集區四個方面,研究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策略。
協同創新 智慧城市 建設策略
2008年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第一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美國迪比克市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了全球第一個智慧城市。2010年我國開始智慧城市建設,2012年住建部發布了國家智慧城市暫行管理辦法及試點指標體系,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從導入期進入實質推進期。關于智慧城市的具體概念與定義比較多,在學術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強調城市文化、知識與人文等理念。這種觀點主要出現在信息技術應用仍未普遍的情況下,出現在知識經濟、城市競爭力領域的理論研究中。另一種觀點強調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將推動城市的智慧化運行。此理論研究是從技術方面來分析,認為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城市各子系統,城市的“智慧化”發展從而得以實現。整體來說,前者強調城市以利用集體“智慧”的方式來提高城市競爭力,而后者則強調城市系統自適應、資源優化配置離不開信息技術。
本質上來說,智慧城市是通過各種信息化手段,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智能管理,實現政府、企業和居民的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服務的效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進而使得城市更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智慧城市,把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同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緊密結合,依托新一代智能技術,全面升級三次產業,打造智慧農業、智能工業、智慧服務業、智慧公共服務、智慧城市管理,從而促進城市綜合實力的提升,使城市運行更安全有效,使市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適。
建設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政府重視民生,促進城市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智慧城市的建設有利于提升城市競爭力、促進和諧發展。遼寧省智慧城市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沈陽、大連、本溪等城市的智慧建設突飛猛進。
沈陽市組建大數據管理局,打造大數據中心,啟動智慧醫院、政務微信服務平臺建設,開創了智慧城市與大數據產業互相推動、融合發展的智慧城市“沈陽模式”。大連市為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城市、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試點示范城市、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實現了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歷史突破,城市智慧化重點工程建設便民效應凸顯。本溪市原來為“煤鐵之城”,通過建設智慧城市發生了快速的轉變,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構建了以“三借三創”為主的“本溪模式”。莊河市的“智慧莊河”建設,覆蓋平安莊河、旅游、醫療、教育、交通、政務、精準扶貧、城市建設、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產業發展等領域,并采取PPP模式建設。
遼寧省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很大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共性問題。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政府資源過于分散、零碎、孤島化,管理的數字化有很大欠缺,功能缺乏整合。同時,創新主體之間在人才、技術、資源、信息共享方面存在壁壘導致創新能力分散、創新效率低下。
因此,如何開放并有效利用政府數據,加強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社會機構的協同合作,形成跨領域、跨組織的系統架構,提升公共服務和管理水平,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實踐中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要解決此問題,需要充分理解協同創新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應用。
協同創新是各獨立的創新主體擁有共同的目標、內在動力、通過直接溝通、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使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從而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通過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實現深度合作。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協同創新是全面提升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設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協同創新的方式可以大大推動大連市智慧城市的建設,提高工作效率。目前遼寧省不少城市已基本具備協同創新的基本要素。
3.1政策性要素
政府通過優化協同創新資源配置,宏觀調控協同創新的方向、速度及規模,通過加強政策支持,促進產業內各主體要素形成戰略聯盟,引導其協同創新活動,使所有主體要素的發展方向與智慧城市協同創新發展目標一致,創建協同創新公共平臺。2013年大連市成立智慧城市協同創新聯盟和技術研究院。本溪市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政府協調資源,騰訊搭建平臺,神州數碼做技術支撐這種三方合作模式,以PPP模式運營,展現了本溪智慧城市的建設思路。沈陽建設了電子政務網、協同辦公平臺,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多級跨部門綜合辦公、聯合會簽和即時協作溝通。
3.2核心要素
智慧型產業內的骨干企業,通過吸收知識,促進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的成果運用,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因此,核心主體要素必須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與經濟基礎,能夠承擔起準確識別市場需求、整合創新資源、集聚其他主體要素的責任,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應積極吸引優秀企業參與建設。如沈陽市與阿里、良潮等知名企業合作,促進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智慧產業加速發展。本溪市與神州數碼成立合資公司,2016年包括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內的51家國家智慧城市產業聯盟重點企業走進遼寧,與政府和企業展開積極對接,已與葫蘆島和鐵嶺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3.3知識性要素
高校、科研院所是智慧城市協同創新發展的知識源,為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目標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整合培育科技集群力量,實現協同創新。目前大連市高校已經選擇重點領域、重點課題,開展智慧城市共性關鍵技術協同攻關,突破產業發展瓶頸;通過智慧城市技術標準的研究與制訂,積極參與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化的工作;開展與國家智慧城市創新聯盟的協同和對接,促進跨地區、跨國家的智慧城市合作。
3.4支撐性要素
智慧型城市建設需要資金的支持,遼寧省各級政府積極創新,以雙贏的理念較好地解決了建設資金問題。大連、沈陽市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以及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貸款的額度。本溪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以資源換投資的辦法獲得成效,以大量發放市民卡這一資源,成功換取市商業銀行8700萬元投資;通過教育、旅游、衛生及信息化市場共換取中國電信、移動及聯通近3000萬元投資;2014年1月本溪市以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
