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 信息技術已經引發閱讀方式的轉變,微閱讀已經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有效方式。本文探討了自媒體平臺閱讀類節目的推廣模式,并提出英語碎片化閱讀從四級考試為切入,以熱點經典為主體,有專業教師參與的導向性閱讀。
關鍵詞 微閱讀 自媒體 英語四級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今年來,智能終端的廣泛普及,尤其是手機的便攜式特點,成為學生獲取信息和進行閱讀的主要載體(段永朝,2009)。因此針對手機用戶,市場上開發出了各類閱讀類的APP和微視頻。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雙語閱讀APP“愛洋蔥”,京東商城推出的“Lebook”,他們針對互聯網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用戶積累,迅速搶占了特定的市場。微視頻類節目,如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也因為每周主題鮮明的經典推送,形成了較大的閱讀粉絲群。這些產品適應了新技術市場下新的閱讀需求,那大學英語閱讀如何利用此類的平臺進行推進,如何使課外閱讀成為英語考級的輔助手段,本文將就基于自媒體平臺的微閱讀的必要性,現狀和解決方法進行探討。
1英語微閱讀的必要性
微閱讀是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進行社交,甚至是輔助學習的主要手段。我們不能輕易否認微閱讀就是碎片化的低效閱讀,高質量的微閱讀是培養學生英語興趣、培養英文閱讀習慣,進而提高四級考試中要求的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張紅玲,2007)。
古人有“三上”讀書的說法“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息則讀小辭”。小辭,短小辭令,就是今天倡導的微閱讀。可見,微閱讀是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手段。如果能合理系統性地根據大學生用戶的特點和需求,階段性推出有趣有用的微閱讀材料,會發展成有效的第二課堂。
2英語微閱讀的現狀
閱讀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各類關于“文本細讀”,“以讀促寫”重要性的文章已做過大量探討。但當下的大學生閱讀現狀卻不樂觀,學生有考級之心卻無閱讀之力。 如何把重要的閱讀和被動的讀者鏈接起來,首先需要研究閱讀產品的現狀。
2.1“用戶至上”的市場規則下使閱讀產品同質化
雖然閱讀類的APP不斷增多,但是產品的設計和內容的推送上有趨同化的傾向,英語類的閱讀多數是情感類的美文,或經典閱讀的階段話推送。內容資源的聚合方面,也是本著“多多益善”的態度(毛文思,2014),每天推送的內容多但是針對性不強,文章精美但是閱讀量不夠。而英語閱讀本身由于語言障礙,讀者往往和考試壓力掛鉤而對英語文章避而遠之。因此英語微閱讀的“專注”性顯得尤為重要。英語微閱讀的推廣需要借鑒當下熱門節目的推廣模式,正如“羅輯思維”專注于大數據下如何適應市場規則賺錢;“曉松奇談”專注于全球旅游潮中趣味解讀文化;“一千零一夜”專注于只在晚上,只在路上與經典的對話;“奇葩說”專注于娛樂化外衣下思辨能力的推廣。英語微閱讀也要嘗試既要接地氣,也要有靈氣。因為不妨以吐槽四級為表象,逐步推廣四級考試真正要求的交際性能力和跨文化意識。
雖然市場上各類情感類、經史類的閱讀APP廣受歡迎,但基于學生需求接地氣,基于考試要求系統化的英語閱讀還寥寥無幾。英語微閱讀,是要搭建中國學生的閱讀興趣低但英語考試要求高的橋梁,實現英語四級所要求的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培養。
2.2用戶體驗的單一降低了用戶黏性
當今的APP開發處于起步,還未形成用戶差異化的體驗。因為用戶選擇太多,而提供的服務又趨同發展,導致用戶黏性較低。如何讓用戶形成較強的依賴感,需要強調用戶的參與感和存在感。因為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用戶思維,大數據的特點是挖掘研究用戶。因此閱讀類的APP需要形成線上有特色,線下有互動。比如中國電信的“天翼閱讀”,會根據節日和熱點等,變化用戶體驗的界面。“跟誰學”的平臺,會根據各類考試的日期階段性推出1元公開課,并在線下推出各類QQ群,微信群共享資源。階段性推出各種測試和問卷,分析學生需求,不斷改善產品,吸引學生用戶。
自媒體平臺下,大數據分析是基礎,用戶體驗是目標,增加用戶粘性才能保證學生把碎片化閱讀轉化為持續性、系統性的補充學習。無論大數據還是用戶體驗的反饋,大學英語閱讀的優化和推廣都需要借助網絡平臺,借力才能使力。大學以教師為主體研究碎片化閱讀的內容,導員為媒介傳播和管理碎片化閱讀及反饋,自媒體平臺作為第一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教學連接的手段,真正做到“專注”的閱讀推廣。
