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霞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
思想政治教育對優化國民性格的路徑研究
孫小霞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要:國民性格是社會成員心理特質的總和,包括認知的變化、思維的方式和行為的顯現。對國民性格進行優化旨在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而思想政治教育承擔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對社會成員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教育,進而增強社會成員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這就和國民性格優化的目的存在著共通之處。然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階段,隨著社會矛盾激化和一些多元文化觀念的滲透,我國的國民性格特征亦發生了變化并由此帶來了諸多問題。因此,在此形勢下,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切入點,對優化我國國民性格的路徑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優化;國民性格;路徑
國民性格即指民族文化內化為民族成員的心理結構,使該民族大多數成員具有共同的性格特質。具體表現為該民族成員對現實所形成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這些性格特質往往會影響到社會成員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進而形成一個社會或一個民族的風氣。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階段,我國的國民性格發生了諸多的變化。如國民的趨利性心理和趨利行為表現日漸凸顯,而這些轉變并不都與當前和諧社會建設的主題要求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育人和服務于社會發展的功能,其教育面向的對象是全部的社會成員,這和國民性格優化的對象是一致的。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助推器,對我國國民性格進行優化的路徑探討就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社會轉型期我國國民性格特征的變化。
1.情感態度的變化。
我國國民性格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觀念上大都秉承著儒家思想的某些傳統。如謙遜有禮、與人為善、樂天安命的處世態度。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當下社會的轉型階段,國民的觀念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情感態度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如社會成員對待某些社會事件上所體現出的一種浮躁的態度。往往習慣于把個人一些不好的際遇歸咎于社會的宏觀大環境等其他因素上,且這也逐漸變成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2.價值取向的變化。
價值取向即價值觀,也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總體看法和總體評價。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雖然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亦與時俱進進行了相應轉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某些消極觀念如金錢至上的功利觀的沖擊,使得大多社會成員的“自我意識”增強,社會成員們的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變化,如個體發展過程中更加趨于強調個體本位、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
3.行為方式的變化。
行為方式是是社會成員經過性格特質的作用而外化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結果。在古代封建社會,人們深受宗法的限制,其行為模式是中規中矩單一性的。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思想得到大解放,其行為模式亦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以往守舊性、單一性的行為模式轉變為開放性、多樣性的行為模式。但在追求開放性、多樣性的個進取性的過程中,社會成員們這些行為方式變化的深層次目的則是趨于個體自我意識的解放和個體的本我利益實現。
(二)轉型期的國民性格存在的問題。
1.個體價值選擇與主流價值觀存在矛盾。
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價值訴求在于讓全體的社會成員接受和認同其主流的價值觀,進而形成有助于社會發展的合力,而個人的價值觀則更趨向于本我價值利益的實現。在市場經濟的域境里,大多個體由于受到經濟利益的引誘,幾乎多數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而這種“經濟人”的價值觀就與主流價值觀的主題要求形成了沖突。當面臨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抉擇時,往往個體更傾向于自我權益的實現。
2.社會交往過程中信任感缺失。
在理性的“經濟人”時代,個體的價值取向更加注重于一己之利的實現,而由此帶來的連鎖負效應就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出現了空前嚴重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一方面體現在當個體與個體的交往關系中,另一方面體現在個體與政府的對接關系中。在個體們的交往過程中,由于人們價值取向的“異變”,致使大多數的社會成員懼于承擔某些社會風險而表現出來了普遍的價值冷漠。如在面臨“老人摔倒,是否該扶助”的問題時,多數社會成員表現出來的是漠而視之的態度。而在個體與政府的對接關系中,大多數社會成員都是持比較偏見的態度。如在發生某些重大社會公共事件時,不問緣由就斥責政府的做法。諸如此類現象所透視出來的就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危機問題,實質上亦是國民性問題。
3.缺乏基本的民族自信心。
當下雖一直在倡導要堅定起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念,但是,這些理念卻與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即從國民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對民族的高度不自信。中華民族素來是個善于向他人學習的民族,但其過程中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自鴉片戰爭直至新中國的成立,中國都在走一條學習西方的(從器物到制度)的道路,但是在向他人學習的時候往往忽于反思導致其自然發展的根本局限性在哪里,又該如何去破解這些局限。當下的很多現實寫照亦是如此,如當下社會出現的崇洋媚外問題。國民們潛意識里認為外國產品都是好的,國產的都是劣質的。因此,由于對本國產品的不信任而到國外購買產品等問題就反映出了本國國民對自身所處的民族缺乏最基本的民族自信心。
思想政治教育與國民性格的塑造、優化有著緊密的聯系。而這種緊密聯系的銜接點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國民性格的塑造與優化的目的是共通的。此外,二者的聯系具體表現為國民性格優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之一,其優化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亦有著促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國民性格進行優化的有效手段。
(一)國民性格優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國民性格優化的目的是通過用各種教化方式,去塑造社會成員的性格,使其形成穩定的情感態度和良好的行為方式,進而形成民族的凝聚力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的對個體發展的育人功能和服務于社會發展的功
能。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國民性格的優化的目標也是旨在優化對社會成員性格特質的培養,促進社會成員更好的發展。由此可見,國民性格我的優化是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中,由此可見二者是殊途同歸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進行國民性格優化的有效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國民性格的優化是指通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對社會成員的性格進行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塑造,促使其形成良好穩定的性格特質。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與國民性格的優化在方法上都側重于對社會成員心理層面的教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是進行國民性格優化的有效手段。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與國民性格的優化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這種緊密的聯系為思想政治教育對國民性格優化的路徑提供了可供參照的指導價值。
(一)用社會主流價值觀引領對國民性格的優化。國民性格優化與社會主流價值觀雖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組成部分,但社會主流價值觀是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引子,而國民性格的優化強調的則是思想政治教育推行的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因此,用主流價值觀去引領對國民性格的優化不失為是有效路徑。如把社會主流價值觀寓于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中,真正貫徹“群眾路線”開展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讓廣大的社會成員在參與民俗文化活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并將主流價值觀內化于心,進而優化了國民性格。
(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優化國民性格塑造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豐富多彩,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形式。如時下的網絡大數據因其具有的信息覆蓋面廣,對社會成員輻射范圍大等特點成為了時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而國民性格優化的對象亦是普遍的社會成員,在對象如此廣泛的情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就為國民性格優化的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具體做法是建構合理的網絡平臺,搭建社會與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流橋梁,形成多方位的信息輸出與反饋,傳遞社會的正能量,進而在這個過程中達到對國民性格優化的目的。
(三)用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社會環境,形成國民性格優化的環境新合力。人的生存、發展與外界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其思想、行為的形成和發展也與環境密切相關。環境會通過塑造人的思維方式進而影響人的行為方式,但并不能說人在環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人亦可以通過認識環境、進而改造環境使人自身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國民性格的形成及其特點與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大環境息息相關,因此,若想優化國民性格,須得先優化其所處的環境。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優化社會環境的主杠桿,用思想政治教育去優化社會環境,能夠促進國民性格優化的環境新合力的形成。如調動學校大環境、家庭大環境、社區大環境、職業大環境等的相關環境積極因素,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進而培養和優化社會成員的性格。
參考文獻:
[1]周海燕.論我國社會轉型期民族性格的優化[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9期.
[2]王忠武.社會結構轉型與國民人格塑造[J].文史哲,2002,(5).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39-02
作者簡介:孫小霞,女,漢族,籍貫:海南海口 ,碩士研究生在讀,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