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綿富
海南定安縣人民醫院 定安 571200
?
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并發腦梗死的相關因素及溶栓治療分析
陳綿富
海南定安縣人民醫院定安571200
【摘要】目的探討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并發腦梗死的相關因素及溶栓治療的可行性。方法選擇我院收治75例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并發腦梗死進行分組。對比2組一般資料以明確腦梗死發生的相關影響因素,對照組行心力衰竭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尿激酶行溶栓治療,比較2組有效率與病死率。結果并發腦梗死患者與未并發腦梗死組患者年齡及糖尿病、高血壓、心房纖顫發生率等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以上因素均會對并發腦梗死造成明顯影響。觀察組有效率、病死率分別為82.6%、4.3%,與對照組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年齡、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瓣膜病均為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并發腦梗死危險因素,需予以注意。溶栓治療可有效緩解梗死情況,可行性較大,值得借鑒與應用。
【關鍵詞】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腦梗死;溶栓
缺血性心臟病主要指的是粥樣硬化病變所致冠狀動脈狹窄與梗阻等,屬于后天性心臟病,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常見。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病變后,血管腔變得狹窄、血流受阻,最終導致心肌血供受到影響[1]。相關資料[2]顯示,我國近40 a來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始終呈現升高趨勢,目前已居各類心臟病發病率首位。另外,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心力衰竭過程中若發生發生腦梗死,不僅會導致病情快速加重,治療難度與風險也隨之增加[3],需引起相應重視。本文分析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并發腦梗死的相關因素及溶栓治療的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經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超聲心動圖確診為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2)NYHA心功能分級為Ⅲ或Ⅳ級;(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腦部腫瘤患者;(2)治療藥物過敏者;(3)依從性差者。
1.2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3-01—2015-01收治75例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是否并發腦梗死進行分組,治療過程中并發腦梗死患者納入觀察組23例,未并發腦梗死患者納入對照組52例。觀察組男女比例14:9;年齡49~78歲,平均(67.6±5.8)歲;心功能分級:為Ⅲ級13例,Ⅳ級10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15例,頂葉6例,額葉加顳葉2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心房纖顫7例,合并高血壓5例,合并陳舊性心肌梗死3例,合并慢性風濕性心臟瓣膜病1例。對照組男女比例33:19;年齡45~74歲,平均(63.5±5.1)歲;心功能分級:Ⅲ級29例,Ⅳ級23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心房纖顫3例,合并高血壓2例,合并陳舊性心肌梗死1例,合并慢性風濕性心臟瓣膜病1例。
1.2方法
1.2.1心力衰竭治療:2組心力衰竭治療方法相同,均予以持續吸氧及心電監護,西地蘭強心,應用多巴胺、硝酸甘油、硝普鈉等血管活性藥物減輕心臟負荷,靜滴鎂極化液以改善心肌代謝,靜脈注射呋塞米以促進血流循環。
1.2.2腦梗死治療:結合患者腎功能及腦梗死范圍確定脫水藥物使用情況,應用腦活素、胞二磷膽堿等腦細胞營養藥物對腦細胞代謝進行改善,此外,靜脈應用尿激酶行溶栓治療,尿激酶用量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最終14例應用100萬 U,10 min內靜脈注射50萬 U,之后于30 min內靜滴50萬 U;6例患者靜滴50萬 U;3例患者連續3 d靜脈注射25萬 U。
1.3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與病死率。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心功能改善2個等級或達到Ⅰ級、腦梗死面積縮小50%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1個等級、腦梗死面積縮小25%以上;未達到以上條件為無效。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結果
2.1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并發腦梗死的相關因素分析并發腦梗死與未并發腦梗死組患者在年齡及糖尿病、高血壓、心房纖顫發生率等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以上因素均會對并發腦梗死造成明顯影響,見表1。
表1 2組并發腦梗死相關因素分析 [n(%)]
2.22組有效率與病死率比較2組有效率與病死率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有效率與病死率比較 [n(%)]
3討論
