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赟赟(山東省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泰安 271000)
?
小兒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的圍術期護理要點分析
馬赟赟
(山東省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 探究小兒室間隔缺損的介入治療圍術期護理要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6例小兒室間隔缺損患兒臨床資料,借助抽簽法將患兒分為兩組。對照組患兒48例采用常規護理辦法,治療組患兒48例采用圍術期護理措施,對比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治療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為95.83%,與對照組77.08%相比,差異較為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對照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治療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33%,對照組明顯高于治療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0.05)。結論 對小兒室間隔缺損患兒實施圍術期護理治療,患兒的護理滿意度有所提升,并發癥發生率有明顯下降,臨床應用效果較好。
【關鍵詞】小兒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圍術期護理
室間隔缺損疾病就是指患兒的左心室與右心室之間出現異常開口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先天性心臟病[1]。在傳統治療中,治療效果較好同時也是治療的唯一途徑就是開胸手術,但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大[2]。近些年來,室間隔介入方式治療得到了廣泛應用,且治療效果較好,不但術后損傷較小,患兒能夠得到較快恢復,而且在創口也不影響美觀,住院時間較短,是室間隔缺損疾病治療的有效途徑[3]。選取我院收治的96例小兒室間隔缺損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6例小兒室間隔缺損患兒臨床資料,借助抽簽法將患兒分為兩組,對照組患兒48例,治療組患兒48例,患兒最小年齡為3歲,最大年齡為41歲,平均年齡為(21.35±5.37)歲,其中包括35例女性患兒,61例女性患兒,患兒體質量全部介于11~59 kg,平均體質量為(38.25± 11.05)kg,按照疾病類型劃分,包括51例膜周型VSD,45例脊下型VSD,VSD直徑均在3~14 mm。所有患兒全部利用臨床體檢、心臟彩超診斷方式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患兒,對比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0.05),能夠進行對比。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給予所有患兒局麻或者全面處理,實施介入術治療。首先,對術中使用的鋪巾進行消毒處理,使患兒保持仰平臥位狀態,選擇右股動脈以及靜脈位置進行穿刺,將短鞘管置入。其次,借助多功能導管做好造影處理,以便能夠掌握室間隔缺損的大小。借助右股動脈將導絲介入,直至到達左心室為止,利益X線再穿透至右心室以及肺動脈。第三,于右股靜脈位置將抓捕器介入,直至到達肺動脈位置,并借助X線將導絲介入,而后按照肺動脈、右心室、右心房、下腔靜脈、右股靜脈的順序將其拉出體外。第四,利用介入導絲的引導,將長鞘管通過右股靜脈送至左心室以及主動脈弓位置。第五,將介入的導絲退出,借助長鞘管將對稱形VSD介入封堵器置入,并利用X線方式對VSD進行封堵。第六,對左心室、主動脈位置進行造影處理,當心臟彩超顯示室水平沒有出現分流、主動瓣沒有出現反流現象,就應該將VSD介入封堵器進行釋放。第七,退管操作,使用紗塊對穿刺點進行壓迫,在止血操作時使用繃帶包扎的方式進行。在4個月后對患兒進行隨訪,當左右心內膜的封堵器被完全覆蓋,代表VSD關閉。
1.2.2 護理措施:對照組患兒48例采用常規護理辦法,治療組患兒48例采用圍術期護理措施。
術前護理措施。①對感染情況進行預防,以防出現心臟負荷加重情況:對于VSD患兒來說,患病時抵抗力就會降低,因此護理人員應該對病房內的空氣質量進行注意,保證室內能夠空氣流通,對探視以及陪伴人員也應該做好控制工作,避免出現感冒等疾病。在日常中,應該多休息,不參與較為劇烈的運動,保證患兒大便的通常度,減少患有劇烈哭鬧現象,少食多餐,以免對心臟負荷造成較大負擔。②心理護理措施:患兒入院初期會有較為強烈的不適應感產生,焦慮情緒就會加重,配合度較低,此時,護理人員應該積極與患兒進行溝通交流,實施責任制管理方式,從而使患兒能夠緩解心理壓力,更加愿意配合治療。
術中護理措施:在手術進行中,護理人員應該做好核查,對術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并按照醫師的要求執行。將患兒體位擺好,并將術中使用設備連接好,將術中能夠用到的急救用品準備好,對患兒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一旦出現異常,需要第一時間向醫師報告,在患兒體征恢復后,才能夠繼續操作。
術后監測以及護理措施:首先,應該對患兒進行循環系統監測,在患兒進入病房后,需要給予患兒心電監護持續12~24 h,病情需要時也可以持續72 h,同時給予低流量吸氧處理,每個半小時查看一次患兒的生命體征,持續6次,當患兒處于平穩狀態時,就可以4小時/次。其次,需要做好患兒的體溫監測,在手術當天或者術后第1天時,患兒就會出現發熱情況,應該給予患兒物理降溫,并做好營養支持。
1.2.3 術后護理:護理人員應該對患兒的穿刺位置進行密切觀察,同時,還需避免患兒出現血栓以及栓塞并發癥,對封堵器脫落情況進行防治。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出血情況、血栓、栓塞、封堵器脫落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研究中所選數據全部利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即(±s),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即(%),采用χ2進行檢驗,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為95.83%,與對照組77.08%相比,差異較為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對照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治療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33%,對照組明顯高于治療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0.05),見表1、表2。

表1 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n(%)]

表2 對比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n(%)]
介入治療屬于微創性治療措施,現已在各大醫院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經介入治療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患兒穿刺位置容易出現出血血腫、血栓、栓塞、封堵器脫落等現象[4]。為了避免以上并發癥出現,就應該做好圍術期護理,以便促進患兒更快恢復[5]。綜合上述實驗分析,治療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較為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0.05)由此證明,對小兒室間隔缺損患兒實施圍術期護理治療,患兒的護理滿意度有所提升,并發癥發生率有明顯下降,臨床應用效果較好[6]。
參考文獻
[1] 王寧,曲斌.5例小兒室間隔缺損的介入治療圍術期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6):98-99.
[2] 張永紅.30例小兒先天性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4,7(11):1069-1071.
[3] 馬紅梅.小兒室間隔缺損體外循環修補術40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0):66-68.
[4] 吳雪英,沈詠芳.1例小兒冠狀動脈瘺聯合室間隔缺損的圍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15):1436-1437.
[5] 曾輝.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鑲嵌治療圍術期護理配合[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7):1387-1389.
[6] 陳忠麗.小兒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后護理的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1):319-320.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