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煥
摘 要:企業文化的建設與人力資源管理都是企業的重要工作內容,是提升其整體實力的重要途徑。在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經營管理理念的不斷過程中,如何利用企業文化建設,推進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也成為了現階段我國企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就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企業;文化建設;人力資源管理
人才競爭是當前各企業競爭中的一部分,企業的良好運行離不開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持,而要想提升企業人才的凝聚力和工作積極性,就必須建設具有激勵性、導向作用的企業文化。因此,企業必須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營造健康、符合企業發展目標的文化環境,對工作人員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以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一、企業文化建設與人力資源管理關系
企業文化建設與人力資源管理之間存在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1]。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針對企業員工實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例如績效考核標準、招聘制度等,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僅依靠這些制度難以完全解決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所有問題,還需要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對硬性制度進行柔化,使雙方相互補充完善,才能夠達到人力資源管理的最佳效果。因此,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基于企業文化的建設之上,將企業文化中所蘊含的企業發展目標、價值觀念融入到管理措施之中,以實現預期管理效果。
同時,企業文化需要得到員工的充分認同,而單純的宣傳教育難以使員工產生情感共鳴,只有將其融入到具體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中,才能夠使員工在實踐中不斷受到文化熏陶,從而轉變自身的價值觀念,產生強烈的認同感。由此可見,企業文化的建設,也必須要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相互配合才能夠實現其價值的充分發揮。
二、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及完善措施
(一) 忽略人力資源管理中企業文化建設作用
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一項長期的任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2]。其影響深遠,但是發揮的作用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得以體現。一些企業管理者較為看重經濟利益的獲取,認為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無法為企業帶來較為明顯更的經濟效益,且未能認識到其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從而對這一工作并不重視,導致一些員工也對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產生輕視心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人力資源價值的充分發揮。
針對這一問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使管理者充分了解企業文化建設與人力資源管理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能夠為企業帶來的長遠利益,使管理人員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起帶頭作用,從而提升全體員工對這一工作的重視程度。同時,要求企業管理人員能夠不斷充實、更新自身管理理念,將“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業文化中,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充分挖掘其自身價值,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例如歐萊雅公司,其管理人員十分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并積極引入“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滲透“自由”的企業文化,員工經常一邊品嘗咖啡一邊探討工作,在企業內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員工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 企業文化與員工觀念不匹配
要想使企業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必須要讓員工對企業文化完全認同,主動執行。企業文化不僅是企業價值觀的提煉,同時也是員工的集體智慧[3]。但是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一些企業并未意識到這一點,忽略了對員工價值觀變化的動態掌控,導致企業文化無法得到及時調整,與員工觀念發生脫節情況。同時,一些企業的宣傳手段較為單一,倡導力度較小,使員工對企業文化的理解深度不足,難以產生情感共鳴,企業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價值無法得以顯現,員工凝聚力和認同感都略有不足。
為改善這一情況,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應加大對企業文化的宣傳力度,使所有員工對企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并時刻關注員工思想動態,及時對企業文化進行完善補充。例如開展員工培訓,組織員工共同學習企業文化,并為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設置專門的職業技能提升課程,使其認識到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之間的關系,從而在管理中融入企業文化,促使工作效率及質量提升。或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員工在愉悅的氣氛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人性化管理。并為員工提供反饋途徑,接受員工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合理建議,盡可能的減少企業文化與員工觀念不匹配情況,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結論
人力資源和企業文化都是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兩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的關系。在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建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消除員工觀念與企業文化不匹配情況,實現員工歸屬感、工作主動性的提升,以進一步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秀清.淺析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的關系[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10(10):26-28.
[2]陳春紅.企業文化建設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及其應對策略[J].人力資源管理,2015,7(7):302-303.
[3]逯維珍.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與優化建議分析[J].中國培訓,2015,7(14):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