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蕾(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河南 新鄉 453000)
?
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的分布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
楊 蕾
(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河南 新鄉 453000)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關因素。方法 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重癥監護中心新生兒86例出現感染,對其感染菌群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并探討相關因素。結果 86例患兒共檢出病原菌114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為主要致病菌;經Logistic多因素分析,氣管插管、其他侵入性操作、出生體質量極低、合并基礎疾病、醫源性感染均是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的危險因素。結論 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容易出現感染,應對感染菌群分布特征予以把握,分析影響因素,對規范、護理措施進行規范,促使院內感染發生風險不斷降低。
【關鍵詞】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影響因素
重癥監護中心是對重癥兒、早產兒進行監護的特殊病房,可促使低胎齡、低體質量新生兒存活率提高[1]。然而近年來在創傷性診療技術應用不斷增多背景下,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細菌感染現象日益多見,導致新生兒安全遭受嚴重威脅[2]。為分析此類患兒感染菌群分布情況并探討影響因素,筆者選取86例新生兒對其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重癥監護中心新生兒86例出現感染,其中男49例,女37例,出生時間2~23 d,平均(11.3± 2.5)d;其中足月兒9例,早產兒77例;所有患兒均根據中華醫院管理學會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微約會所制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明確診斷,將入院時有感染征象、治療過程中存在其他感染的新生兒如羊水重度混濁、胎糞吸入綜合征、肺炎、先天性感染、孕婦產前感染等排出。選取同期在我院重癥監護中心觀察且無感染的100例新生兒,使其出生時間、性別等于感染患兒保持同質性。
1.2 方法:收集出現感染的新生兒臨床資料并對其基本資料進行統計,如氣管插管、呼吸機使用情況、抗菌藥物應用時間、是否留置中心靜脈導管、出生時體質量、胎齡、基礎疾病、住院時間等。采集患兒痰液標本、分泌物培養、血培養等進行菌種培養與鑒定,分析藥敏試驗結果。
1.3 統計學分析: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 16.0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分析,對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顧分析。當結果滿足P<0.05時,二者對比具有顯著差異,且具統計學意義。
2.1 86例發生感染新生兒菌群檢出情況分析:86例患兒共檢出病原菌114株,來源為痰液70株(61.4%),血液19株(16.7%),其他分泌物25株(21.9%)。其中85株(74.6%)為革蘭陰性桿菌,包括鮑曼復合醋酸鈣不動桿菌43株(37.7%),肺炎克雷伯桿菌18株(15.8%),大腸埃希菌13株(11.4%),嗜麥芽寡養假單胞菌8株(7.0%),陰溝腸桿菌3株(2.6%)。29株(25.4%)為革蘭陽性球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8株(7.0%),肺炎鏈球菌7株(6.1%),溶血葡萄球菌5株(4.4%),金黃色葡萄球菌5株(4.4%),藤黃微球菌4株(3.5%)。
2.2 兩組新生兒基本資料比較:感染新生兒氣管插管率、其他侵入性操作率、出生體質量極低占比、合并基礎疾病占比、醫源性感染發生率均高于無感染新生兒(P<0.05),見表1。
2.3 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經分析,氣管插管、其他侵入性操作、出生體質量極低、合并基礎疾病、醫源性感染均是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1 兩組新生兒基本資料比較[n(%)]

表2 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多因素Logistic分析
新生兒免疫系統還未發育完善,如果出生時胎齡小或體質量較低,或有嚴重合并癥則往往需在重癥監護中心接受全方面監測,由醫師對新生兒病情改變進行密切觀察[3]。然而,近年來重癥監護中心新生兒發生院內感染的概率不斷提高,這不僅可直接影響新生兒健康發育,同時還會導致治療費用不必要增加及醫療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的發生主要是由于侵入性診療操作被逐漸應用在臨床中,同時新生兒黏膜、皮膚角質層相對薄弱,很容易被細菌侵犯而造成感染。通過分析發生院內感染的新生兒與未發生感染的新生兒基本資料,之后展開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氣管插管、其他侵入性操作、出生體質量極低、合并基礎疾病、醫源性感染均是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的危險因素。由此可見,做好新生兒基礎疾病的預防及治療工作,盡可能減少侵襲性操作,將患兒之間、醫患之間醫源性病原菌傳播途徑阻斷,可對重癥監護中心感染予以有效預防。
綜上所述,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容易出現感染,應對感染菌群分布特征予以把握,分析影響因素,對規范、護理措施進行規范,促使院內感染發生風險不斷降低。
參考文獻
[1] 周蔥聰.美羅培南在機械通氣新生兒下呼吸道感染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4):6091.
[2] 屠志琴.NICU患兒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4):6060.
[3] 王麗青.NICU新生兒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80.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