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迪
摘要:面對飛速發展的電子科技,人們越來越追求金融產品的高效便捷和簡單化,致使傳統的金融業受到了一定影響,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這種將互聯網與金融相結合的新型金融模式豐富和拓展了支付、投資等金融活動的方式和渠道,重新建構了金融市場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推動了金融業發展,對金融業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101-02
人們開始正式注意到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是源于阿里巴巴“余額寶”的出現,其僅上線18天就成為擁有最大用戶數量的貨幣基金,天弘基金也因為余額寶一躍成為國內貨幣基金管理公司中的龍頭老大。這里的互聯網技術主要是指云計算、移動云支付、社交網絡等,當前主要有眾籌融資、第三方互聯網支付、P2P網貸以及像阿里“余額寶”一樣的互聯網貨幣基金等幾種新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發展趨勢來看,金融市場競爭只會隨著各種理財產品的出現愈發激烈,但在金融市場火熱發展的同時,互聯網金融在風險和監管上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因此,為保障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十分有必要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一、互聯網金融的意義
(一)互聯網金融的起源與發展
1.起源階段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證券業務開始實現在網上進行開戶、交易、資金結算等工作,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以1992年成立的E-Trade網絡證券公司為代表的創立門戶網站的模式,E-Trade公司創設了圍繞金融證券業的門戶網站營銷體系,通過門戶網站可以在證券、銀行、保險和稅務等方面為客戶提供信息,界面清晰,操作簡單快捷,且交易傭金不高。是on line to off line這種將互聯網變為線下交易前臺的離線商務模式,即將線下商店的活動信息通過互聯網推送到互聯網用戶手中,進而帶動線下的消費,比如,嘉信理財。三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轉型后的傳統證券公司。比如,將客戶定位在高端群體的美林證券,因為要為這些客戶提供面對面的咨詢和服務,所以不能夠完全依賴于互聯網。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的后期,國內才逐漸有證券公司在網上開展行情顯示、交易等業務。目前,客戶既可以直接到營業部門辦理相關業務,又可以利用PC端或手機在網上進行交易業務。
保險業務開始向網絡化方向邁進也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期。日本在1997年出現了第一家完全在互聯網上開展直銷業務的保險公司,此公司是由日本電信和美國一家保險公司共同投資創立,且共同管理的。與此同時,我國也逐漸有保險公司在網上通過網站開展保險產品的選擇和購買等相關服務和業務,此時的互聯網保險業務有代理和網上直銷兩種模式,前者是通過銷售代理機構在互聯網上銷售保險,此種模式既可以獲得大批量的潛在客戶群,產生規模化的經濟效應,又衍生出了多家保險公司在同一個網站上開展業務和提供服務的類似網絡保險超市的新模式。網上直銷則是各保險公司自己通過網站直接開展保險銷售業務。
進入21世紀之后,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原有商業模式已經因為電子金融業務的出現被打破。雖然在國外還沒有互聯網金融這樣的說法,但實質上,電子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其實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還是可以認為互聯網金融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后期。
2.發展階段
互聯網金融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是在21世紀左右,此時期內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一直在加大互聯網技術改造金融業務的力度,很多金融機構在線上開展的服務已經逐步從單一的網絡銀行拓展到手機銀行、手機證券、移動銀行等多種形式。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傳統的組織結構、運營模式也同樣受到互聯網技術的影響,阿里巴巴和中國平安、騰訊三家企業在2013年聯合創立了第一家沒有實體分支機構,只在網上開展業務的保險公司——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另外,伴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崛起,第三方支付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業務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延伸到金融行業的各個領域當中,創新了支付、投資、融資的方式和渠道,即互聯網金融,包括眾籌融資、peer to peer的P2P以及第三方支付等新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的內涵
互聯網金融是指在云計算、移動技術和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的支撐下進行資金融通、信息中介和移動支付等活動的新型金融模式,其主要基于互聯網平等開放、協作共享的核心理念,深入挖掘有關數據信息,在金融領域拓展自身業務,使金融業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開展移動支付等相關金融業務,拓寬了金融活動開展方式和渠道的同時,增加了金融業務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且降低了中間成本,除了眾籌、第三方支付、互聯網虛擬貨幣以及網絡理財和網絡保險等多種模式之外,正逐漸向資金融通、供需信息匹配等傳統金融業務核心進擊。
