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允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1442
新媒體應用背景下探究如何提高社區公眾環保意識
李兆允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東廣州511442
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環境問題已成焦點,備受關注,與此同時,環境保護也成為了全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從整體角度分析,環境保護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關系到大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近幾年,樹立良好的環保觀念成為了每一個人需要面對的課題與任務。文章以柴靜《穹頂之下》運用新媒體倡導環保為例,探究提高社區公眾環保意識的途徑與方法。
環境保護;社區公眾環保意識;措施
自21世紀以來,環境問題成為了全球所關注的重點問題,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文字、視頻層出不窮,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警示作用,但是卻無法督促人們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2015年由原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所推出的環境調查視頻《穹頂之下》一經播出便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作為一個深度調查視頻,本片共有104分鐘,內容是人們所關心的空氣污染問題。據柴靜在報道中所言,該視頻繼承了深度調查的精髓,是柴靜通過一年的調查時間對霧霾的生成、危害以及解決措施所做出的一項探究[1]。另外,在制作該視頻時,為保證視頻真實性,柴靜從實際角度出發,走訪多個國家,對霧霾的產生根源以及國外的治理經驗加以闡述,并提出切實有效的行動方案。而社區公眾環保問題作為環境保護中的一方面,同樣在視頻中有所提及。該環保題材視頻,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大量的下載和傳播,引發了人們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和探討,同時也有部分群體的極度恐慌,極易引起社會沖突。在新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們通過新媒體了解社會動態已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越來越具有環保權的意識,如何通過新媒體手段來提高社區公眾環保意識就成為了當前社會最為主要的任務與內容。
自《穹頂之下》在各大媒體網站上線之后便受到觀眾的熱烈討論,并在社交網絡中以“病毒”的形式傳播,霧霾與環境保護問題也成為了焦點內容,成為了大自然發酵的產物。與此同時,與《穹頂之下》類似的《消失的家園》《綠》等在微信、微博、互聯網上傳播環保意識的新媒體視頻越來越多,社區公眾環保意識所存在的問題也被折射出來。這些問題在網絡上引發人們的關注,并引起社會的巨大反思。
從《穹頂之下》視頻以及相關資料的調查中得知,有86%的人認為污染對現代人的健康產生會產生消極影響,有39%的人會認為污染會被周邊的人群造成消極影響。在此數據中可以反映出污染問題是當前人們所關注的問題,積極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也是現代人需要面臨的重要任務。此外,在《穹頂之下》中柴靜統計出我國社區公眾環保意識得分為57分,相應的環保措施得分為55分,兩者均處于不及格范疇之中[2]。
從我國社區公眾環保角度分析,“人格分裂”是最為主要的特點。現代人在環境污染問題上如“雙面人”,在對環境污染表示痛恨的同時,卻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環境保護意識與行為。這種“雙重標準”的現象雖然無法用數據表示,但是卻在現實中卻得到直觀的體現:社會中受到污染傷害的手中無時無刻不再揭露污染企業的“無恥行為”,但是卻受到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的排放各類污染物,導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訓成為耳旁風[3]。
此外,從全局出發分析,人們不能將我國社區居民環境保護差的情況僅僅局限在公共環境之上,根據對全國各地污染指數的分析與了解,且從柴靜的《穹頂之下》相關數據得知,環境保護意識與環境保護行為無法形成正比,而我國社區公眾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部分,在環境污染問題上占據重要的比例。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在受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人們的生活理念發生重大變化,在推動環境污染步伐加大的同時,社區公眾在家居裝修上會考慮材料是否環保、空氣是否達標,是否存在甲醛超標等現象,這種不良局面與環保意識的構建形成強烈的反差。在一些專業人士及團隊對外國人的調查與訪問中得出同樣的道理,便是“中國人自家私人空間都裝修得精致干凈,但是在進入到公共空間后則會看到隨地可見的垃圾,極不衛生的活動空間。”
現階段,我國受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包括森林、濕地、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之所以這一類區域環境污染嚴重是由于社區公眾環保意識與公共環境要求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如果在此發展背景下給予社區公眾環境法律制度和環境意識引導,那么則會將社區公眾的自身環境利益與公共環境的利益形成關聯,環境污染問題也會有所緩解。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概念,是一種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信息傳播、娛樂服務等領域后的數字化媒體。新媒體的主要特征是應用數字、網絡技術,以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為傳播渠道,并將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作為終端。新媒體的特征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由于這些特性使新媒體的傳播越來越趨向主流。新媒體不僅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而且滿足人們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新媒體使用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
在這種潮流之下,應用新媒體進行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引導和傳播也是大勢所趨。
2.1應用新媒體加強環保意識的宣傳
