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丹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新媒體形式下廣播電視的轉型分析
劉晨丹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隨著社會文明和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和獲取形式有了新的變化、呈現新的要求。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進步為人們提供了表達和交流的新平臺,同時也使得媒體中產生的信息內容顯得越來越個性化,這就給整個媒介生態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加速了傳統媒體向融合媒體的轉型。廣播電視媒體,作為報紙之后,網絡之前產生的“中間”媒介,其價值屬性也在朝著公眾需求的方向而改變,為媒介制度的變化貢獻著一份力量。
新媒體;廣播電視;轉型
進入21世紀以來,“新媒體”一詞大大吸引了人們,逐漸流行于整個傳播領域。縱觀傳媒界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現都會使得傳統媒介發生一定的轉型,廣播電視的出現推動了報紙媒體向深度報道的挖掘,網絡新媒體的出現加之政府對高科技和新媒體的發展給予大力的支持,三網合一,3G、4G手機的開發,網絡微博迅速的發展,數字電視、移動電視的普及等使得廣播電視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地位受到嚴重沖擊,這就使得廣播電視不僅僅要傳播信息,還要從多個層面進行整體性的變革。
新媒體互動性、快捷性、大眾性、多元性的新特點給廣播電視行業造成了嚴重的沖擊。
1)各界的關注焦點越來越多的集中于新媒體。介于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精準性,它也已經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廣告主、營銷機構的認同。比如:最近比較火的一部網絡電視劇——《最好的我們》,以及《娜就這么說》等一些網絡綜藝節目的大量崛起,成功博得了人們的關注,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一些投資者們便選擇了以新媒體為目標。此外,新媒體營銷價值和關注度的提高也吸引了不少廣告商的認可,他們逐漸把對廣播電視媒體的營銷費用挪向了新媒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傳統媒體經濟來源的缺失無疑對其產業造成了傷害。
2)廣播電視媒體的一些信息越來越多的來源于新媒體。Web2.0時代,也是一個自媒體空前火爆的時代,QQ、微信、微博、博客中新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觀點得到施展和發揮,每個人發表的內容都可能會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成為一條重磅新聞。比如近期比較受人關注的“雷洋事件”最早就是在微博上爆出的,通過微博關注者各自的傳播范圍引起廣泛關注。而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信息主要來自記者和通訊員,這一來源太過狹窄,相比于新媒體又缺乏時效性,為了更好的生存,它開始從新媒體中獲取基本信息,通過進行后續的加工來體現自身的特色。因此,新媒體已經成為傳統媒體新聞線索的重要來源地。
3)傳統廣播媒體的收聽率受到了新媒體的影響。新媒體作為一個較為自由的平臺,對知識進行共享、對思想進行交流等屬性已經博得越來越多受眾的喜愛,使其受眾量不斷增漲,用戶將有限的時間重新分配,將時間逐漸向新媒體轉移,這就大大降低了傳統廣播媒體的受眾量,使其廣播的收聽率受到嚴重影響。
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做出了一些變革。
2.1從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
首先,廣播電視媒體的存在形態正發生著改變:當前情況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區別,而是處于相互關聯甚至并容的狀態。我們可以在手機、電腦上收聽廣播、觀看電視節目;也可以在電視機上聯接網絡、打電話、發送信息、遙控家電等,網絡廣播電視媒體、手機電視媒體、IPTV等都是這一融合性具體的表現形式。
其次,廣播電視媒體在業態方面發生著改變,基本表現是其在體系、資源和專業上的重構。以前人們會把報刊、廣播、電視進行明確的區分,但是隨著“三網融合”(即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的產生和推進,媒介融合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廣播電視與手機、計算機不再屬于某一個網絡,而是一個共享的終端,讓我們在獲取信息過程中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可以從手機、電視、電腦上點播、下載節目并多了一些新的體驗,比如電視短信、遠程教育、電視電話會議、實時路況等等。此外,在融合時代,一個節目可以連帶出其他的播出方式和傳播途徑。比如:2014年特別火的一個節目《爸爸去哪兒》不僅流行于廣播電視媒體,也在網絡媒體中受到廣泛的歡迎,隨之而來的電影《爸爸去哪兒親子寶典》借助“爸爸去哪兒”這一知名IP,跨界融合移動互聯網和教育,即將上線的消息一發出便得到了全國十多家重點渠道的關注;也讓大家看到了湖南影視、動漫、閱讀甚至是教育產業多平臺發展、傳播的多樣性,開創了針對親子教育、互動閱讀與手機動漫、移動應用等多種新媒體手段融合為一體的文化創新模式。