第一,互聯網金融一改傳統金融模式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成本獲得與擬投資企業相關必要信息的過程,交易雙方只需要在互聯網上進行搜索即可獲得自己想要了解的關于對方財力、信用等所有信息資源,避免交易雙方信息獲取的不對稱。另外當貸款對象出現違約情況時,企業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公開其違約問題或降低評級信息等手段來在一定程度上對貸款對象起到制約的作用。
第二,傳統的金融模式下,很多需要資金的個人或企業往往會因為無法通過銀行的資格審核而得不到銀行的資金支持,銀行也更偏向于那些老舊固化,收益率低,但規模大或有國家保障的國企,亦或是經濟發展呈現繁榮態勢的行業。互聯網金融則通過眾籌或收集社會上閑散資金的方式改變了這種狀況,讓金融更貼近民眾。
第三,移動智能手機等新型移動設備的出現使互聯網邁入了移動化時代,創新了互聯網金融模式——只要在手機終端上安裝金融客戶端的應用,就可以通過簡單的拇指操作實現第三方支付。
二、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研究
(一)P2P借貸平臺的相關研究
P2P借貸是通過網絡信貸公司在個人與個人之間進行的借貸行為,即網絡信貸公司提供網絡平臺,將有多余資金的個人與有資金需求的個人聯系到一起,各取所需,然后網絡信貸公司從中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快捷高效。
P2P借貸行為研究。2005年出現的Zopa是世界上首個P2P網貸平臺,文獻針對在Zopa上開展的借貸行為進行了相關研究。文獻探討了微小融資交易成本是否會在P2P網貸平臺上的互聯網技術支持下有所降低,文中所持觀點是基于Web2.0的互聯網技術平臺對降低交易成本并不會起到多大作用,認為P2P借貸交易實際上是離不開網絡交易平臺的提供方——運營商,即中介方的。文獻認為融資項目的特性、群體因素和地理因素是能夠影響P2P網貸平臺上能否成功融資的決定性因素。
(二)眾籌融資的相關研究
眾籌融資機制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分成以下幾種類型,分別是獎勵類型、借貸類型以及捐助類型。捐助型眾籌融資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很多非政府組織加以運用,此種模式下的捐助者對資助并沒有更大的期望。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一些非贏利性的產品項目比較容易獲得融資;一些生產性產品的眾籌項目相對于社會服務性的眾籌融資項目更加容易成功融資;非贏利性產品項目能夠獲得融資但是對這些項目進行資助的人比較少。在眾籌融資項目中回報方式是產品還是分紅需要根據投資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若在投資初期,資本需求市場不是特別大,那么投資者一般會選擇的回報方式為產品;如果資本需求大,那么投資者選擇的回報方式是分紅。眾籌融資項目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那么對于風險的來源可以從發起人以及投資人的角度來分析。項目發起人的投資目的一般歸結為融資以及吸引市場公眾的注意力,然后從公眾的視角中獲得關于產品以及相關服務信息的反饋等等。在項目投資人方面,他們的目的一般歸結為獲得投資回報,并且產品生產志趣相投,能夠與社會和市場分享自己的專業產品構想。眾籌融資在應用過程中廣泛的應用于新藥品的研發以及娛樂方面音樂唱片的研發或者是書籍的出版等等。
三、促使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的原因
(一)互聯網技術的支持
1.云計算
開展互聯網金融可以收集眾多網民數據,在這一過程中對計算數據的速度、存儲數據的能力以及服務數據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隨之出現的云計算正好將此問題有效地解決了。云計算主要就是在個人電腦上分布各種計算,這樣當地用戶在需要數據的時候就可以把資源轉換到有關應用之上,然后按照實際需求對存儲數據的系統進行相應訪問。同時,此種原理也促使云計算有了更強的擴展性、較高的容錯率以及非常好的安全性等,進而使互聯網金融在存儲數據以及運算方面的要求得到了很好的滿足。
2.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即用戶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對其消費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進行資金結算的一種新型支付方式。據世界網訊全球技術研究中心與某咨詢公司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智能手機的用戶數量截至2013年已超過10億,并會保持持續上漲的趨勢,而隨著WIFI、4G網絡的普及和發展,互聯網聯合通訊技術已成為必然趨勢。我們可以預測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會將傳媒網絡和有線電話融入進來,甚至將移動互聯同其他網絡整合到一起。互聯網技術與移動支付融合之后可以為金融用戶帶來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及時、甚至專門定制的服務。
3.社交網絡
社交網絡也就是社交網絡服務。社交網絡的實際含義就是軟件、服務、硬件和應用。一個最大的社交網絡最多能容納一百五十多人,據調查發現,在我國目前的互聯網資源分布之中,社交網絡占據了42%,居第一位。針對這一點而言,社交網絡為接近現實社會的一主要技術改革,它將現實生活之中的社會關系附上數字應用到了網上,讓社交網絡變成了一個傳遞和發布信息的共享平臺。
(二)社會經濟的發展
此外,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也為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奠定了一定物質基礎,從而才保障了互聯網技術與金融行業的有效融合。
在互聯網普及和信息技術日臻成熟的當代,互聯網金融技術得到的迅猛發展,創新支付、投資等金融活動方式和渠道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互聯網金融在風險和監管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