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亮,趙熙敏,余巖波蘭州城市學院傳媒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新媒體環境中兒童電視節目發展困境與對策淺析
丁亮,趙熙敏,余巖波
蘭州城市學院傳媒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新媒體環境中,兒童電視節目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文章從當前兒童電視節目的現狀調查分析入手,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期對進一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當代媒介生態環境的兒童電視節目發展,起到積極地引導作用。
新媒體環境;兒童電視節目;困境;對策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以電視、廣播、報紙三大傳統媒介為主的傳媒生態圈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青少年對新媒體的接受力和選擇度較高,受眾對電視的依賴程度急速遞減,造成電視的總收視率呈急劇下滑態勢。根據2013年新華社統計“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3年前的70%下降至30%”,這一數據令廣大電視工作者驚恐,新媒體的崛起無疑成為電視收視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諸如兒童電視“黃昏時代即將來臨”的預言,成為不利于兒童電視節目發展的消極論調。
1.1電視媒介的主導地位逐漸消減
在過去的長達50多年時間里,電視媒體以其獨特的“視聽一體化”特點成為傳統三大媒介的主導。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各種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客戶端以其獨特的互動性、時效性逐漸取代電視媒體的絕對優勢地位。在新媒體不斷涌現的同時,兒童接觸媒介的行為和習慣發生了變化。在新媒體發展初始,用于接觸新媒體的設備較少,因此早期兒童觀看的兒童節目仍以電視為主導。
1.2媒介接觸年齡的低齡化
隨著新媒介的移動性和靈活性的增強,媒介使用的伴隨性和便捷性特點越來越突出。操作的簡潔化和人性化越來越受到兒童的歡迎,不僅如此,不少家長還會引導低齡孩子接觸使用多媒體,甚至一些家長會擔心如果孩子不早早接觸電腦就會落伍,這種媒介接觸年齡低齡化現象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2013年第七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比例為90.1%,六成以上的未成年人在10歲之前開始接觸網絡,其中,23.8%的未成年人在6歲前接觸網絡,隨著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未成年人觸網年齡進一步降低。
1.3受眾流失嚴重
據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150名小學生均提到,每天使用頻率最高的媒介為網絡。每天花2小時在網絡方面的高年級小學生約有30.7%,而花2小時在電視方面的高年級小學生僅有14%,此外還12%的小學生每天花兩小時用于看雜志圖書,7%的學生會花費一定時間用于聽廣播[1]。此外,小學生使用網絡時,45.3%會用于查找學習資料,21.3%用于玩游戲,12.7%用于聊天。由此可以看出,過去兒童用來看電視的時間,現在多數被網絡所占用,學生利用網絡學習、打電子游戲、打電話、發短信、看微信等,因此兒童電視節目受眾的規模減少,受眾流失嚴重。
2.1電視媒介的自身掣肘
與傳統媒介報刊、廣播相比,電視媒介具有直觀性強、感染力大、信息傳遞快等特點,但與新媒體——網絡相比較,電視媒介的優勢便難以體現,并存在不少掣肘之處。如時效性和種類數量方面,電視節目為保證內容的正確性往往需要多層審核,很多節目的時效性因此受限,還有很多節目即使制作成功也無法播出;而網絡信息的發布者具有匿名性,審核易通過,網絡平臺上的節目種類更多、更新更快。
2.2新媒體的沖擊
