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欣雨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
女性暴力型犯罪中家庭暴力原因的研究與防治
呂欣雨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摘要: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家庭暴力是引發女性暴力犯罪的重要原因。因家庭暴力自身所具有的特點,造成了其對社會公共安全危害并不大,但是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確實巨大的。對社會的發展與和諧產生了嚴重的破壞性。因此本文就家庭暴力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家庭暴力;女性犯罪
據調查,我國女性暴力型犯罪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犯罪都是針對家庭成員的暴力犯罪。在針對家庭成員的暴力犯罪中,女性往往扮演了雙重的角色,即是受害人又是犯罪人,這樣一種角色的轉換被稱作是“惡逆變”。“惡逆變”的發生是女性形成犯罪動機的一個過程,其主要誘因是長期消極的不良情緒的積累,對人生的絕望以及希望靠暴力尋求出路的心態所導致。家庭暴力引發的女性暴力型犯罪正好完整闡釋了這個轉換過程,由此在女性暴力型犯罪形成的原因中家庭暴力絕對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原因。
家庭暴力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各國對其的界定都有著相似之處。大多數界定中都包括了一定形式的身體、精神以及性方面的暴力等。并且家庭暴力往往是被視為是一系列具有控制性的連環行為。據此,家庭暴力也就具有區別于一般暴力的特征。第一,隱蔽性。家庭暴力往往都發生在家庭等一些較為隱蔽的場所。并且大多數受害人認為,家庭暴力屬于個人隱私,往往受害者都采取隱忍的態度。第二,連續性。家庭暴力在時間上所呈現的是一種連續的狀態。即施暴者往往是在較長的時間內,對受害者連續施暴。第三,沖動性。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往往是在沖動的情緒控制下,對受害者進行施暴的。產生這種沖動的原因主要是施暴者自身性格中的暴躁、陰郁等因素所導致
家庭暴力之所以能引發女性暴力犯罪,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大部分人觀念的守舊所。幾千年男尊女卑文化所形成的觀念導致了丈夫毆打妻子或者其他家庭成員的現象,在施暴者看來根本就是一種正常現象。并且受害者即使將其宣揚出去,也很難得到周圍人的支持和理解。由此,受害者在遭受長期的家庭暴力以及在得不到支持和幫助的情況下,他們會由一開始的孤立無援逐漸走向絕望。這樣一種心理狀態的變化,會刺激女性想找到一條出路以此來改變。或自殺,或離婚,當然也有一部分人直接選擇犯罪。
其次,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絕對是弱勢群體。由此當女性在面臨壓力以及突然發生的災難時,許多研究都表明女性比男性表現的更容易產生情緒巨大的波動。[1]這樣一種差異巨大的心理變化,往往會讓女性產生一種危險心理。這種危險心理,在反復及強烈的刺激下,部分就轉化為了女性犯罪。
最后,女性對待家庭暴力的態度及反應,往往會使其陷入暴力的怪圈里。這主要取決于女性對于家庭暴力往往會產生僥幸心理。女性比男性更為感性,因此對于家庭和孩子,女性常常表現出比男性更多的不舍和依賴。在家庭暴力后,她們往往會因為這些不舍和依賴產生出僥幸心理,這樣的想法會讓其相信施暴者的懺悔,也會讓其為了家庭和孩子而選擇原諒及容忍。但是這樣的容忍和原諒也是有限度的。當家庭暴力發生的次數,超過了女性忍耐的臨界值時,最終將會導致的女性突破法律的限制來進行反抗,從而構成犯罪。
通過以上分析,家庭暴力確實是造成我國女性暴力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減少女性暴力犯罪必須加強對家庭暴力的防治,以防其產生的一些列連鎖反應。筆者認為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立法方面。我國在2015年12月頒布了《反家庭暴力法》。在《反家庭暴力法》頒布以前,對于防止家庭暴力的有關規定分散在刑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中,內容分散,而且不具有司法實踐的操作性。《反家庭暴力法》的頒布無疑是讓家庭暴力有法可依了,它明確了家庭暴力的概念,救濟措施及程序以及施暴者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反家庭暴力法》中對家暴的定義再也不僅限于家庭成員,同居也被納入了保護的范圍。然而最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是“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反家暴法中明確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適用條件、程序以及保護措施,改變了傳統的家庭暴力只能靠民事侵權之訴和刑法來保護自身權利。這樣一種制度給受害人提供了一條最直接、最快速的救濟途徑,能在第一給予身心長期受折磨的受害人安全感。
2.司法方面。美國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法律措施頗具特色。全美幾乎所有州,都授權給警察,當他認為某人顯而易見的犯有家庭暴力罪時,即使沒有當場犯罪,也可以在沒有逮捕令的情況下將其逮捕。在中國,警察在家庭暴力事件中的角色往往是很被動的,這其實相當不利于保護受害者的權益。因此,我們可以適當的借鑒美國關于這方面的法律,讓公安機關可以積極主動的介入家庭暴力事件,可以第一時間解救受害人。[2]
3.其他。可以加強對家庭暴力的宣傳,讓民眾對家庭暴力有正確的、客觀的認識。以此來改變人們對家庭暴力的陳舊觀念,幫助人們正確的區分家庭暴力和一般家庭糾紛。避免人們將家庭暴力與一般家庭糾紛相混淆導致受害者很難從周圍得到支持,從而加劇對社會和諧的破壞。
家庭暴力的隱蔽性決定了大部分受害者是唯一的現場當事人。因此,受害者不能只單純依靠外界的幫助,其也應該加強自身的防范和自衛意識,加強自我的保護。要積極的面對家庭暴力,不要采取容忍,當遭到第一次家庭暴力的時候就應該主動的向有關組織反應。[3]
綜上所述,2015年《反家庭暴力法》的頒布,在一定程度或許可以減緩因家庭暴力引起的女性暴力犯罪數量,但是不可否認該法自身確實存在不少缺陷。除以上筆者所提出的問題外,家庭暴力中普遍存在于家庭生活中的冷暴力和性暴力并沒有被該法所規定。在有關家庭暴力的研究與防治上,我國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這就需要法律人對其進行不斷嘗試創新,以期在未來能更好的維護社會和諧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萌.家庭暴力對女性暴力型犯罪的影響[C].決策與信息雜志社.決策論壇—如何建立科學決策機制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上).北京:《科技與企業》編輯部,2015:70.
[2] 楊靜.淺析家庭暴力犯罪預防與懲治的域外經驗[J].中國檢察官,2016,256(1):74-77.
[3] 王曉霞.建構防止家庭暴力社會救助系統的法律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4,(6):249-250.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057-01
作者簡介:呂欣雨(1990.10),四川省宜賓人,西北政法大學刑法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