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對比探析
徐晶
目前,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日益增多。因此,需要盡量減少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本文首先從會計準則指定程序、固定資產準則、會計準則體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又在此基礎上探究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對策建議。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對比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統一會計語言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要實現各國之間的會計信息對比,還是要協調國際會計事務,都必須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我國若要取得經濟的長久發展,就必須積極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使我國的會計準則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而若要推動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就必須深入研究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進而為我國海外投資、融資減少障礙。
1.會計準則制定程序存在差異
我國會計準則制定首先包括計劃階段,即會計司根據會計核算實際需求以及經濟發展內在要求,擬定本年度會計準則項目,在經領導小組批準后,對起草人與起草小組進行具體分工。其次是研究階段,起草人搜集、整理、分析國內外相關資料,并作出初步結論。再次包括起草階段,即是指起草人根據上一階段的成果,全面論證起草準則所涉及的問題。并起草初稿。第四個階段則是征求意見和定稿,會計準則委員會根據初稿進行討論,并提出相關意見,起草人則根據修改意見起草征求意見稿,并上報審閱,批準后在全國征求意見,起草人根據各方意見適時修改,上報審閱后形成定稿。上述階段是我國會計準則的基本制定程序。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各階段都存在一定差異。首先,在計劃階段的立項程序中,存在一定差異性。例如FASB立項時,不單單考慮其技術方面的可行性,還涉及到其實用性,以及出臺后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國在理想程序中多考慮其可行性,對其他方面則缺乏關注。此外,我國會計準則在研究階段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也各有不同。例如FASB在這一階段包括對已有概念公告的修正、已有準則的公報、一般規定的補充,且成立研究小組進行深入分析。我國在研究階段則多關注與其他國家的比較,且較少分析差異原因,傾向于直接借鑒。在起草階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FASB多以財務呈報框架作為會計準則起草的依據,并將公眾意見作為基礎。但我國則多依賴研究報告。在征求意見階段,FASB不僅有公眾聽證會方式的口頭意見,還有討論備忘錄方式的書面意見,并向全社會征求意見。我國在這一階段則多采用書面意見。
2.固定資產準則存在差異
首先,固定資產核算方法不同。例如,國際會計準則在購入的固定資產方面,增加了固定資產是使用結束時搬遷、拆卸的費用。再如,針對所有者投資人的固定資產,國際會計準則根據公允價值核算,我國會計準則則各方確認價值進行核算。其次,折舊規定存在差異。兩者在折舊方法方面較為相似,但相較于國際會計準則我國會計準則允許采用的方法更多。此外,當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與之前的預計數目存在差異時,兩者的調整方法也不盡相同,它們分別從金額和年限進行調整。再次,固定資產減值也存在差異。國際會計準則認為,確認減值損失后,在之后的核算中就必須更正固定資產的折舊金額,以便對合理攤銷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我國會計準則則認為固定資產減值之后,應當按其剩余使用年限與賬面價值計算折舊。此外,二者對于固定資產的處置也存在不同,我國會計準則認為將其視為營業外收入,國際會計準則則規定應將其包含在正常經營活動損益內。
3.會計準則體系存在差異
國際會計準則將框架概念視為評價、指導理論基礎,但這種“框架概念”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是國際會計準則的構成內容,只是單純的理論框架,無法直接指導實際會計工作。它預先明確了財務報表質量特征、財務報表的目標、會計的基本假設、財務報表的要素等,極大地增強了準則將的可比性、統一性。我國的會計準則將基本準則作為基礎,它可以直接指導我國的會計實務工作。我國會計準則缺乏完善的會計框架體系,混淆了概念框架的作用,導致會計工作容易出現前后不連貫的現象,且具體準則之間也缺乏協調性。此外,我國會計準則主要依據我國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法律制度,并趨同于國際會計準則。顯然,我國的會計準則是在借鑒基礎上加以發展,具有鮮明地中國特色。相較于國際會計準則,我國會計準則涉及到的業務問題、經濟問題更加廣泛、復雜。
首先,若要實現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應該在充分考慮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借鑒,而非一味的模仿照搬。對那些符合我國經濟環境、經濟實質、社會環境的項目準則,可以之間采用其處理方式。但對那些剛開始規范的項目準則,以及由我國特殊會計環境導致的經濟實質不同的項目準則,則應當在尊重這種差異性的基礎上,積極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協調溝通,而不應盲目趨同,要在研究的基礎上尋找趨同途徑,創造趨同條件。其次,應當著力實現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發展。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貿易往來逐漸增多,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國會計準則必須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但目前,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會計環境還存在一定差異性,所以,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發展并非盲目的追求國際化準則。例如,針對境內資金募集,我國就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國內會計準則。而對境外資金募集,則應當根據國際會計準則。在區別對待的基礎上,實現國際會計準則與我國會計準則的協調發展。再次,還應當增強會計人員的綜合素養,為我國會計準則的趨同提供人力資源。當前,我國大部分會計人員都能夠遵守我國會計準則,并在此基礎上處理會計賬務。但對國際會計準則掌握還不夠準確。因此,若要實現我國會計準則的趨同,就應當關注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增強他們的業務能力,使其在了解我國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熟悉國際慣例。
綜上所述,會計準則的制定都受到法律、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這就要求我國的會計準則也必須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深入分析二者的差異不難發現,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不夠詳細,且涉及面較窄。因此,為了適應我國當前的社會形勢,我國會計準則必須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發展。
[1]楊敏,陸建橋,徐華新.當前國際會計趨同形勢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策略選擇[J].會計研究,2011.
[2]馮淑萍.中國對于國際會計協調的基本態度與所面臨的問題[J].會計研究,2004.
[3]劉玉廷.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走向縱深發展階段——《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解讀[J].財務與會計,2010.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