在當前全媒體縱橫發展的時代中,主流媒體需要承擔起環境保護的責任,并開展以環保保護意識為主的宣傳教育活動,從而提高社區公眾的環保意識,提高自身的責任感以及緊迫感。以視頻媒體為例,騰訊視頻、搜狐視頻等媒體需要以社區公眾為主要對象,分門別類的開展專題宣傳視頻,加強對環保保護問題的宣傳[4]。比如可以在特定的時間段播放環境保護的視頻,或者在網頁上推出環境保護意識相關的內容,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豐富多彩的資源將社區公眾集中到此,將環境保護意識的構建真正滲透到社區單位之中,并積極融入到社區成員的每一個方面。使越來越多的社區公眾可以通過微博、微信、互聯網等方式轉播、下載環保視頻,并自發將新媒體視頻中倡導的環保意識滲透到平時的點滴生活中。這就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的生存和未來。根據相關理論,這種植入型的環境保護措施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
2.2應用新媒體倡導環保生活態度
積極倡導正確的環保態度是構建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舉措,在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下,讓社區受眾積極參與到各種公益活動中成為了當前最為主要的任務與內容。筆者認為,需要積極應該媒體倡導社區公眾樹立正確的環保態度,讓每一位受眾能夠認識到現階段不容樂觀的環境,能夠在通過對媒體的了解與觀察,樹立正確的環保生活態度。比如在電視或者網絡上播放環保公益短片,或者播放與環保生活態度相關的電視劇、電影,環保動畫片視頻等,對社區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利用新媒體的各種方式加以宣傳,使大家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與環保生活態度,能夠從點滴小事做起,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與了解。我們還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線上宣傳、線下參與的方式不斷倡導生態環保的生活方式,強化青少年生態環保意識教育。比如不但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公眾號在線上宣傳環保理念和事跡,還可以線下組織青少年植綠護綠活動,舉行青少年環保知識有獎問答,示范垃圾分類的正確做法,使他們在日積月累的社會熏陶中樹立健康的環保生活態度。
2.3應用新媒體增設機關垂范內容節目
在相關新媒體節目中需要開展環保教育內容,并從思想層面出發讓社區受眾樹立責任感與緊迫感。其中在新媒體節目中不僅要增設環境保護欄目,還需要樹立相關機關工作人員的典范,比如開展環境保護典范人物頒獎晚會,或者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宣傳某一社區公眾環境保護行為以及所帶來的效果,督促社區受眾在觀看視頻節目之后能夠從點滴小事做起,并形成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5]。另外,政府部門不但可以利用新媒體制作相關環保法制生活節目,喚起社區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正確認識和重視;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新媒體對有關違反環保法的部門包括企業增加壓力。只有這樣,才能為社區環保氛圍發展形成良好的新媒體和社會輿論環境。
2.4應用新媒體倡導綠色環保行為習慣
需要從環保發展的角度出發督促政府出臺相關的規章制度,并通過媒體傳播優秀的環保行為。比如,在數字電視媒體中傳播部分商場不再提供塑料袋,生活小區設立廢舊電池回收箱等視頻,讓社區受眾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到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或者在當前微信與微博快速發展的階段中,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者開展微信綠色環境評比活動,真心實意地參與到綠色環保活動之中,并形成良好的習慣。當前環境事件頻發,人們對環境問題越來越敏感,環境維權意識空前高漲,我們不能將環境宣傳的重點僅僅放在通過宣教培養社區公眾的環保意識上,而是應該將提高社區公眾對各種環境問題的科學認識的能力上來,通過新媒體培訓社區公眾專業化的綠色環保行為習慣,培養社區公眾科學認識、理性分析環境問題,以防止恐慌性的不科學謠言和輿論散播。
2.5應用新媒體報道衛生監督巡查
在新形勢下需要加強利用媒體加強對衛生監督內容的報道,通過跟蹤報道或者深度報道的方式將社區衛生狀況、噪音整治、大排檔油煙等內容加強報道與宣傳,此外新媒體還需要加強報道社區垃圾清運等方面的報道,比如對馬路旁邊衛生死角的治理、多年垃圾場清理、下水道疏通的報道。新媒體還需要對社區居民保護環境內容加以報道,如某社區樂于奉獻,推崇綠色環保任務專題報道,或者社區與社區之間的對比,將社區環境保護問題的弊端暴露,讓社區受眾能夠對環境保護問題加以關注與了解[6]。與此同時,還需要從3個方面出發與分析:第一,是在迎接文明城市檢查的時候做好各項工作,并積極上報相關的信息與內容;第二,是要積極處理好各類黃金周的衛生保障工作,并且要積極做好衛生事件的應急工作;第三,是要遵循廉政建設的要求,在保持高度警惕性的同時能夠做到文明執法、廉政執法工作,并加強應用媒體,對衛生監督管理尋常活動加以指導,并在報道過程中能夠利用社區公眾的環保意識提高動力。
綜上所述,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下環境問題成為了焦點問題,對人們的生存環境以及生活質量、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與制約。在新形勢下積極改善生存環境成為了每一位社區受眾的任務與內容,要想真正提高社區受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則需要借助新媒體,利用新聞、報道、視頻等形式提高社區受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并能夠通過諸多新媒體視頻了解環境保護的策略與途徑,提高參與力度,讓每一位社區受眾都能夠具備環境意識,能夠從點滴小事做起,將環保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任務,為自己與他人構建美好的生活家園。
[1]莊千慧.從柴靜《穹頂之下》看如何提高社區公眾環保意識[J].科技傳播,2016(1):145.
[2]章丹.公眾參與低碳社區建設的政府推進機制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1.
[3]吳國偉.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政府行為引導機制研究[J].環境與生活,2014(22):321.
[4]國合會“促進中國綠色發展的媒體與公眾參與政策”專題政策研究項目組.促進中國綠色發展的媒體與公眾參與政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4):61.
[5]余燕.淺析如何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81.
[6]郭曉兵,郭宏民.烏魯木齊市公眾環保意識行為調查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4):18.
G2
A
2096-0360(2016)15-0055-03
2015年廣州市科普計劃項目“‘走進低碳嶺南社區’科普系列活動”(201507020060)。
李兆允,講師,研究方向為房地產經營與開發,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