3英語微閱讀的推廣
上文可見,微閱讀推廣存在的兩個主要障礙:閱讀材料同質化不接地氣,閱讀方式單一化沒有后勁。如何克服這兩個難題,有效把大學英語微閱讀和網絡自媒體平臺結合呢?筆者主要結合自身的行動研究,從自媒體資源的借用,大數據用戶的研究和市場化切入的教學進行探索。
3.1自媒體平臺的有效借用
自媒體平臺都是免費向用戶開放,教師可以注冊如“早安英語”“跨文化交際”等APP,有規律地更新關于文化趣聞,考級速遞,熱點詞解,經典選段等不同“專注”點的英文閱讀,在所帶的學生中先進行小范圍的試點推廣。然后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內容的重點。筆者一開始就從經典文章選摘入手,后來根據學生的反饋增加了四六級考試的咨詢和技巧類內容。隨后又根據學生的反饋,提出英語學習中詞匯的障礙和寫作的困惑。又借助“跟誰學”的平臺為班級學生開設了 “四級高頻詞匯串講”和 “四級寫作專項輔導”兩個網絡課程。此類的平臺自帶拍攝功能和互動界面,克服了學校場地的時間和地點限制。這兩個課程除了所帶學生受益,還有另外四百多位同級的大學生受到啟發。無論是APP靜態的閱讀平臺,還是視頻化的課程,都是每個普通教師分享教學經驗,了解學生真正需求,不斷提高自己的平臺,也是大學英語閱讀推廣的重要途徑。
3.2基于大數據的用戶研究
自媒體平臺有大量的數據支持,無論是前臺的學生評價和反饋,還是后臺的學生類型、需求、活躍度、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地點、學生期待等詳細的數據統計。筆者首先嘗試了閱讀APP推送經典美文,隨后根據學生的反饋增加了四六級考級咨詢和技巧類內容。在一個學期的行動調查研究后,又注冊了“跟誰學”平臺的視頻課教師。在傳統課堂和網絡平臺上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的實踐和體驗。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依據自上而下的方式制定教學內容,又采用課堂考前和考試約束的方式保證教學效果,學生在內容選擇和學習方式的選擇上沒有主導權。而在自媒體平臺上, 基于“用戶體驗至上”的原則,需要從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進行宣傳,以學生的考級需求為外衣,層層剝開英語閱讀的樂趣和本質,無形中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自上而下的傳統教學和自下而上的引導式閱讀有效結合,一方面讓教師真正理解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讓學生更加主動學習。因此,基于大數據的用戶研究能促進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效率,也能有效進行第二課堂教學的研究。
3.3教師主導下實現市場和教育的有效鏈接
傳統的閱讀課堂能保證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基本技能的訓練,但是缺少延伸性、可持續的自主性閱讀。而自媒體平臺下的閱讀材料或者陽春白雪不接地氣,或者嘩眾取寵吆喝著不讀書可以拿高分。這兩者之間的斷層,需要有教學經驗的英語教師來搭建。就如“奇葩說”以張揚個性為外衣,傳達了思辨思維的理念,提供了全民思辨的平臺。是否微閱讀能夠以四六級考試為外衣,傳達閱讀的本質,培養閱讀的習慣? 這是互聯網思維下引起的教育市場的變革契機,也是大數據支持下教學方式改革的切入點。
總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培養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動力是通過四六級考試。一個是能力目標,一個是表現形式,兩者并不矛盾。兩者統一的交點,就是不斷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的時間和效率。自媒體平臺的發展和迅速推廣給大學英語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平臺,給英語老師提供了鍛煉和反饋的平臺,給學生提供了資源篩選的機會。碎片化閱讀是互聯網思維下,提高英語技能的基礎和根本。如何基于自媒體平臺,進行大學英語碎片化閱讀的推廣是一門全新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 譚純.我國手機閱讀平臺內容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J].出版參考,2012.
[3] 毛文思.閱讀類APP的現狀與趨勢[J].網絡與網絡社會,2014.
[4] 段永朝.互聯網:碎片化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