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華
摘 要: 物理學困生轉化是個老大難問題,而學困生轉化又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學困生的成因、特點表現,并提出一些轉化學困生的策略。
關鍵詞: 學困生 成因 特點 轉化 策略
一、學困生的特點
雖然學困生只有一小部分,但老師不能否定他們的存在,不能置之不理,況且“培優轉差”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認為要轉化學困生,首先要了解他們的表現特點,然后對癥下藥。經過調查、研究和分析得出,學困生的特點表現有:
1.思想上比較懶散,依賴性強,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主動性、自覺性,作業常不交或得過且過。
2.感情上單純、幼稚,易感情用事。與教師關系融洽的,多數偏愛他所教的學科。
3.好奇心重,記憶等易受興趣、愛好等心理因素影響。對于感興趣的物理概念、規律等愿意記憶,而對于那些缺少實驗,枯燥、抽象思維形成的概念、規律等則不愿記或機械記憶。
4.注意力不夠集中,易走神、分心,觀察實驗時只看熱鬧,分析、概括等能力較差。
5.意志薄弱,怕辛苦,貪玩,自控能力差,行為極易反復無常。
二、轉化策略
針對學困生的表現特點,我認為物理教師應利用以下幾點策略著手轉化。
1.尊重學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美國教育家杜威說:“尊重的欲望是人類天性最深刻的沖動。”青少年血氣方剛,自我意識、自尊心強烈,他們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然而,由于學困生常常得不到父母、老師、同學的理解、同情和尊重,他們的內心是痛苦的。所以,教師做學困生思想工作時,不要動則批評、諷刺、挖苦他們,更不應該揭他們的“老底兒”,要滿足他們想獲得的尊重愿望。教師要“以人為本”,把學生當“人”,不要把學生當“成人”。有些老師看見“學困生”就“心煩”,是因為用成人的眼光看他們。我們要把學生當作正在成長中具有特定年齡階段心理特征的兒童。要走進兒童的心理,用兒童的眼睛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傾聽,用兒童的大腦思考,用兒童的情感熱愛,用兒童的興趣相處。這樣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消除他們的戒備心理,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溫暖,自然就有“親其師,信其道”。
2.賦予愛心,“增加感情投資”。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要以寬廣的胸懷博愛每一位學生。師愛如同陽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潤萬物。但愛并不意味遷就放松,而是嚴而有愛、愛而從嚴。一個人暫時落伍并不可怕,怕的是心如死灰、無所依托。學困生本來就因自己差于別人而心灰意冷。如果教師對他們愛理不理,甚至冷若冰霜,那么只能冷上加冷,造成師生感情淡漠、僵化。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多關注學困生,照顧他們。對學困生要與優生一樣平等對待,要有感情,要關心、愛護他們,幫助他們前進。對學困生賦予愛,他們在心中就會對老師產生一種“愛屋及烏”的效應。
3.尋找閃光點,引導學困生自我教育,樹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蘇霍姆林斯基說:“喚起人實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樹立學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基礎。有位優秀教師說:“打著燈籠尋找學生的優點,用顯微鏡觀察學生的閃光點。”課堂上,教師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困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滿腔熱忱地歡迎每個學生的微小進步。對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鼓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更嚴格的要求。通過這樣樹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激起他們生活、學習的勇氣,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鼓勵他們大膽改邪歸正,擺脫不良行為、習慣等,避免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
4.抓住好奇心,充分挖掘學科有利因素,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5.必要時聯系學校、班主任、家長等各方力量教育轉化。家長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他們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們的言談舉止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有必要聯系家長等共同把學生教好。
三、教學策略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物理概念、規律都是通過實驗獲得的。而實驗能大大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所以物理教學要結合學生實際,充分挖掘學科中有利的因素,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發現和獲得知識。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才能產生持之以恒的巨大內在驅動力,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幾點:
1.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善于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或演示實驗等引入知識,引導和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注重從觀察現象中發現個別特征,與物理變化聯系起來,找出本質的東西。
2.學貴刻苦,教貴善誘。誘導是教學最本質的特征之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例誘導,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物理現象,抓住本質,揭示共同屬性,以培養分析、概括等能力。
3.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即注重概念、規律的形成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發現、實驗、分析、推理及得出結論的過程。同時,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手段以調節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盡可能讓學生對教學過程感興趣。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斗智斗勇的漫長過程。教師要改變觀念,以“學”定“教”。在思想感情上,注意用愛心和耐心感化他們。要在尊重學生、傾聽學生心聲的基礎上欣賞學生。不僅要欣賞優生的優秀品質,而且要學會欣賞學生的錯點和失誤,還要學會贊美、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置于既是認識主體,又是實踐主體的地位。變“教學過程”為“學習過程”,處處為學生所想,從學生好奇、好問、好動等心理特點出發,把學生引到“善好奇,愛觀察,會學習,重過程,樂探索”的軌道上。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漓江出版社.
[2]任長松.探究式學習.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