協同創新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使創新資源和要素得到有效匯聚,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應立足于機制創新、解決現實需求問題、關鍵技術協同攻關、瞄準產業聚集區等四個方面,從而推動遼寧省智慧型城市建設。
4.1加強政府管理機制創新,引領智慧城市集約高效發展
政府應牽頭開展智慧化建設總體設計,引領智慧化建設的統籌機制,充分協同創新主體合作,多利益相關方聯盟,創新管理組織結構,通過管理機制的創新為智慧城市整體績效提升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1)統籌推進電子政務協同發展。完善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建設,加強專業數據庫建設,豐富政務辦公門戶網站內容,推進政府服務流程優化,逐步實現電子政務業務通過政務辦公門戶一站式辦理;利用移動互聯網等技術,豐富網上在線服務渠道,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工具發布政務信息,加快工商、稅務、質監、環保等面向企業的網上監管及服務模式建設。
(2)推進信息資源整合、開放、共享。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黨政系統、金融系統、廣電系統、電信系統、社會事業等各行業管理部門應向社會開放符合公開規定的數據資源,提供必要的數據接口,支持符合相關資質的企業整合各類公開信息資源,有效利用和發揮數據的商業價值和服務價值,為政府管理、企業經營和公眾生活提供大數據應用服務。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推進各類數據的開放與共享,讓“沉睡”的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讓企業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實施項目、提供服務、促進產業發展。
4.2基于現實需求的協同創新,提升智慧城市的實用價值
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將民生需求作為重點,以人為本、協同合作、注重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這需要各部門將資源共享、業務協同視為是智慧化建設的基礎,突破區域、部門、行業界限和體制性障礙,充分整合智慧化資源,推進跨部門、跨領域的業務協同,走集約高效的智慧化建設道路。
構建以民生需求為核心的大數據應用管理體系,將城市、機構和市民的多層次需求連結,利用大數據洞察民生需求,建立互動即時的利于協同創新的溝通機制。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將智能化新技術落實到城市建設當中,優化資源配置,豐富服務內容,推動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如建設集金融、公交、居民健康卡、圖書借閱、保險及公共繳費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市民卡,就依賴于各部門數據協同共享。
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社區、智慧衛生等工程都是基于需求,為保障人民生活得更舒服更便利,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智慧交通——建立全方位智慧交通體系,建設交通信息綜合服務系統;建設一體化智慧城管體系,健全智慧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食品藥品追溯系統。智慧教育——完善智慧教育平臺服務功能,建設教育云數據中心,提升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水平,建成人人可享有的優質智慧化學習環境。智慧社區——構建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社區電子商城,積極推動數字家庭建設,推進家庭安防、智能家居、家庭健康等各類智能化系統建設與應用,推廣智能樓宇、小區智能停車場、小區多功能自助服務終端等智慧應用。智慧衛生——建設區域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實現電子病歷與健康檔案全面應用,建設虛擬醫院智慧管理和應用系統,利用高清視頻終端、各類醫療和體征檢測設備提供定期體檢、專家遠程健康咨詢、健康監測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務。
4.3促進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保障智慧城市的科技支撐
在建設智慧型城市的過程中,大多數項目都需要市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所等多方開展合作,特別是在深度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上。大力開展智慧城市關鍵技術協同攻關,需要如下措施:(1)建成全面覆蓋科技資源,集成知識、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的科技資源與服務平臺,在感知與傳輸、數據存儲與處理、應用與服務、信息安全和技術標準等方面開展關鍵技術協同攻關。(2)建立基于互聯網的科技、經濟、商業信息數據庫、技術成果數據庫、專利數據庫和技術標準數據庫,完善信息檢索中心、電子圖書館等信息資源支撐系統。(3)建立公共研發大型交互式服務系統,推動科技資源與服務的供需雙方進行信息交互、服務交易和技術交流等。(4)建設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服務系統,整合、共享、集聚科技創新資源,建立科技型企業投融資需求數據庫,搭建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加快優秀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5)建立服務基礎支撐平臺,提供信息交換、存儲、服務的統一標準,實現各體系平臺進行基礎性融合,集成現有系統并提供拓展平臺。
4.4依托產業集聚區協同創新,帶動智慧產業高效發展
充分發揮遼寧省各城市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把發展產業集群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主導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作為推進智慧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發展產業集群,為建設現代產業聚集區、實現協同創新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通過協同創新實現智慧產業與智慧城市融合發展。重點培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提升信息消費產品及服務供給能力。推進智慧產業創新發展、通過智慧化建設提升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電子商務、物流業智慧化發展、推動智慧電網建設。積極引進國內知名企業,以設立研發中心、運營中心、結算中心或產業基地等多種實體落地模式,承接各領域智慧化建設項目,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協同創新帶動智慧產業高效發展,從而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1] 安小米.面向智慧城市發展的信息資源管理協同創新策略——以荷蘭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為例[J].情報資料工作,2014(3).
[2] 朱洪波,楊龍祥,金石,等.物聯網的協同創新體系與智慧服務產業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1).
[3] 李德仁.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國建設信息,2011(23).
[4] 劉剛,張再生,梁謀.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以海口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3(6).
[5] 王璐,吳宇迪,李云波.智慧城市建設路徑對比分析[J].工程管理學報,2012,26(5).
[6] 楊再高.智慧城市發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7).
F292
A
2096-0298(2016)11(a)-165-03
①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3DGL031);遼寧省社科聯2015年度與高校社科聯合作立項課題(lslgslhl-026)。
錢堃(1974-),女,江蘇泰興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創新創業管理、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于姝(1980-),女,遼寧沈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創新創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李江浩(1988-),男,河北衡水人,教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工商管理、企業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