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張生茂 田少鵬
1)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疼痛科 呼和浩特 010030 2)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麻醉科 呼和浩特 010030
?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卡馬西平治療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效果
李娜1)張生茂2)田少鵬1)
1)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疼痛科呼和浩特0100302)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麻醉科呼和浩特010030
【摘要】目的觀察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卡馬西平治療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臨床效果。方法納入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患者70例,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給予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卡馬西平治療,對照組僅給予卡馬西平治療。觀察2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采用VAS量表及簡明McGill疼痛問卷評分評價疼痛的控制情況。結果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74.29%,對照組為5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2組VAS、PRI感覺項、PRI情感項、PRI總分、PPI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AS、PRI感覺項、PRI情感項、PRI總分、PP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卡馬西平治療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夠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重復經顱磁刺激;卡馬西平;腦卒中;中樞性疼痛
腦卒中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近年來其發病率在我國呈現逐年升高趨勢[1]。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是患者腦卒中后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主要由原發病灶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導致患者出現疼痛。由于卒中后中樞性疼痛多為持續性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2]。筆者通過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卡馬西平治療卒中后中樞性疼痛,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納入我院2012-01—2015-01收治的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患者70例,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5例。研究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8~75歲,平均(58.3±7.2)歲;病程1~37個月,平均(16.2±6.7)月。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47~74歲,平均(58.1±7.4)歲,病程1~36個月,平均(16.0±6.9)個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1)符合卒中后中樞性疼痛診斷標準,參考2009年Klit等[3]提出的標準;(2)首次發生卒中后中樞性疼痛者;(3)入院時經VAS量表評估疼痛程度≥4分者。
1.3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2)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3)入院時存在意識障礙者;(4)合并腦血管病導致的肩手綜合征者。
1.4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卡馬西平(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11022278),100 mg/次,3次/d,共服用1個月;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入重復經顱磁刺激。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儀為Nihon Kohden公司生產的AMN-1100型磁刺激儀,環形刺激圈的外徑152 mm,內徑25 mm,中心磁場的峰值0.4 T,最高電壓900 V。治療時,刺激條件:電壓700 V,頻率0.2 Hz。患者每側的額部均接受30次脈沖,每周重復治療1次,共治療1個月。
1.5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采用VAS加權計算法,VAS加權值=(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治療后得分×100%。治愈:VAS加權值>75%;顯效:VAS加權值50%~75%;有效:VAS加權值25%~50%;無效:VAS加權值<25%。治療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簡明McGill疼痛問卷評分評價治療前后2組PRI、感覺項、PRI情感項、PRI總分、PPI評分。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2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2.32組治療前后簡明McGill疼痛問卷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PRI感覺項、PRI情感項、PRI總分、PPI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PRI感覺項、PRI情感項、PRI總分、PP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簡明McGill疼痛問卷評分比較±s)
3討論
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是卒中后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目前治療主要以藥物干預為主。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一些抗抑都類藥物與抗驚厥類藥物在治療本病中具有較好的療效。2007年時,澳大利亞治療咨詢小組建議將三環類抗抑郁藥作為臨床治療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一線用藥,但是對于其作用機制,并非因抗抑郁作用起效引起[4]。卡馬西平屬于臨床上較為常有的一種三環類抗抑郁藥,目前臨床上已廣泛應用于治療卒中后中樞性疼痛[5]。研究顯示[6],卡馬西平對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緩解程度較好。重復經顱磁刺激是近年來用于康復科一種新型技術,工作原理通過電磁現象完成的,電流能夠通過一個線圈并產生磁力線,磁力線可使臨近的線圈內產生逆向電流。而經顱刺激時,脈沖磁場在皮層中間神經元產生感應電流。經顱磁刺激的電容器內的電荷迅速釋放時,產生的電流通過刺激線圈,產生磁力線,磁力線以較小的阻力無創傷地穿透顱骨,到達皮層,在皮層內產生可傳導的逆向電流,從而改變皮層的興奮性[7-8]。
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卡馬西平治療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療效要明顯由于單純口服卡馬西平。疼痛控制方面,研究組治療后VAS、PRI感覺項、PRI情感項、PRI總分、PPI評分等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卡馬西平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疼痛,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較高臨床價值。由于目前國際上仍無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統一診斷標準,本研究參考的Klit等提出的一種可行標準,因此,研究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但隨著研究的不斷系統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統一的診斷分級標準指導今后的臨床試驗。
綜上所述,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卡馬西平治療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夠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4參考文獻
[1]張曉磊,胡永生,陶蔚,等.運動皮層電刺激治療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療效分析[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5,21(2):111-115.
[2]董道松,萬成福,劉妍,等.加巴噴丁聯合度洛西汀治療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臨床觀察[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5,18(3):265-268.
[3]Klit H,Finnerup NB,Jensen TS.Central post-stroke pai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athophysiology,and management[J].Lancet Neurology ,2009,8(9):857-868.
[4]嚴勇,李燕.卡馬西平聯合甲鈷胺對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的治療作用[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0):85-86.
[5]王書香.聯合用藥對腦卒中后中樞神經性疼痛的療效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5):50.
[6]于陽,李玥,張廣浩,等.適用于臨床及動物試驗的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系統設計及其應用[J].高電壓技術,2013,39(1):181-187.
[7]謝仁明,李燕如,雷達,等.超低頻與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后血管源性帕金森綜合征[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40(4):351-355.
[8]張保華,譚云龍,王志仁,等.不同頻率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遲發性運動障礙的療效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4,23(12):1 087-1 089.
(收稿2015-11-27)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2-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