新媒介是以現代電子和數字技術為核心,在信息傳輸的層面上新媒體能夠實現即時性的迅捷傳播;在信息呈現的層面上新媒體具有聲像整合的特點[2]。新媒體的出現大大地提高了傳授雙方的互動性,改變了以往電視媒體中由傳播者到受眾的線性傳播方式,將受眾的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這使得傳播過程中傳授雙方的地位趨于平等,受眾既可以自由選擇信息,又可以變成信息的發布者,擁有平等的信息發布權。兒童的年齡雖然小,但他們也同樣有傾訴和交流的需求,很多兒童已經學會在節目中發彈幕或是在留言區發表意見了。
2.3兒童電視制播者思維定勢
受兒童電視直播者思維定式的影響,我國兒童節目的種類和形式大都過于單調,呈現輕娛樂重教化的狀態,這種思維定式這使得節目形式不夠豐富。且由于直播者往往從自身審美出發,對少兒身心發展的研究不夠,使得節目內容千篇一律沒有創新,這樣使得兒童節目的范圍變得更加狹小,節目缺乏創新也會導致兒童對節目失去興趣。還有些制播者職業道德觀念缺乏,為迎合市場使得兒童電視節目過于早熟化、成人化,有的體現了當下的拜金主義,還有的愛情主題動畫片中男女主人公表白起來直接又露骨。就連真人秀節目中也到處充斥“名利攀比”的腐味。兒童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他們的內心都充滿了好奇,渴望看到更多不同的精彩內容。我們對少兒以后希望看到怎樣的節目進行了調查,28%的少兒選擇動畫片,13.3%的少兒選擇科學探索類節目,還有11.3%的少兒選擇娛樂節目。但事實上,現在的兒童電視節目都過于局限和拘謹,顯然會顯得很老套,想要突破傳統的節目模式,就應在現有基礎上增設更多的互動節目、娛樂節目、益智類節目、新聞資訊類節目,這要豐富搭配才會有新意,才會有更多的小朋友愿意去關注。
3.1利用受眾慣性心理,鞏固主導地位
1958年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同年9月我國第一個兒童電視節目專欄——《少年兒童節目》誕生,并開辟《小小俱樂部》《少先隊號角》兩個小欄目,兒童電視節目由此拉開序幕[3]。從這一歷史發展可以看出,我國兒童電視節目幾乎與電視的發展同步,因此兒童電視節目是具有深厚歷史背景的獨特電視節目類型。除此以外,傳播學研究者施拉姆曾提到“兒童是電視的使用者”這一概念,將兒童與電視節目緊密結合。
3.2把握兒童受眾群體心理,做好市場定位
我們通常所說的兒童是指人從出生到15周歲這一階段,大致可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每一階段的兒童都有各自年齡段的不同特點,因此從兒童受眾的不同年齡群體心理出發,將受眾細分,制播符合不同年齡特征的兒童電視節目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一舉措的意義不僅在于找準市場定位以獲得必要的經濟回報,更在于提高兒童電視節目的規范性,使兒童電視節目對兒童真正起到啟發思維、促進成長的作用。
3.3提高節目質量,做好新媒體融合銜接
媒介融合已是現階段媒介發展的大勢所趨,電視媒體在其中雖處于不利地位卻也要在這種歷史潮流中積極地尋求發展,兒童電視節目亦是如此。首先兒童電視節目要抓住自身優勢,即相對于兒童網絡節目來說,電視節目的制播成本更高,審核制度更嚴。因此兒童節目要把握電視節目高制作這一優勢,積極提高兒童電視節目的質量,質量的提高才是兒童電視節目致勝的王道。
隨著信息時代發展的逐步深入,媒介融合已是大勢所趨。網絡的普及對兒童電視節目造成的陰影,不亞于電視誕生對廣播造成的壓力,然而在歷史的證明下,無論是諸如報紙、廣播、電視這類的傳統媒介,還是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新媒介的產生并不意味著傳統媒介的消亡。壓力雖然存在,但兒童電視節目的發展前景依舊廣闊。本文首先對兒童電視節目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廣大兒童電視工作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現階段的發展困境,并積極尋求兒童電視節目的突破口。
[1]邱霞,唐菲.少兒媒介接觸狀況調查報告展[J].大眾商務,2010(4).
[2]方衛平,趙霞.論新媒介與當代兒童文學的發展[J].文藝爭鳴,2009(6):49-54.
[3]趙培.新媒體環境中兒童電視節目的發展策略[J].青年記者,2015(3):76-77.
G2
A
2096-0360(2016)15-0121-02
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新媒體環境中兒童電視節目的困境與出路研究》(項目編號:2015B-084)。
丁亮,蘭州城市學院傳媒學院助教,國家二級播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