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嚴重,腦梗死的出現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以致預后受到影響,病死率升高,患者生命安全受到更大威脅[4]。本研究結果顯示,并發腦梗死患者年齡明顯高于對照組,43.5%患者合并糖尿病,21.7%合并高血壓,30.4%合并心房纖顫,均高于未并發腦梗死患者,提示年齡、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心房纖顫等因素均為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險因素,可能增加腦梗死并發率而影響預后,臨床治療過程中需重視。對于合并高血壓者可適當降壓,但需避免短時間內血壓下降幅度過大,以免引發腦灌注壓降低等引發腦梗死[5]。本研究觀察組中21.7%合并高血壓患者均由于短時間內血壓下降過快而出現腦梗死,其中1例患者急性心衰竭時血壓為25.9/13.9 kPa,靜滴硝酸甘油及肌內注射利血平進行處理,送至我院時血壓已經降低為13.2/7.9 kPa,20 h后右側肢體即發生癱瘓,頭顱CT檢查證實為發生左基底節區腔隙性梗死。上述病例說明,當患者血壓明顯升高且已經持續較長時間時,提示不可逆腦動脈硬化已經發生[6],此時抗高血壓治療應避免大幅度降壓,預防腦梗死。此外,隨著年齡增大,患者身體狀況變差,動脈順應性降低,對缺氧耐受能力隨之減弱[7],腦梗死發生率隨之升高。低血糖為腦梗死不可忽視因素[8],原因在于心力衰竭患者消化道黏膜易發生淤血,患者食欲受到影響,靜滴鐵極化液后腦細胞更易出現代謝障礙最終變性壞死[9]。因此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需監測血糖水平并通過一定措施讓其維持在8~10 mmol/L[10]。有報道提出[11],合并心臟瓣膜病變者腦梗死發病率是未合并瓣膜病的6倍左右,本研究并發腦梗死患者中合并心臟瓣膜病變發生率明顯更高,與以上研究結論保持一致,因此需強調抗凝治療。
在治療方面,觀察組在心力衰竭治療基礎上行溶栓治療腦梗死,取得滿意療效,雖然腦梗死的發生加重患者病情,但預后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及病死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溶栓治療的應用積極作用明顯,具有較大可行性。原因在于腦梗死患者以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為基礎疾病,心衰治療前提下已經存在高凝狀態[12],因此尿激酶的應用可發揮較好效果。但需注意的是,觀察組溶栓治療過程中出現1例發生繼發性腦出血,提示溶栓治療存在引發繼發性出血的風險,因此需及時監測凝血酶原時間并保護患者肝腎功能,留意是否出現消化道出血。
綜上所述,年齡、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瓣膜病均為并發腦梗死危險因素,治療過程中需予以注意。此外,溶栓治療可有效緩解梗死情況,在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并發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具有較大可行性,值得推廣。
4參考文獻
[1]易繼龍,盧志剛.長春西汀注射液對腦梗死并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癥因子的影響[J].醫藥導報,2014,33(2):210-212.
[2]魏勇,歐陽平,汪自龍,等.抗栓不足致心房顫動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急性腦梗死[J].臨床誤診誤治,2011,24(10):18-19.
[3]崔兆文,李惠珍,陳麗萍,等.腦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血壓控制對左室內徑和腦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6):1 278-1 279.
[4]許惠菊.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或不伴心房顫動的預后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9,9(2):133-135.
[5]黃國鵬,安素.N末端B型利鈉肽原對老年心力衰竭臨床應用價值的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4,16(9):698-701.
[6]王偉佳,張秀明,王前,等.NT-proBNP和BNP檢測在急性腦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診斷性能比較研究[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2,35(10):890-893.
[7]張陶莉.急性腦梗死并發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9,8(4):342-344.
[8]李慎軍,郭洪偉,王樹才,等.共存病與急性腦梗死長期預后的關系[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4,47(8):558-561.
[9]閔敏,吳劍勝,張東輝,等.心力衰竭患者動脈栓塞事件2例報告[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3,19(5):312-313.
[10]高玉龍,陶英,李志忠,等.心肌梗死溶栓試驗危險評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14,24(22):2 599-2 602.
[11]丁廣貴.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療效觀察[J].安徽醫藥,2014,20(5):949-950;951.
[12]張宏偉,許虹,李元紅,等.女性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后ST段再抬高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2,4(2):136-138.
(收稿2015-06-17)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2-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