最后,廣播電視從業者的角色也在發生著轉變:過去,新聞從業者總是把自己界定為“報紙”記者或“廣播電視”記者,奉行著寫作條理清晰,新聞事實報道客觀、充實等原則,但在傳統媒體轉型的今天,多媒體的語言表達和跨媒體報道已經成為新聞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全能記者”才是當今新聞界的香餑餑。
2.2從“公共”媒體向“公眾”媒體轉型
“公共”媒體是以媒體本身為主體,觀看收聽者為受體的一種媒體形態;而“公眾”媒體則是以受眾為中心進行傳播活動的媒體。在當前形式下,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從而使得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從“公共”媒體向“公眾”媒體轉型。
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出現融合后,電視不再是一個家庭的文化,它變成了整個社會的文化,全國所有家庭似乎成了一個共同體,手機廣播電視和車載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的興起,使受眾擁有了選擇獲取信息地點的主動權,如果說傳統廣播電視束縛了人們的活動自由,那么手機等移動新媒體的出現則讓人們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此外,傳統媒體與受眾的視聽關系從“看電視”到“用電視”到“玩電視”,實現了即點即播的效果。“看電視”就是“你播什么,我就看什么”只能單方向線性傳播,如果錯過了某個節目,也就只能看重播了。而“三網融合”則顛覆了這一傳統的收看方式,在使得電視畫面更加清晰、節目數量大大增多的同時,滿足了受眾不同時間、不同興趣收看的需求,讓觀眾從以前電視時代的被動接受者,變成個性化收看的使用者。使用可不僅僅體現在觀看節目上面,我們還可以進行電視線上交易、電視通信、電視智能家庭等。隨著人們對新一代電視全功能的使用,人們原來的社會生活模式也發生了轉型,比如:受眾可以通過與節目互動實現“玩電視”,現在電視節目越來越多得呈現出直播的模式,觀眾所看到的、聽到的就都是正在發生的事情了,此時觀眾可以加入到電視節目中實現與節目中人的簡單互動,這讓觀眾不僅可以獲得強烈的現場感,更擁有了積極的參與感。
新聞從業者開始對視聽信息的采集向篩選轉型: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極其泛濫的時代,新媒體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和載體,傳播門檻的降低使得各種內容爆炸性增長,呈現出碎片化特點,這不僅分散了受眾的注意力,而且造成了媒體公共領域的衰落。此時,新聞從業者們便開始了對海量信息的篩選分類,也因此,新聞工作者在具備基本功之外,還需要掌握廣泛的傳播技巧。
2.3媒體由監督管理向監測轉型
在我國當前情況下,首先,需要區別開傳統廣播和新媒體網播兩種形式,比如:應該界定互動電視服務是否屬于電視節目,如果屬于,那么它的傳播內容就應該受到相關制度的管理。其次,傳統媒體要對監管主體進行適當改組,為了維護各監管主體的自我利益,許多原有的制度不愿被改變,但是如果想要更好的發展,制度的變革是不可或缺的。
總的來說,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浪潮的沖擊,廣播電視轉型已經必然地發生并逐步走向深化,在理念、制度等各層面進行著一系列的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媒介、受眾任意兩方之間的關系也在發生著新的變化,也由此形成了一種新的媒介態勢。但無論是站在媒介生態還是媒介文明的視角,新的媒介文化都應該順應民主意識,不能背離法制精神,只有這樣,廣播電視新媒體才會有更長遠的發展前景。
[1]楊陽.廣播電視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2]戴維·莫利.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3]王菲.媒介大融合:數字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融合論[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4]王效杰.三網融合與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R].武漢:2010.
G2
A
2096-0360(2016)15-0096-02
劉晨丹,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